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大风歌文集 > 一个怀疑主义者的呓语

一个怀疑主义者的呓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从孔子身上就可以隐约看出后世文人或思想家急于将自己的思想卖与帝王家的一个根本的隐性的动机,是获取驾驭、奴役、剥削民众的权利,维护所属阶级利益。自然也包括杀戮。这其中他们的起始动机应该有大善的成份,但由于欲的无限膨胀,最终他们偏离了自己起始动机和目的。

当政者客观的认识到民众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性,最早出于什么时候,无可考究。但在中国公元前21世纪的殷朝,统治者即以神的儿子自居,用神的言论来约束民众的意识。进而用“伦、德”辅助武力,来掌握民众的一言一行。应该说,那时,当政者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文学、思想的重要性,并出现了为其宣扬天命的御用文人。

从此,中国文人的喜怒就牢牢的依附在统治阶级的喜怒之上。中国文人的思考也永远是君本位思考。中国文人唯一的价值观就是“学而优则仕”民众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永远是隐性的获取利欲的阶梯。

(三)

在“正常”的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思想并不需要受制依托于政治思想而彰显其价值。政治思想则依托文学所承载的思考,并转化文学所阐述的思想为当权者所用。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参照西方最早的民主政治形态的出现,这民主政治并不是从政客的嘴里说出来的,而是先从哲学家的著作中引述出来。

(一)

几千年中各自不同的社会形态组成了文明。它始终以朝代的更替来证明时代的进步。但朝代的更替远代表不了思想的蜕变,亦如思考一直由政治直接或间接的把控。人在其中,始终是处于宠辱若惊之状态下的玩偶。并且在宠辱若惊之状态下创造了大悲大喜的中国文学。后世之人求学起智,明曰是救世济民之道,暗地图谋的却是如玉与黄金。

文学或文字最早的产生是人对未知或已知事物的一种单纯的记载或表述。政治则是群体里阶级划分秩序、维持资产的工具。文学是人类生理、安全满足之后精神需求的自然演绎,政治则是一小部分人巩固社会体系获取物质最大化的一种强权工具。

从人类文明社会开始,强者即为自身统治的需要而开始对民众的话语权进行制约或掠夺。为此,强者将自己武装成神的儿子,并辅助以武力对民众的思想进行统治,发展出一套属于权贵阶级的天神论、神权论思想。而实则,在这套思想的最初阶段,民众更关心劳动的收获,民众是信从的。但这体系的最终破碎则还是因为权贵阶级无休止的贪婪,已所不欲、更施于人,导致民众穷则变,用嘴、文字、武器进行反抗,民众对自身存在进行了独立思考,对天神进行了质疑,并打破。需要提出的是,每一次的革命初期,人们的思考都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但在革命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阶级,这阶级的产生导致了革命的动机、目的在过程中脱离原本的发展方向,由公利变为私利。独立精神如烟火一般瞬间湮灭。表述、思索独立精神的文学也随着人们的情绪化、利益化变成新贵的附属品。文学再次丧失了自己的价值。

在中国所有的斗争中,思想似乎无可避免的站在了一方或另一方,并成为喉舌为己方进行最大化的造势,给予另一方最大化的诋毁。在这里,你很难看见“人”的独立思想的存在,永远看见的都是“利益”的思想的高度统一。从殷商周到春秋战国,唯心与唯物派系莫不如此。

政客,在这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不过是执行者,远不是一个思考者。继续再看,凡是西方具有颠覆力量的政客其政治思想也全部是从哲学思想剽窃转述引用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从希特勒与尼采,从戈尔巴乔夫与生态文学。

我的理解,文学和政治联系的最紧密的莫过于前苏联50代以后的全景文学。即:对世界、国家、社会进行全景似的描写,用这些大的时代背景,来烘托营造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意识和存在形态。政治在这里,就是起到一个客观的背景似的作用。但在这之后,全景文学也走入了绝境。

西方20世纪个人化写作的兴起,流派林林总总,可以说人类即古希腊文明与文艺复兴之后的另外一次自由地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因为,他们完全漠视政治的存在,而专注的去表达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科技、物质文明赋予人富足之后,人们精神上的巨大荒芜,科技、物质赋予人之后的副作用。人的存在等等。这是独立。因为人格的独立,思想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

试图找到一个宠辱不惊的“超然人格”的中国人、中国文人,无疑这思维只能定向于鲁迅。

观中国思想史,似乎思想除了和政治嫁接以外,思想就不再是思想。尽管春秋百家争鸣,儒法两派在唯心与唯物的斗争之激烈,但他们依然达成了一个惊人的唯一的共识——“学而优则仕”他们自身根本价值从来都是准备卖与皇家的。从而,他们的思考自上而下的。圣人是刍狗,民众是刍狗。如此,除了帝王以外,所有人都在刍狗中找寻阶级差异。

(二)

文学是“人”的思想外延。政治则是“政治”的思想外延。政治思想是单元的,狭义的,仅仅服从受制于“政治”这一载体。而依托于文学这一载体的“思想”则是包罗万象,对已知对未知。这其中或许就包含思考者对一个以上的个体统一思维和行动的思考,那么,出现了隐含政治思想的思考。

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同于有的已知,有的未知。文学和政治究竟应该以何种关系存在更为合理也一直成为世人争论的重点。那场争论并未分出结果。原因在于:文学和政治的紧密联系如同双胞胎一般的存在于千年,而文学和政治的分体独立则在历史中少之又少,根据某些特定历史,文学和政治的紧密存在关系将文学和政治分体独立的观点置于虚无。并将结论定位:不可能。

早在公元前,孔子就被一个叫跎的奴隶领袖称为“巧伪”而实际上孔子也的确在当上鲁国的司法部长后,为其“克己复礼”理论进行了非君子的巧伪行为,对一个反天命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执行了武力。这行为符合历史、符合今天的所有政党的行为:用杀戮排除异己。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