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四章1904年:再一次编练新军

第四十四章1904年:再一次编练新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910年,隐居中的袁还曾派人与孙中山联系。孙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如此回 忆此事:

两天后,清廷便接受了袁世凯的请辞,下旨称“着照所请,开去各项兼 差”,并强调"现在各军应归陆军部统辖",北洋第二与第四两镇“着暂由该 督(指袁仍是直隶总督)调遣训练”"这“应归“与“暂由”两词,可谓意味深长。

人,也因为这笔收入的缺失将影响到他的事业。一方面,失了土膏统捐这笔巨 款,湖北的许多事情,如练兵、办兵工厂等,便都运转不开。另一方面,练兵 处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持,袁与张正处于一种分庭抗礼的态势--按陈夔龙的 说法,1903年张之洞应召入京,"两宫拟令入辅,卒为项城所挤” \二人刚刚 经历过一次入主清廷中枢的争夺战,并以张之洞的失败告终。土膏统捐收入的 主体划归练兵处支配,意味着张之洞影响力的削弱与袁世凯影响力的增长。这 种此消彼长,绝非张之洞所愿见。

此后,袁世凯便长期深陷于清廷中枢因满汉分野而生的猜忌游戏之中。

张之洞之所以如此痛恨向铁良献策者9,不仅是因为湖北少了一大块财政收

1907年,日法协约、日俄协约相继签订。这些协约的真实目的,是日本欲 趁日俄战争胜利之势成为东洋盟主,"故诸协约成,而中国之前途反危” "。 袁世凯认为情势紧迫,于该年7月底上奏请求清廷加速预备立宪,并提出十条政 见,分别是:昭大信(皇帝亲自前往太庙昭告立宪)、举人才、振国势、融满 汉、行赏罚、明党派、建政府(内阁合议制)、设资政院(州县设议事会,省 设t咨议局)、办地方自治、搞普及教育。此外,袁还奏请派大臣赴德、日两国 考察宪法,并派王公近支赴英、德两国学习政治与兵备。兆这些建议未能改变中 枢对袁的猜忌。9月,袁遭遇"明升暗降”,被免去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 臣的职务,内调为无实权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

1905年,当练兵处的工作略具正规后,清廷的“军事排汉计划"也提上了 日程。该年10月,清廷中枢发布上谕,决定“建立贵胄学堂,令王公大臣各遣 子弟投考入学,亲习士伍” 29。次年,贵胄学堂即正式成立。该学堂共办了两 期。第一期由陆军部保送学生120名,其中王公子弟40名,蒙古王公子弟及闲散 宗室40名,汉籍二品以上大员子弟40名。另据学堂监督张绍增之弟张绍程讲, 第一期有学员96人(或许是未招满的缘故),汉人只有18人,其中还有一个是 汉军旗人。3。1910年第二期招生时、将“保送人学”改作“招考人学",以示

更要紧的是,"八省土膏统捐"之术自此成了清廷中枢分割地方督抚财税 收入的常规手段,"不久,盐税、铸币余利等项财源,也被中央以'统办'形 式夺去。由此,八省土膏统捐的开办,也就成了清末财政集权的发端”% 1907 年,张之洞对外声称仅土膏与铸币两项政策的改变,已使湖北的财政收入每年 骤减了300万两白银。I3

公平。结果这期学生汉人子弟占了六成,满蒙子弟只占四成。才贵胄学堂的用意,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有一段相当精辟的 论述:

见这块蛋糕有多大;由"大半”拨还给各省,又不难窥见中央与地方围绕这块 蛋糕的争斗有多激烈。

铁良等的军事排汉计划尚有一层最深刻的,便是创立贵胄学校。他们以为 当兵的汉人虽多不足忧,所可忧者就是统率兵队的上级将官,也将被汉人占了 多数。倘若中国的兵都能够用满人为将,就好比以牧人驱群羊一般,满人可以 高枕无忧了。因此便创立一个贵胄学校,其程度期与外国的陆军大学相等;将 来的上级将官,必皆由此校派出;由各省武备学校出身的,只能充当下级的佐 尉。贵胄学校原定的章程,必宗室八旗子弟方准入学,后来想掩饰汉人的耳 目,乃增加一条:三品以上实缺大员之子亦得入学。其实此条等于空文,因为 三品以上实缺大员之子,不是京堂便是道府,罕有来入这种学校的。不过他们 所办的贵胄学校,后来并没有达到目的;因为那些贵胄享惯了骄奢淫逸的福, 看相虽好,实际上都不成才,所以没有发生一点效果。32

