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七章1877年:丁戊奇荒里的天灾与人祸

第十七章1877年:丁戊奇荒里的天灾与人祸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但在高压政策之外,也还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毕竟,类似的告示,山东 的巡抚衙门也曾张贴过,但山东抢富户很常见。而且,也不能说山东的饥民不 怕官府,他们恳求李提摩太做起事的领袖,正是为了找把保护伞来对抗官府的 围剿。牛庄村的石碑《丁丑大荒记》也提到过,村中“强壮者抢夺亡命'「,求 生的本能是可以突破官府高压带来的恐惧的。但李提摩太在山西,确实没有见 到大规模的民变。这很可能是因为,李提摩太抵达山西之时,饥荒已进入第 三个年头,灾区早已很难找到有粮的在野富户,民间已无粮可抢。有统计称, 1877年山西全省人口为1643.3万人,1883年仅为1074.4万人,净减568.9万人。其 中,太原灾前人口约100万人,灾后仅剩5万人。<sup>13</sup>

沃壤,产粮本属无多。.即在丰年,不敷民食,必须仰给于邻省。本年入春后, 迄未透雨,刻值青苗长发之际,出土一二寸许就已枯槁,眼见收成难望,人心 咸切惊惶。到处黎灾、遍野哀鸿,始则卖儿鬻女以延活,继则挖草根剥树皮以 度餐。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甚至研石为粉,和土为丸,饥饿至此, 何以成活?是以道旁倒毙,无日无亡。惨目伤心,与言欲涕。<sup>14</sup>

谢家福担心洋人借着赈灾向民众布施恩惠,然后扩张他们的主张与思想。 觉得自己不能无动于衷,但自己又能力有限无法可想,于是耿耿于怀非常难 受。在这种“耿耿于怀"情绪的支配下,谢家福给熟识的江南士绅们写信,尝 试着鼓动他们站出来,与洋人的赈灾行动相抗衡。

晋省向称财富之区,实则民无恒业,多携资出外贸易营生。自经东南兵 燹,生意亏折,富者立贫,元气大伤。其系种地为业,仅十之二三,又兼土非

谢在信里说,洋人们在山东,明里打着赈灾的幌子,暗里却干着收买人心 的阴谋。若不采取措施,民心恐将流失,异教恐将横行,必成中国之大患。谢 建议筹集巨款,采用“跟踪济赈"的方式,来消除洋人赈灾对中国民心的损 害。简单说来就是追踪洋人的救灾路线,洋人前脚发完赈银赈粮,我们后脚跟

1877年初夏,山西前巡抚鲍源深在给朝廷的奏折里有一段解释:

买,山西唯一的办法,就是以高于粮价十倍的代价,翻越太行山向东去别省寻找 粮食。<sup>16</sup>

然而,山西的灾情实在太过惨重,曾国荃没有遵旨将李提摩太"请”出山 西。在给朝廷的回复中,曾国荃赞扬了李提摩太,说他带着银子来到山西,先 在阳曲、徐沟等地赈灾,"诸称平顺",与地方官府非常合作,并没有闹出任 何事端;之后听说山西省南部的灾情尤其严重,又“愿赴平阳散放",到了那 边之后事情也都办得“极妥协”,完全没有学政瞿鸿概"所奏情事"。<sup>44</sup>

按曾国荃的说法,山西仅有35万顷耕地,本就不足以供养山西1000多万百 姓,如今竟是"弃田之半“来种鸦片。据他调查,山西北部“大、朔、代、忻 及归化七厅”,原本是山西的主要产粮区,以往每到秋后,就会有粮食从北边 络绎不绝运到太原,如今则是"罂粟盛行,北路沃野千里强半皆种此物";山 西南部的"平、蒲、解、绛”等地,以前都是依赖从陕西的渭南平原购买米麦为 生,如今"秦川八百里……(渭南)亦遍地罂粟”,渭南平原的粮食产量连本地 百姓都已养不活,自然也就没有粮食可以卖给山西。南北情形如此,西面无粮可

