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城无处不飞花
这几路人流,就像是城市的“营养”城市吃了那么多“营养”怎能不长大呢?
本市居民,生活富裕了,盖房。一幢幢别墅,在噼里啪啦呯的鞭炮声中,欢天喜地诞生。分布在全城大街小巷。威风凜凛。有的富豪,一家就盖了好几幢房。每幢五、六层或更高。每层又多套多间,用于出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房子越多。买房。有不少的家庭买几套房。买商铺,做房产生意,买车。买大货车、大客车。买一部或多部,做车生意。买轿车,买一台或多台。俩口子各一台。买摩托车,电动车。原先住房,放车和玩乐的空间,如同蚕蛹被裹在蚕茧里一样。再与那三路人流汇集起来,这城市就不能不长大了。
旧城旧街旧房,不断地改建扩建新建。新建新城,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鼠光短浅了。设计是新理念,大超前。建设是大规模,高速度。不断地向东南西北,向地下,向广茅的农村拓展。农村是城市的坚强后盾。新建的街道,按六、八、十车道,两边各有一条非机动车道(双车道),再各有一条宽阔的步行街。中间用赤橙黄绿青蓝紫风景树既做隔离带,又做装饰。两边楼房拔地而起,抢占“滩头”
谁不说俺家乡好!
齐白石的诗:愿风吹我到钦州。
我们钦州这座古老而年青的城市,像久旱的庄稼、蔬菜、果树、林木、花草一样,在喝足雨露,尝饱阳光,沐浴春风后,疯狂地生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大,越长越强。
越长越高。这里,我仅以楼房为例,作为城市长高的标志。以前的以前(三中全会前),二、三层楼,就是受宠的风景。如该城的一张名片百货大楼,也只是三层而已。靠近的以前,四、五层楼,简直就可称“老虎”了。
后来(改革开放),从六层、十二层、十五层、十九层,楼的高度,如同坐了直升飞机。后来的后来,有了二十一层“金湾大酒店”(如今是金湾国际大酒店),是该城一块耀眼的招牌。其它办公楼,大酒楼,商住楼,也像雨后春笋般成片地冒上来。
现在有了二十四层“白海豚国际大酒店”独占鳌头。楼们像是在暗中较劲比高低:就凭你还想高过我?江滨豪园,展开了翅膀,十幢三十二层(有的三十一层)的商住楼腾飞了。气派么?
全城的高楼大厦,一幢高过一幢,一排挽着一排,一片看着一片。仿佛成了城市的石笋森林。
那天,我想领略一幢“摩天大楼”的风采,站在它的脚下,往上一看,结果脸面与阳光撞了个满怀,害得我打了个超级大喷嚏。
楼们攀高的趋势,没有最高的局限,只有更高的追求。“什么呀!你三十二层就敢称霸啦!也不问问我同不同意?”现在的现在,三十八层“北部湾国际大酒店”神气地说。它是楼族的“皇阿玛”高到“离天三尺三”开始抢夺世人的目光。
越长越大。城市是高级人类聚集的伊甸园,是人们潇洒、浪漫、幸福的“梦之岛”党的富民政策好了,凭本事吃饭的年代光临了。有能耐的村民,举家进驻城市。这是第一路人流,外地投资者被这座城市的魅力牵引,也纷纷湧来投资发财。这是第二路人流;来打工或寻找商机,做买卖的流动人员,川流不息地来闯世界。这是第三路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