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留
� 杜勃留夫没有到西德去。一年后的一天,杜勃留夫又提了一只旅行袋到车间里,挨组挨个的每人发了一包喜糖。大伙儿吃了糖,嘴也甜了,都对杜勃留夫说:“祝愿你明年添个小杜勃留夫。”
� 这一下事情变得复杂了,变得微妙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原来,在十年动乱期间,刚刚才十四岁的杜勃留夫,因为爸爸、妈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自杀,他成了无人收管,抚养的孤儿。他流浪街头,忍饥挨饿,在乱哄哄的社会上到处鬼混,被当时社会上所谓专政机关抓进去,放出来不知有多少回。一直到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年仅十七的杜勃留夫,就带着一床被褥和几件衣服,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
� 杜勃留夫插队在江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四面环山,离县城有百十公里路,和他在一起插队的只有三个人。因为离县城远,而且交通又不方便,杜勃留夫在这个小村庄里硬是把颗野了的心收住了。他每天参加劳动,一年下来,除了口粮,他还分到了一百多元钱。到了快过年的时候,其他三个知青都准备回家探亲,他也想回去看看。可是,到了上海,他举目无亲,住了三天旅馆,他又买了一张火车票,回到了这个小村庄。回来后,他痛哭了一场,发誓从今以后再也不回上海了。
� 和他在一起插队的三个知青,在二年不到的时间内,都 先后离开了这个小村庄,把杜勃留夫一个人留在了这里。生活给他带来了痛苦,而劳动又使他忘掉了一切。几年时间内,他变了,变得沉默了,变得像一个土生土长的江西老表。世界如此之大,有谁会想到在这个小村庄里还有一个杜勃留的存在呢?
� 就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老妈妈却把杜勃留当做自己的独生子一样看待。老妈妈只有一个人,丈夫前几年生病死了,唯一的儿子在伐木的时候给大树压死了。生活给老妈妈带来了不幸,当知道杜勃留夫是个孤儿时,她又把自己的母爱倾注在杜勃留的身上,只要能为自己亲生儿子做的事,她都为杜勃留做。这一切对于失去了母爱的杜勃留来说,又是多么宝贵啊!整整八年,每天早上,老妈妈早早地起床,烧水,做饭,晚上回来,杜勃留挑水,劈柴,老妈妈做饭,洗衣服。他们相依为命,结成了深厚的母子之情。
� 约莫又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吧,事情又来了,而且来得那么突然。上次来过工厂的那位市府外事办的同志把杜勃留夫出国护照都办好了,来问杜勃留夫什么时候走。
� “去哪儿?”杜勃留夫疑惑地问。
� “西德。”
� “到西德去干什么?”
� “这不知道。听说你叔叔都为你安排好了。”
� 当落实知青政策,可以回城的时候,老妈妈流下了眼泪,说:“孩子,回去吧!你爸爸、妈妈平反了,以后会有人照顾你的。”而杜勃留执意不回城,最后乡亲们都来劝说,杜勃留才说:“那好吧!我有一个条件,妈妈和我一起走,我来养你。”老妈妈开始不同意,直到杜勃留夫流下了眼泪,哀求地说:“妈妈,跟我走吧,我不能离开你。”老妈妈才答应了。
� 回城后,杜勃留夫的工作很快安排好了。爸爸,妈妈平反后所在单位又补了一部分工资,房子也落实了。母子俩开始了新的生活。
� 现在,让杜勃留夫到西德去,撇下这个曾经和他相依为命的妈妈,他能同意吗?
� 当市府外事办的同志问道:那怎么办呢?
� 杜勃留夫说:“我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妈妈,我又成了孤儿。我尝尽了孤儿的苦。今天,妈妈爱我,疼我,我用劳动挣来的钱,和妈妈一起幸福地生活。我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
� “不去。”杜勃留夫干脆地说。
� “什么?”外事办的同志大吃一惊。
� “到西德去,我妈妈谁来抚养?”杜勃留夫问道。
� “你妈妈不是去世了吗?”
� “死了一个妈妈,就不能再有妈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