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十七章1877年:丁戊奇荒里的天灾与人祸

第十七章1877年:丁戊奇荒里的天灾与人祸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据前往河南赈灾的苏州士绅孙传鸿《游汴见闻实录》里的描述,彼时的河 南,正在上演“父子相食",前一刻卖儿子后一刻反悔来赎“则小孩已在锅中 矣" “遥见一人持一(人)腿随食随走" “人肉煮好者每块八文”……的人间 惨剧。6。

5月的时候,青州的饥民们已开始群起"吃大户”。李提摩太见到,“一群 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 下一顿。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很不错,便组成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 村子地劫掠取食”。<sup>2</sup>

但是,本文绝非是要将谢家福这样一位中国近代赈灾史上的重要人物,塑 造成一种简单的负面形象。事实上,以谢家福为代表的民间士绅,才是支持中 国北方艰难熬过丁戊奇荒的核心力量。谢一生从事赈灾活动,“先后通解赈 银二百五十二万三千两有奇,活人无算”,这里面还不包括赈济山东灾民(难 童)不足一年即筹集到的43万余两白银。这些钱全部用在了救灾之中(至少是 送到了灾区地方政府手中)<sup>61</sup> o以山西为例。按《清实录》的记载,清廷中央 所拨赈灾款,总数不过数百万两,赈米也不超过100万石,而《清吏稿•曾国荃 传》里的数据是"先后散发赈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救活饥民六百万 人”。也就是说,山西绝大部分的赈款和赈米都来自民间,包括中国士绅,也

1876年,“丁戊奇荒"已初露端倪的那个夏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正身 处山东青州。

包括外国人士,其中又以中国士绅为最有力者。这也是《清史稿-食货志》仅 笼统地说:“光绪初年,山西河南陕西之灾,拨币截漕均巨,合官赈、义赈及 捐输等银不下千数百万两”,官史不将官赈数字单独提出的缘故,是"因为其 份额远远小于义赈及捐输” 62。

受这样一种"抗夷优先"理念的支配,谢家福将募来的活动经费几乎全部 用来与传教士争夺难童。曾有人建议谢拿出资金来开设粥厂,以解青州灾民的 燃眉之急,结果被谢拒绝,理由是: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觉悟,可以持节 慷慨赴死;儿童无知,不懂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春秋夷夏大义。所以,在 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救济儿童,以免其失节于洋人。谢在日记中说, 自己对这个决定"理得心安",并无愧疚。气

1878年1月29日,太原以南140里:“经过了四个躺在路上的死人。还有一 个人四肢着地在爬行,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了;碰上一个葬礼:一位母亲肩上 扛着已经死去的大约十岁的儿子,她是唯一的'抬棺人'‘神甫'和送丧者, 把孩子放在了城墙外的雪地里。" <sup>5</sup>

谢家福所谓的"成人有觉悟,可以持节慷慨赴死",并非虚言。1877年的 山东,就有昌乐县灾民“弗受洋赈”,乐安县灾民"俱情愿饿死,不受洋人之 赈”的事情发生57。河南也是如此,某些灾民不肯接受洋人的赈济,社会上还 出现了谣言,说传教士借赈灾之机行虐待之实,以致有参与赈灾的洋人无奈给 《申报》投书说:

无意带领饥民起事的李提摩太,在山东做了一年多的赈灾工作。1877年 秋,他去了灾情更严重的山西。在那里,他见到了更骇人听闻的人间惨相,并 将这人间惨相,写入了自己的日记。

河南地方饥民大不解事,于教士所分给之银不肯领取,意谓西教士意在买 服人心,诱人入教,故特给我等银钱,慎勿堕其术中。彼此相戒,竟无一人肯 领。且仿铁泪图之式,造作诸般恶状,谓教士诱人入教,如此虐待。亦分贴多 张,以冀煽惑人心,该省官宪无可如何。58

山西已成人间地狱

时代是多面相的,具体的历史人物也是,转型时代的历史人物尤其如此。 朝廷失职,以谢家福为代表的民间士绅成了天愁地惨时代里的中流砥柱。但这 些中流砥柱,自身也仍困在陈旧的"夷夏之防"里。

这场灾荒暴露了晚清改革期间地方治理的种种弊病。

自1876年起,至1878年止,中国北方遭遇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罕见旱灾,灾 民人数达1.6亿至2亿左右,1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数至少在1000万人,从重灾区 逃亡外地的灾民达2000万人。1877—1878年是灾情最严重的两年,1877年是丁 丑年,1878年是戊寅年。所以这场人间惨剧,史称"丁戊奇荒”。

李提摩太拒绝了秀才们的请求,"我告诉那两位民众代表说,我从来没想 到要干这种事情,因为那只会加重民众所遭受的苦难。暴动一旦开始,没有人 知道会如何收场,但毫无疑问会造成大规模流血。我建议他们采取建设性的方 式,而不是通过破坏来改善人们的处境”。4但类似的请求,仍不断来到李提 摩太跟前。比如,7月3日晚上,青州东面某个受饥饿之苦的村镇也派了代表前 来,希望李提摩太做他们的领袖。

不要洋人赈灾的银子,害怕被洋人骗了去剜眼挖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事 情。此类谣言已在大清国读书人圈子和底层社会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可以追溯 到明朝利玛窦来华的时代)。但有人模仿《铁泪图》将传教士画成凶神恶煞, 将剜眼挖心之类的场景用宣传品具象化,这显然并非灾民所为之事,他们温饱 都成问题,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也就是说,河南也有一批类似谢家福这 样的士绅,怀揣着"灭夷之志”在努力保卫“中外之界限”。

交谈之后,李提摩太了解到他们的真实目的:"他们两人是一大群人派出 的代表,大家希望我能作他们的首领,举行暴动,因为当局不能提供食物,他 们活不下去了。他们已经安排好了房子,并且有数不清的人准备接受我的命 令。" 3简单说来,就是希望李提摩太出面,带领饥民们去抢粮食。朝廷和地方 官害怕外国传教士,已是大清国广为人知的一种常识。

这种努力是成功的。在河南,传教士们不被允许逗留,也不被允许以任何 方式参与赈灾。地方政府还发布了通知,若洋人不离开河南,官府不保障他们 的生命安全。当传教士花百香等人抵达开封时,城内已遍贴告白"宁可食夷 肉,不可食夷粟”,书院也罢课称“要与西人打仗”,且下了战帖约在第二 天59。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放弃了赈济河南灾民的计划。

作为一种"地方官员不敢得罪"的存在,外国传教士成了饥民们努力想要 争取的资源。6月30日,两名约三四十岁的秀才从寿光县和益都县赶来拜访李 提摩太,但未能得见。第二天他们又来,一进门就跪下,请李提摩太收他们做 弟子。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