李提摩太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给灾区带来实际援助的人。1876年在山东青州 府的赈灾,李提摩太动用的是个人积蓄;当他发现灾情规模远比想象中严重 后,即亲自前往烟台向外国侨民进行募捐,又通过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和 《万国公报》《申报》等媒体,不断刊载山东的灾情信息,呼吁居住在中国的 外国人士向灾区捐款。最后成立了一个由传教士、外国商人和驻华外交官组成 的"山东赈灾委员会”(该委员会后升格为“中国赈灾基金委员会",与英国 伦敦成立的、以前驻华公使阿礼国为首的“中国救济基金伦敦委员会"有着密 切合作),募捐事宜由该委员会负责,李提摩太等传教士则负责深入灾区察看 灾情,统筹具体的放赈事务。在山西太原、平阳等地,李提摩太共发放赈款12 万余两白银,救助灾民15万余人。在山西临汾,官府自光绪三年(1877)十月 到光绪五年五月,共发放赈款4.82万两,李提摩太在光绪四年夏到次年三月,在 该地共发放赈银5万余两。45

伏查晋省地亩五十三万余顷,地利本属有限,多种一亩罂粟即少收一亩五 谷。小民因获利较重,往往以膏腴水田遍种罂粟,而五谷反置诸磷瘠之区…… 查罂粟收浆之际,正农功吃紧之时,人力尽驱于罂粟,良苗反荒芜而不治…… 纵令全行播种嘉谷,已不足给通省卒岁之粮,况复弃田之半以种罂粟,民食安 得不匮? <sup>15</sup>

上再发赈银赈粮。谢还说,这是有良知的爱国士大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并赋诗一首:

山西为什么无粮?

大兵之后又凶年,

戒鸦片难,戒鸦片财政更难

国计民生孰见怜? 安得赈钱三十万, 管教压倒慕维连!虫

这种切实的赈灾能力,也是曾国荃愿意在奏折中力陈李提摩太绝非不怀好 意的缘故。但朝廷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曾国荃大不相同。相比救济灾民,朝 廷更忧虑洋人此举是在“怀柔远人”,而这原本是大清国才有资格来做的事 情。尽管传教士们的赈灾活动几乎全部是在得到清廷的许可之后进行的,且有 指定区域并由地方官员监督,并不会给他们多少宗教宣传的空间,但传教士们 仍会因赈灾活动与底层民众建立起直接的关系,进而也就会改善他们在底层民 众中的形象,一如李提摩太所言:"我想饥民分发救济的经历,对群众而言, 颇具说服力。这说明,•我的宗教是可靠的。"传教士的形象改善,自然会引 来问询者,李提摩太则顺势送给每个前来问询的人“《教义问答》和《赞美 诗》" <sup>46</sup>o这种事情,让身处庙堂之高的统治阶层如坐针毡,也让身处江湖之远 的士绅们如疑在喉。

但鲍的继任者曾国荃不会忽略这一点。1878年初,他在给朝廷的奏折 中说:

1877年旧历二月下旬,苏州士绅谢家福在"以资遣灾民”(带着资金去赈 济自山东南来的灾民并将之遣送回籍)自泰州归来,途中听到了一个消息: 包括李提摩太、慕惟廉:倪惟思及英国驻烟台领事在内的一批西方传教士, 正在山东赈济灾民。这让谢家福立刻紧张了起来。他在日记中,如此描述自 己获知此事后的焦虑心情:

鲍源深强调了两点原因:一、山西土地贫瘠,百姓多以商业谋生,只有两 三成百姓务农。但太革军与捻军的兴起,让山西商人的生意遭受了重大损失。 二、丰收年份,山西的粮食都需要自邻近省份买入,更何况1877年大旱颗粒无 收。这两点原因,当然都是真实的,但鲍源深有意没有提另一项同样极为重要 的原因:官府在山西推广"本土鸦片种植”。鲍源深出任山西巡抚,是同治十 年(1871)九月到光绪二年(1876)八月,提山西的鸦片种植,那是在给自己 找麻烦。

知耶稣教之洋人慕惟廉、倪惟思、李提摩太及烟台领事哲美生等在东齐赈 给灾民,深惧敌国沽恩,异端借肆,不能无动于衷。顾以才微力薄,莫可挽 回,耿耿之怀,言难自已。外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