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茶客林中人文集 > 蒲溪有条北西街�

蒲溪有条北西街�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四

�老姑奶奶的家在北西街的当口,塘桥脚下,出门就是北大街。转弯几步路就是蒲溪镇的大饭店——天香楼。天香楼的营业时间是根据蒲溪镇固存的传统而定,从清晨四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八点。因为附近的农民有吃早酒的习惯,所以天香楼早市的供应往往比中午更显得忙碌。

�今天一大早,老姑奶奶就到集市上去买鸡买鸭,在集市上转了一个大圈子,菜篮子里装得满满的,口袋里的三十多元钱也花得所剩无几,在集市上老姑奶奶看见陆安清有一蟹箩的小鱼,用一块塑料布摊在地上,把鱼放成一小堆一小堆的在卖,等到老姑奶奶买好菜,走到北西街,看见陆安清已经坐在天香楼里喝着酒。老姑奶奶心里琢磨着,大概陆安清的小鱼全部卖掉了,所以赶紧到天香楼喝早酒。其实,老姑奶奶看见也就看见了,等她走到家,已经把陆安清在喝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最近几天,老姑奶奶觉得脸上皮肤干巴巴的,胃口也不好,吃什么也不香。她知道自己并没有得什么病,而是心情不好所致。前几天,她对儿子阿根简直不想搭理。要不是最近地里活忙,老姑奶奶连饭都不想烧。气恼的时候还真想到女儿家住几天。可是,转而一想,阿根

�原来北西街的外围,是一大片荒滩。镇上的本地人很迷信,明明可以开垦的土地,却荒芜着。后来,划进蒲溪镇的小船越来越多。有些人弃船而带着一家老小到市区去混饭吃,留下的人百般无奈,便去垦荒。每年的收成都源源不断地送往那些工商地主的大宅大院。然

而,却由此在北西街建立了一个苏北人的居住地。

�老姑奶奶认识陆安清的那年才十九岁。那一年,镇上有位工商地主家办喜事,人手不够,北西街去了几个人帮忙,其中就有老姑奶奶。而陆安清也正好是南东巷来帮忙的人。

�那时的陆安清,虽说是种田人家的孩子,到也长得干干净净,是个漂漂亮亮的小伙子,看上去就是个老实巴脚的种田人。听说他家有几亩地,日子也不怎么难过。老姑奶奶年轻的时候,也长得蛮好看的,手脚又勤快。就在帮忙的几天里,他们认识了。

�一个镇上住着,过了塘桥,就可以天天见面。然而,北西街穷,一日三餐,是菜皮熬成的一大锅粥,虽说能填饱肚子,但只要干一会儿活,就马上觉得肚子里又空空如已。何况,才十九岁的邱三妹,忙里忙外,心里常常是因为饿而一阵阵发慌。有一次饿昏了从塘桥上摔倒在塘桥脚下。从认识陆安清后,邱三妹就时常能在塘桥脚下得到陆安清塞给她的饭团和锅巴。如果遇上过年过节,陆安清还给三妹带一些糖果和糯米糕。虽然双方都没有挑明一个要娶,一个要嫁,但都有爱慕之情。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给邱三妹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中午,阿根一脚把陆安清的淘箩踢出去,又把陆安清赶出家门。这件事,让老姑奶奶难受了大半天。做人那能这样呢!是因为穷就看不起人家,还是困为富就应该这样趾高气昂。

�自从阿根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后,开始三年,收入不高,他还不错,每年挣到的工分钱,一文不少地交给妈妈。后来,随着收入的年年提高,阿根开始变了。说要准备以后结婚,除了吃饭外,其余的钱都要自己存起来。这一点,老姑奶奶并不反对。后来盖楼房,老姑奶奶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而阿根却拿出来三分之一。为这事,兄弟之间红过脸。但阿根是小儿子,做哥哥的阿强最后也就迁就了。楼房造好了,阿根也变得越来越不像样,一个钱如同是命,就连平时的一日三餐都要吃老姑奶奶的。前几年,老姑奶奶身体也硬朗,一年到头,歇不了几天,到年底分个三、四千不成问题,吃就吃吧。但老姑奶奶给阿根吃白食,却还瞒着阿强和二个女儿,说阿根贴饭钱呢!到现在,阿根手里有二万多元,老姑奶奶只有三千多元。农田承包了,阿根种二个人的地。老姑奶奶帮忙搭个手,到年底一结帐,或多或少老姑奶

