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四章1904年:再一次编练新军

第四十四章1904年:再一次编练新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李炳之所谓的“铁良与袁世凯也能亲密合作",主要是指业务层面,也就 是具体的练兵工作。在政治立场上,铁良对袁世凯仍是充满了猜忌,常对袁世 凯强调"我一生以年羹尧为戒”,便是一种近乎赤裸的警告和威慑。若仅是自 我告诫,是不必将这种话常向袁世凯去说的。

满汉猜忌让袁世凯渐生异心

这种困境,注定了汉人中的干员袁世凯与满人中的干员铁良在业务上虽可 密切合作,在政治上却必然分道扬镰。铁良的下属,曾任清廷陆军部科长的李 炳之,对袁铁关系留有一段颇具深长意味的回忆。李炳之说,对于袁铁两人, 他当年的感觉是:

据在练兵处军令司做过副使的哈汉章回忆,引爆练兵处满汉冲突者,是留

铁良为人拘谨谦恭,和袁世凯处得很好。

以庆亲王奕励为名义上的领袖,以袁世凯主持具体的练兵工作,以满人铁 良辅佐奕勘并制约袁世凯,如此组建练兵处的领导班子,对清廷中枢而言似乎 是一种最合理的配置。但这种配置很快便发生了问题。

当时铁良主张泯除南洋、北洋的界限,所以在段(祺瑞)、王(士珍)、 冯(国璋)三人之下,任命的(练兵处)监督,很多是南洋派遣赴日的留 学生Q

由“练兵处大量起用留日士官生是由袁世凯主导"这个事实,更能见出袁 当时处境的险恶。

京,但张之洞不愿湖北人才尽失,遂留下一半。比如湖南的章遹骏,袁世凯也 曾致电湖南巡抚赵尔巽,明言此人是他看中后强行留下。甚至连良弼进入军队 并迅速攀升,也与袁世凯的提携直接相关。总之,“练兵处调入留日士官生是 三位大臣的共识,袁世凯最为积极主动,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奕励、铁良则 是他的支持者"。袁世凯这样做,既是为了 "从地方借调留日军事人才,以供 中央之用”,更是为了 "自我解围,以钳言官之口,避朝廷猜疑”,同时还有 "以调入士官生为契机,收回留日军事教育主导权"的深刻用心。<sup>17</sup>

在长达200余年的时间里,清廷中枢心内的满汉分野从未消失。至清末的 最后十年,革命党人屡以民族主义为号召工具,清廷中枢对汉人官僚的猜忌遂 上升至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峰。“汉奸” 一词始于清代中叶并盛行于晚清,便是 清廷中枢内心的满汉分野从未消失的一项明证。与后世对"汉奸" 一词的理解 (背叛国家利益的奸人)’不同,在清朝统治者的语境里,"汉奸"所指乃是那 些对清廷心怀不满、损害了清廷利益的"汉人奸民”。自雍正朝开始,“汉 奸” 一词即频繁见于清廷内部的各种往来文件。几乎每次出现社会冲突,都会 有督抚大员条件反射式地将"汉奸作乱"视为重要缘由。I8

但哈汉章将留日士官生大量进入练兵处和后来的新军视为良弼的谋划,却 是误解』良弼自日本留学归国时,不过20余岁的年纪,资历极浅,并无能力与 袁世凯直接对垒。按彭贺超的研究,真正往练兵处大量调入留日士官生者不是 良弼,恰是袁世凯自己。比如,练兵处调入的第一批士官生,是来•自湖北的沈 尚濂、哈汉章、文华、吴禄贞、吴祖荫和来自湖南的章遹骏。湖北的五名士官 生是袁世凯亲自与张之洞面商后的结果,袁本来的计划是调十名湖北士官生入

晚清外患加剧,这种思维定式也变本加厉。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公开声言 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捕汉奸——“本大臣奉命来粤,首办汉奸”九第一 次鸦片战争期间,广东的奕山、隆文、琦善等官员在奏折里大谈"省城大小衙 门俱有汉奸探听信息,传送夷人" 2。"汉奸人面兽心・.•・••临阵则仿造号衣,又与 营兵无别,往往混入军中,真伪莫辨” 2,浙江的奕经也奏称"江浙一带汉奸极 多” 22 “(宁波等地)人情险恶,半系汉奸” 23 “曹江以东,到处汉奸充斥,商 民十有七八” 2二定海之战失利,钦差大臣裕谦在奏折里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洋人)驱使闽粤汉奸,舍死登岸……约计总有万余人"25。这当中,最 使人瞠目者,莫过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失败告终之后,奕山在给道光皇帝的复 盘奏折里,指责"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将此战的教训总结为“防民甚 于防兵,而防兵又甚于防寇” 26。

