一节音乐课
“从低到高!”异口同声。孩子们辨别音高和旋律的基本能力显然很强。
“对!以后听到从低到高就全体起立;听到从高到低就全体坐下。明白么?”
“明白!”
“好。我们试几次。”师生之间开始了几次别开生面的音乐动作的互动转换,大部分同学反应敏捷正确,也有几个做错的,引来同伴们善意的轻笑声。
接着教孩子们听打节奏。“你们要专心看,用心记,我做三遍,你要能模仿下来。”
如约拜访一新朋友,逮着她一节课,我还没提要求,她慨然安排我听,我会放过么?“这哥们不只长得爽!”我心里直乐。
这是一节音乐课,在一个标准的合唱教室里上。课前她先在电脑上播放一张cd,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
教室的门被推开一条缝隙,几张葵花似的脸笑盈盈地探进来。
“进来吧。”朋友话音未落,三五个男孩女孩便风一样闪进来。在门口脱掉鞋子,放置大鞋柜上,噔噔噔跑到排练台坐下,一边小声叽叽喳喳着,一边在意不在意的打量两眼我这陌生的来客。
后续部队接踵而至。四十多个孩子的欢声笑语瞬间挤满了原本空旷的教室。
“啪!啪!”的节拍重复了9次。第一、第八次用右脚轻点地板,第六次双手击打膝盖,其余的都是双掌互击。三次击节方式的转变还真有一定难度。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的孩子较快地掌握了,慢的反复了几次,每次出现错误都会引起大家一片嘘笑声。最后老师进行了点拨,说明其转换过程是“脚手手手手腿手脚手”那些慢的孩子也很快掌握了。
“下边我们练习师生问好。”
上课铃声响过,合唱台上东倒西歪、乱动不已的孩子们被朋友喊到一边排队——朋友说这是她第一次给这个班的孩子们上课,他们还不知道在音乐室上课的规矩。
体委整好队,朋友开始给他们立规矩:以后进音乐室要在教室外排好队,一队队进来,按队把鞋子放到鞋柜上——不要象现在这样乱得简直找不到自己的鞋子了——然后排队上合唱台坐下。记住自己的位置,每次都要坐同样的位置,左右都是固定的。不要喧哗,不要嚷叫。你嚷叫,把我这么美妙的音乐都淹没了,——谁听出我放的什么音乐了?请回答。
孩子们才知道还有柔柔的乐曲声从电脑里飘出。他们侧耳细听,但没有人听辨出是什么曲子。朋友告诉了他们,他们大人似的频频颔首。朋友放他们按队归位,已然安静了许多。
朋友关闭了电脑,走到钢琴旁,站立着信手弹出几个音符。
“谁告诉我这是从低到高,还是从高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