八省统办膏捐,当时献策者,其意只图见好干进,不顾各省利害,并不顾自 己能否践言作到。此人向来行径,江、皖必知其详。8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清廷 进入宣统时代,溥仪之父载洋以摄政王的身份监国。袁世凯的命运愈加岌岌可 危。据说,载洋本有意以“包藏祸心"的罪名处置袁,但被张之洞劝阻,张的 理由是"王道坦坦,王道平平,愿摄政王熟思之,开缺回籍可也”",所以最后 上谕里写的是"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 籍养痼“非。

按该谕旨的计划,地方督抚只能从"八省土膏统捐"中拿到"定额拨 给”,其余部分将全部成为中央收入,算作练兵经费。这显然是在大刀阔斧地 削夺地方财权。所以,各省一面对此事消极回应能拖就拖,一面互通声气寻求 应对办法。张之洞对此事的愤怒,见于他发给周馥、岑春煽等地方督抚商量对 策的电报:

袁奉旨回到河南后,即隐居于沮上村,且特意拍摄了披蓑戴笠乘舟垂钓的 照片对外公布,以示并无他志。据黄兴说,“袁氏当未辞职之先……是时兄弟 寄留南京,有直隶总督杨士骥代表人来会,据称宫保此时地位颇觉危险,甚愿 与革命党联合,把清室推翻,复我故国” 3"若黄兴所言属实,则在慈禧去世 之时,袁世凯便已预感到自己的命运——慈禧鲜少诛杀中枢大员与督抚重臣, 载洋等辈则未必-—开始与革命党人接触以预留后路了。

着财政处、户部即行切实举办。其统捐收数,除按各省定额拨给外,溢收 之数,另储候解,专作练兵经费的款,不得挪移。并着财政处、户部会商各该 省督抚,从速详定章程,奏明办理。7

1905年夏,“八省土膏统捐”正式运行。原由各省督抚掌控的土膏捐税, 自此大半归入中央手中。稍后,清廷又将该办法推广至浙江、直隶、山东、山 西、河南、陕西、甘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最后连东三省和新疆也被 要求一体开办。自然,这期间也免不了种种地方与中枢的明争暗斗,。1909年, 《申报》刊登过一份柯逢时给朝廷的奏折,内中有“开办土税两年以来,征银 至两千余万两,拨还各省居其大半”"之语。由两年即征银2000余万两,不难窥

1906年,清廷中枢决定改革官制,其“军事排汉计划"也再次升级。先是 11月6日,练兵处与兵部、太仆寺正式合并为陆军部,由奕勘管理部务,铁良担 任陆军部尚书,所有新军事务均归该部管辖。袁世凯被挤出局,然后朝中御史 又针对袁群起弹劾。袁体察情势,遂于11月18日主动奏请辞去各项兼差,还将 北洋六镇中的四镇"请归陆军部直接管辖,毋须臣再督练",自己只求保留第 二、四两镇,理由是:

这些举措有效弱化了张之洞的反对立场。一者,张没有办法名正言顺去 反对中枢主导“八省土膏统捐",只能从操作的可行性层面提出质疑。这种 质疑自然是无力的;二者,张无意也无力再启动一次"东南互保",合法 性不足且不论,李鸿章与刘坤一的相继离世(李逝于1901年,刘逝于1902 年),意味着"东南互保"成了绝响。既然湖北的事可以特殊化处理,自己 推荐的柯逢时也做了 "八省土膏统捐大臣”,很多事便不必正面对垒,毕竟 具体的操作环节仍有暗施手腕的机会。

惟第二镇驻扎永平、山海关一带,第四镇驻扎天津附近;现在外军(指日 俄战争的善后)尚未尽撤,大局尚未全定,直境幅员辽阔,控制须赖重兵,所 有第二、第四两镇,请仍归臣统辖督练以资策应。33

地方督抚俱对“八省土膏统捐"心怀怨念,颇希望张之洞能像庚子年那般 领头串联,对朝廷此举施以有效的集体抵制。地方上的这种心思,自然也早在 清廷中枢与铁良的预料之中。为了缓和张之洞的反对情绪,减轻政策推行的阻 力,铁良给了湖北一些优待政策,如湖北给中央的统捐解款,可区别于其他省 份另案办理;还任命张之洞推荐的柯逢时来负责督办"八省土膏统捐"。柯逢 时后来提出的土膏统捐分配方法,较之铁良的办法更有利于湖北。铁良最初的 主张是:实施"八省土膏统箱”后,按1903年的土膏税捐收入为准,作为定额 向各省回拨税款。柯逢时的主张则是按1904年的数据为准,原因是1904年湖北 已开始实施四省统捐,土膏税捐收入远高于1903年。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