至于起用袁世凯为会办大臣,不过是基于现实需要。甲午年后,袁开始从 事编练新军的工作。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他又在天津创设了军政司、 学校司、农务司等多种近代军政机关,其中军政司之下直接效仿日本参谋本 部训练总监及陆军部的组织结构,设有参谋、教练、兵备等部门。也就是说, “庚子之变”后,清廷若欲编练新军,遍观中枢大员与地方督抚,袁世凯是最 有经验之人,是最合适的主持者。其实,给慈禧太后出主意,建议通过创设练 兵处来收兵权的人,也正是袁世凯。m

铁良与汉人处得很融洽,他与袁世凯也能密切合作。

1903年,清廷设立练兵处,本意是为了以编练新军为手段收兵权于中央。 以庆亲王奕勘为总理练兵大臣,以铁良为襄办练兵大臣,已存有将新军队控制 在满人亲贵手中的用意。奕励本非干才,时年已六十有五,所以要让办事干练 著称、年仅四十岁的旗人铁良做他的副手。铁良当时是兵部尚书,曾在保定负 责训练京旗营,这是一支以旗籍士兵组织的新军。选中铁良进入练兵处做奕励 的副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练过京旗营。

据我所知,铁良同袁世凯相处很厚,他常向袁世凯说:“我一生以年羹尧 为戒。"这一方面固然表示他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作风,但同时也是讽劝袁 世凯。"

清末最后十年的军事改革,不止要与地方督抚争夺财权,争夺兵工厂的控 制权,争夺新军编练的主导权,还与满汉矛盾深深地纠缠在一起。

哈汉章的这段回忆,有些地方是准确的。比如说"北方军队的武备派成了 一种势力"。练兵处成立之初,所能仰赖者主要是袁世凯。所以练兵处下设部 门,也多启用袁的部署。如练兵处的提调是徐世昌,军政司正使是刘永庆,军 令司正使是段祺瑞,军学司正使是王士珍。再如说良弼主张“找士官作班底” 来抵消袁世凯的"北洋武备势力”--良弼出身爱新觉罗宗室(多尔衮的后 裔),确实一直非常警惕汉人对满人天下的威胁,留日期间,便常因同学吴禄 贞等倾向革命而“起来反驳,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16。练兵处成 立后不久便开始大量引进留日的士官生,以稀释袁世凯的影响力,也是确凿的 事实。

之后的“庚申之变”与“庚子之变“里,防备“汉人中的奸民”始终被清

中国军队,最早多半行伍出身,自小站练兵,始取材于武备学堂。后来派 遣学生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近年学成陆续回国,因为北方军队的武备派成了 一种势力,不能插进,所以分散各省。良责臣(即良弼)系满洲镶黄旗籍,他 是红带子,在旗人中有此崭新军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故在北京能周旋于亲 贵之间,时常游说:"我们训练军队,须打破北洋武备势力,应当找士官作班 底,才能敌得过他。"枢要(反庆、袁的)中人都很领会。所以练兵处成立就 调在湖北的士官第一期吴禄贞,第二期哈汉章、易迺谦、沈尚濂等,又向各省 增调第一期卢静远、章遹骏、陈其采,第二期冯耿光等数十人来京,在练兵处 担任草拟各项编制饷章及有关教育训练并国防上应有计划重要职务(也有参加 兵部的)。于是练兵处就成为士官派的大本营,良弼即暗中作为士官派与北洋 派争夺军权的领导者。<sup>15</sup>

廷中枢列入重点关注项目。方恭亲王奕诉创设同文馆、醇亲王奕谭创设昆明湖水 操内外学堂,也均坚持满人优先原则。这些思维定式的背后,均是浓重而顽固 的“满汉分野”心理在起作用。袁世凯在练兵处虽然谨小慎微,主动引入留日 士官生来稀释北洋武备系的影响力和存在感,也仍同样逃不出这种困境。

日归来的满人青年军官良弼: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