奶都不要。队里的杂务活,一年还能干上点工分,到年底也分有个一、二千元的。够用了,还跟子女们伸什么手呢!

�但是,老姑奶奶看不惯的是阿根的小气。晚上回到家,睡觉之前,总是把存折一张张地拿出来,看了又看。把抽屉里的现钱拿出来,数了又数。侄子、侄女、外孙们来了,做叔叔、舅舅的,竟从不用一分钱。就连过年过节,也不例外。老姑奶奶提醒过阿根,但阿根却说:“小把戏,用什么钱。用惯了,长大了不得了。”其实,是他舍不得用钱。以后,老姑奶奶也就不说了。一娘养九子,九九不同样。偏偏这个小儿子,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这样小气。做娘的心里这样想,其实,阿根的小气在北西街也算出了名的。

�阿根中午饭也没吃,也不知死到哪里去了。老姑奶奶虽然自己不想吃晚饭,但晚饭还是做好了。看看时间已不早了,肚子也有点饿,就用开水泡了二把油散子,放了糖慢慢地吃完了。又到堂屋把门带上,想早点儿上楼睡觉。

�但是,蒲溪镇太小了。邱三妹和陆安清的接触交往,很快地被双方父母知道了。于是,老姑奶奶的父亲用棍棒教训了这个不懂规矩的女儿。并且说:“不行。我们苏北人不能嫁给蛮子。”同样,陆安清的父亲用扁担打了儿子,罚儿子在地上跪了整整一夜,还说:“江北人的

女人伲不要。”时隔半月,托人说媒,老姑奶奶就在北西街与他人成亲了。

�而陆安清在此后却大病一场,病愈后变得沉默寡言。身体也时好时坏。最后,竟未能取上老婆。直到如今还是孤身一人。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自从明媒正娶后,邱三妹不愿意再去想过去的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在她临出嫁的那天晚上,母亲就是这样传授给她的。

�从隔壁人家传来了韩小友在珍珠塔后见姑中笃悠悠的唱段,搅乱了老姑奶奶的思绪,而时时在她眼前浮现的,竟是四十多年前的陆安清。

�睡在床上,白天陆安清的那副模样就浮现在眼前。这个孤老头子,也太可怜了。都快清明了,还穿着棉袄裤,带着棉帽子,不热死人吗!怕是没有换的衣服。现在的天气,穿单衣不是时候,穿夹衣怕没有。唉,一日三餐都不周全,那还顾得穿什么呢?

�从想到陆安清的穿着,勾起了老姑奶奶对很久以前的往事回忆。

�瓢泼的大雨下了整整三天三夜,有水就涝的苏北建湖,在三天的大雨中,变成了水汪汪的一片。黄泥坯搭成的茅屋,眼看着山墙倾斜,最后倒了下去。一家七、八口人在爹娘的安排下,上了小船,开始了逃难生活。

�那时的老姑奶奶才七、八岁,虽不懂事,但已经记事了。小船在水上漂了很多天,最后划进了河道。一路上停停靠靠,帮人家做些短工,一船人勉强糊口。最后,停在了蒲溪镇蒲汇塘河的北西岸。

�那时的蒲溪镇,只有几爿小店。店主是经营小店又兼雇工种田。要想在蒲溪镇租几亩地种种,那是办不到的。本来就已经人多地少。唯一的出路,就是摸鱼捉虾,做小生意。停下船,在岸边搭个窝棚,暂且寻下个安身之地。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