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1902年:新式学堂挽不回青年
梁反思中国旧史,总结出了一大堆病症:1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 史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2•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历史成了英雄的舞台,舍 英雄之外再无历史。3•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作史变成了一项为若干死人作纪 念碑的无聊工作。4•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汗牛充栋的史书,如蜡人偶像毫无 生气,史学非但不能开启民智,反成禁锢人头脑的工具……
唯有教育宗旨这项总纲仍必须聚焦于"忠孝"二字。虽然张之洞在庚子年 参与了 "东南互保"并一度考虑过若清廷中枢溃灭便成立新政府,庚子年之后 也已深信唯有"西法” "西学"才可以救亡,但由张百熙、张之洞与荣庆联合 署名的《厘定学堂章程折》里仍说得很明白:
最后,梁说,这种只见一家一姓,不见民众;只见统治者,不见被统治者 的传统史学必须要改革;否则中国就完了: “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 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 "
《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这两份文件,在课程设置上努力参 照了近代教育的形式,如历史课已区分为中国史、亚洲各国史、本朝史、东西 洋各国史等多种课程。
也是在1902年,章太炎生出了编写《中国通史》的念头。他写信给梁启超 说,今天再来写史书,褒谁贬谁已非要事,重要的是探究"社会政治进化衰微 之原理",搞明白我们这个国家的社会政治,是怎么衰败的,要怎样才能实现 进步;以及“鼓舞民气,启导方来”' 给民众以启发,以待将来的变革。
学部定下了 “教育改革/的方向后,落实该方向的文件是各级学堂章程。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看看德国和 日本就知道,它们之所以崛起,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有"万世一系之皇统”。文 件还为清廷中枢在改革中的守旧辩护,将那些求新者斥为"狂谬之徒",说他 们根本没搞明白“泰西学说”,才敢这般"轻视圣教”。强调孔子之道不但在 中国应该万世不变,在五大洲也是“生民共仰之圣"。还说日本尊王倒幕之后 能够崛起,正是因为他们尊孔和崇拜汉学。文件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大小学 堂,宜以经学为必修课目,做赞颂孔子之歌。” I3
其中,《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里规定:初等小学历史教学的第一要义是 “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要向小学生们扼要赞美历代的所谓明 君,"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 本朝先帝们伟大的历史贡献有所了解。传授这些内容的目的是“养国民忠爱之 本源" \也就是打造思想基础,以便将这些学生纳入忠君的轨道。
立学部,专门负责落实教育改革。1906年,学部出台文件《奏请宣示教育宗 旨折》,颁布给全国各级教育机关,要他们切实推行。内中说,中国人原本 就有,现在亟须推而广之以抵制邪说的东西有两项,分别是"忠君”与“尊 孔”;中国人原本最缺,现在亟须补上的东西有三项,分别是"尚公” “尚 武”与“尚实”。文件还说,现在有些人知晓了一点"泰西政教之皮毛",便 想"举吾国固有彝伦而弃之”,就不想要"忠君”和"尊孔” 了。殊不知,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对于历史教学也有相似的规定:"尤宜多讲本朝 仁政,俾知列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要给高 等小学的学生们,多讲一讲本朝那些先帝们的"德政”,让他们知道先帝们对 百姓究竟有多好,进而养成他们忠于爱新觉罗的本性。《奏定中学堂章程》的 规定也大体如此:“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 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I6
以培养忠君意识为改革方向
同样是在1902年,陈徽宸与马叙伦等人,在上海《新世界学报》上写文章 说,新史学必须以"保国伸民为宗旨",必须围绕着国家和民权来书写,不能 再为一家一姓歌功颂德。“史者,民之史也" \他们要将历史的叙述权,从皇 帝的手里夺回来。
张之洞也很愿意干这件事情。于是"(张)百熙拱手让之”,将新章程的 制定工作全盘交由张之洞独断。荣庆可以架空张百熙,但张之洞的地位与能量 远非张百熙所能比拟,所以荣庆面对张之洞陷入"不能置喙”"的境地,只能 徒呼奈何。有了张之洞保驾护航,新章程虽仍引来许多批评之声,最终还是以 《奏定学堂章程》之名公开颁布,成了清末教育改革的最高指导文件。
在后续的教育改革中,这个大方向被强调得越来越极端。1905年,清廷成
但同时代的民间知识界早已无意响应清廷,早已不再相信什么"本朝列圣 之善政德泽”。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内中说:史学是国民看 清现实的明镜,是爱国心的源泉,欧洲的文明一天比一天进步,“史学之功居 其半”。中国素以史学发达著称,但是民心犹如散沙,国力江河日下,究其原
换言之,书院成了学堂,物理、化学也进了教材,但以经学与史学为基础 的"忠孝教育",仍将是新学堂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的目的,仍是为清廷制 造忠诚者,待学生们的"心术"已被固化至符合朝廷需要的程度,再去学点西 学和技术来为清廷效力。这是大方向,只要张百熙与张之洞们仍身在清廷的官 僚系统之中,这个大方向便必须坚持。
因之一,正在于中国数千年来"无史”,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史学。
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 授其知识,练其艺能。<sup>1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