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怀疑主义者的呓语
文学所考虑的思想是以引导人而出现的,与人交流是以一种平行的姿态出现;政治思想则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迷惑或要求群众服从,是自上而下的强权意识。
(四)
可以确定“学而优则仕”是中国思想的主流文化。尽管春秋百家争鸣,异彩纷呈。但围绕儒法之间,终不过是阶级利益的争斗,终也未有人能跳出这一君本位思想。如此这思想就流毒祸害了两千年,翻开历史,看见整个华夏土地上都满是“爬行动物”的生命足迹!亦如鲁讯先生早年曾非常痛苦地告诫中国的青少年“要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
我相信,部分人的政治与文学有关理论,在某一方面是受到“学而优则仕”理论的影响,历经几千年的事例、事理导致了所有人主观思维的定向性,主观思考的被动性。这种传统之下,似乎有知识若不为政客所用,就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学识。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鲁迅先生的一生足迹始终出现在群的范畴里,而没有从属于任何一个阶级。为何如此,我没有考究,但我相信鲁讯先生有其自己的想法。依据鲁讯先生的著作思想至今仍为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所推崇,依据我对人性善恶两性的思考推理,那么,我完全可以想象鲁讯将自己定位于文人之前,首先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出现的,是超然的,而不是一个热心于政治的爱好者,不是站在某个对立面去辩驳另一个对立面的问题。
鲁讯先生的文学,一直试图唤醒的是“国民劣根性和奴性”引导国民独立的思考,倡导每一个人都能具有独立意识,销毁掉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权贵阶级对普通民众进行的本我意识的压制,自我意识的束缚。同样,拯救人的灵魂,启发国民的智慧,当然也完全可以不用依附于任何的政治形式。这才是鲁讯视自己作为文人的首要责任。独立思考,无疑是“人”的终极价值的体现。
仔细地分析鲁迅先生的人格精神乃至著作,我们会发现,鲁讯先生的思想坚决地摆脱并超越了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学而优则仕”这一具有小个体忧患意识思想的束缚,更加贴近了西方先哲的思考方式,保持理性,捍卫自己的良知,站到了一个中国文人从没有过的绝对高度,站在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的位置,审视国人的灵魂。也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出一个文人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更才保持了知识份子的完整的独立的人格。从此,我们也才知道、才明白中国历史,是一个“吃人的历史”!
鲁迅先生的这思想这行为也的确符合了其早年接触的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与尼采的超人哲学。
思考者思想的终极价值,必定超越阶级及文明,以良知为起点,用人道主义精神怀疑宇宙中一切值得怀疑的一切并探索。也只有以良知为起点,思考者的思想才能完整以及独立。但这在中国思想家的身上则不然。中国思想家的思考历来的载体是政治,脱离了政治,思考者的价值就必然无从显现。如此,这思维方式造成一个独一无二、荒谬绝伦的逻辑。即:若想保持文人的完整的独立的人格与文人的良知,必须依附政治或与政治嫁接。必需以政治为载体传播思想救世济民。
学识。一方面则是人类政治力量无可匹敌的强势姿态、政客的霸权摧毁了这些人的主动思维。中国文人就恪守于这一光明的价值理论,着眼费心于“制人”
学而优则仕就是文人参政,文人参政之后,思考则或多或少的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迎合当政者的喜好,写下看似大同的思考,由当政者去实施这思想,奴役人民。
从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儒家孔子的道德体系先以“亲亲”为立足点的“仁”再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从而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使得“民德归厚”对统治者“莫敢不敬”政治体系则“存名证实”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的天命论。君子生而知之,小人生而下愚,企图永远地将真理划分到统治者的一面,维护千秋万载的王朝。
再看之后墨家、兵家、法家、名家、玄学、佛学、理学,这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理论无不是站在新旧统治者的角度,不断变换着面目奴役人民,施以小惠,麻痹并迷惑民众的思想,使民众失去自我存在的思考,稳固政权。这样的文人思想,本就是奴才的思考,根本失去了一个思考者应有的“超然”的地位。
这其中谬论我阐述如下:中国文人完整独立的人格——“真正的完整”必须是依附政治立场所代表的正义之后的“完整”;“真正的独立”则是依附于政治立场所代表之后的正义的“独立”脱离政治所代表的正义,那么无论你多有学识,多有文化,也还是不完整,不独立,当然没有学识,没有正义,人们甚至可以骂你“苟且”并且,也是因为你具备这依附于政治所代表的正义之后完整和独立,那么你也才具备“人格”!这被称颂为忧患意识。最典型的莫过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姑不论谁人之“国事”谁人之“天下”这思考仍然是君本位的思考,但在质疑之后,必需还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钦佩这些人之大义行为。
在这大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思想的背后,毫无疑问的,思想者和统治者都把民众的当成刍狗,把民众的思想当成刍狗的思想。
不用查字典,就大家在传统教育和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完整”和“独立”两个词汇大家也都明白“完整”、“独立”一定是不依附于任何外力的。完整的独立的人格,完整与独立一定不是寄托在某个你有个人情意参杂其中的客体上的,也可以说你一旦将自身依托在某个伟大的客体上,那么你已经丧失了完整与独立、完整与独立的人格。依托在政治上的人格绝对不是完整的独立的,相反是狭义的。完整的独立的思想只能是依托人的良知。
谈到“完整”、“独立”这两个词汇,我突然觉得可怕。似乎整个国人对“完整”和“独立”这两个词汇本身所具有的含意,已经被圣人思想、强权手段给桎梏了。我们的大脑,是谁的大脑?而今,我们所理解的“完整”和“独立”的意义,已经不是字典上的本意了,而是强权者所灌输给我们的“完整”和“独立”这样的“完整”和“独立”我们已经习惯多少代了?
良知,究竟是谁人的良知?思想,究竟是为谁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