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1902年:新式学堂挽不回青年
吾所敢言者,则中国之在二十世纪必醒,醒必霸天下。地球终无统一之日 则已耳,有之,则尽此天职者,必中国人也。
清廷设立新式学堂,始于19世纪60年代。
中国其既醒乎,则必尽复侵地,北尽西伯利亚,南尽于海。建强大之海 军,以复南洋群岛中国固有之殖民地。迁都于陕西,以陆军略欧罗巴,而澳 美最后亡。"中国醒后之陆军。中国既可以陆军略欧洲,则初兴之际,海 军殆不必措意。据俄国现时国防为例,平时有兵一一00。00。战时有 四六OOOOO,即约每三十人有兵一人。以中国民数计之,战时可得兵 一千三百余万人,可以战必胜攻必克矣,我国民如之何其勿兴! <sup>28</sup>
最高教育长官张百熙很愤慨
总而言之,“庚子之变"后,清帝国内部的裂缝仍在加深。体制内,张百 熙与荣庆们围绕着"西学"与"旧学”仍在纠缠不休;体制外,知识青年们无 视庙堂对忠君与尊孔的执着,背道而驰发出了 "中国有历史乎? ”的沉痛反 思。所谓"清末新政"远不足以挽回知识青年对清帝国的认同,他们对未来的 美好期望大多以清帝国的不存在为前提。
190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中,"新中国"发明了一种电翅,只需
不过,《钦定学堂章程》未得到实施的机会,便在次年被《奏定学堂章 程》给取代了。
不到三个小时就可以环绕地球一周。靠着这类技术,"新中国"轻松击溃了 "西威国”的上千艘飞行战舰,然后在民族英雄"黄震球”的领导下,统一全 世界,建立起了将世界各民族置于中国统治下的"大同世界"。?5
于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的张百熙(同时也是京师大学堂的校长),还注意到义 务教育的必要性。虽然明白目前还做不到,仍在章程中留下了 "蒙学为各学根 本,西律有儿童及岁不入学堂,罪其父母之条” 1这样的句子。
稍早一点,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里,作者“碧荷馆主人”幻想在 公元1999年时,中国已是立宪政体,以前被列强强租之地已全部收回,拥有250 万常备军、600万后备军,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来养兵,国家实力震慑世 界各国。于是,中国政府传旨,命令黄种诸国及纳贡的附属国全部弃用公元纪 年,改用黄帝纪年。以德、法为首的五大洲白种人国家遂也结成一体,部署如 何抵制黄种人。世界大战爆发,两大阵营展开各种各样的科技战,最终黄种人 阵营大获全胜,一直打到匈牙利,迫使白种人阵营签署和平协议,承认黄帝纪 年,承认中国对匈牙利的保护权,向中国赔偿1000兆两白银,并保护中国在欧 美传播孔教的权力。26
遗憾的是,清廷中枢愿意变更的只是教育机构的形式,而非教育的具体 内容。
虽然1901年颁布的"改革上谕"诚意极为有限,但既然公开颁布了谕旨, 接下来多少该有些动静,否则便说不过去。于是就有了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 程》与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两份文件的核心目的,是变传统学塾体 系为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便是为了理顺新式学堂在清廷体制内的 位置。章程将全国学校划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规定了各阶段的修学 年限,也规定了各阶段的修学内容。章程的制定者、时任清廷管学大臣(相当
晚清最后十年里,知识青年们还注意到商战在"压倒白人种”方面的重要 性。1903年,《湖北知强界》发表了一篇文章《论中国商业不发达之原因》。 作者列举了中国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然后呼吁国人努力奋斗,用50年的时间 去夺取世界经济霸权,由中国掌控全球经济命脉。27
至此,清帝国的教育终于从私塾书院时代进入学堂时代。
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在畅想由中国统一世界,全球改用黄帝纪元。1905年, 刘师培发表文章《醒后之中国》,便预测中国的未来“惟有乐观”,中国必将 征服列强、统一地球、雄霸天下:
最早是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旨在培养翻译人才; 稍后是江南制造局的机械学校、马尾船政局的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旨 在培养新式军队和工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这类学堂皆属于因应时局的权宜之 计,数量不多,也不成制度,对清廷国力的提升也极有限。直至甲午年惨败给 日本后,清廷中枢才真正开始关注基础教育层面的制度建设,试图在全国各 府、州、县推行新式学堂,但中央不愿出钱,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自然有限,效 果不彰。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清廷中枢曾下旨命令各省府州县将辖下大 小书院改为学堂,此事未及全面推行便发生了政变。于是,1901年清廷又再度 下达旨意,命全国各州县将书院改为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