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三章1903年:《苏报》案痛击清廷

第四十三章1903年:《苏报》案痛击清廷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吴越人善著述,其无赖者,受英人数百元,即编辑新闻纸,报之海上奇 谈,间及时政。近称洞悉洋务者,大率取材于此,不觉其诈耳!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南辕北辙的误解,首先是因为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情: 《纽约时报》刊登的“英文文字表述”,并不必然等同于李鸿章的"中文语言 回答”。当日的记者会上,李鸿章有两名翻译。“前半部分由总督私人医生 马克先生做翻译,随着问题越来越深入、详细,马克先生抵挡不住,只好由罗 丰禄来应付了。"李的中文回答,由罗丰禄等人转译成英文,留存于《纽约时 报》,今人再从《纽约时报》将之译回中文,至少在遣词造句上,会与李鸿章 的原始表达存在很大区别。

江浙无赖士人,优为之处士横议,托于海上奇谈,都中人士遂视为枕中秘 矣。所系在颠倒是非,辩言乱政,不仅江浙一时之害。

这段对话确实存在,也确实刊登于当日的《纽约时报》。遗憾的是,百余 年后的中文知识界,普遍错解了李鸿章的这段话,误以为李是在批评清廷的新 闻政策。

《申报》本江浙无赖士人所编。岛人资之以绐中国,其中亦间有一二事迹 堪以复按者,然干涉时政,拉杂亵语,附录邸报,无纸不然。<sup>10</sup>

中国近代报刊多由外人创办于通商口岸,早期内容多是商业信息。其开始 报道清廷的时事消息,G论清廷的政治问题,大约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 《申报》( 1872年)和香港《循环日报》( 1873年)。8最先与报纸发生冲突 的,不是清廷中枢,而是地方官员。

第一个事实有《纽约时报》的英文报道在,无须赘言。第二个事实很有必 要细说。

以《申报》为例,自1872年起,其报道一再引发地方官员的不满。如报道 "徐壬癸案",描述上海县令如何对犯人施以酷刑(先杖二三百,又敲胫骨 一百),引起西人舆论大哗,报纸遂与上海县令交恶;报道“杨月楼案",遂 与上海地方官员交恶;报道“杨乃武案",遂与浙省大小官员交恶;报道“海 防与塞防之争",又与左宗棠交恶。

而且,那种将李鸿章批评“清国报纸不讲真话”解读为“批评清廷不让清 国报纸讲真话"的意见,至少还忽略了两个非常关键的事实:一、李鸿章的言 辞无一字涉及政府,指责对象始终局限于"中国的编辑们"。二、1896年,李 鸿章出访时,清廷尚无正规的媒体管制政策,媒体与体制之间的冲突不多,矛 盾多产生于报纸和具体官员之间。1898年慈禧发布上谕令各地督抚严查“捏造 谣言"的报馆及主笔,是清廷第一次公开压制报刊舆论。

地方官员无法忍受,更无法适应自己的施政被报纸置于"公议”之下。 《申报》的错报、误报(受信源采集能力的时代局限,这类有问题的报道并不 鲜见,如报道吴中"张抚君”官轿中被人放了炸药包,结果被证明是假新闻; 报道嘉善县百姓强拥县令出城,令其目睹田间旱荒,结果也被证明与事实存在 出入),遂成为地方官员屡次提请查禁《申报》的重要理由。。

关于李鸿章对报纸的认知,中文知识界长期流传一则典故。其大致内容 是:1896年八九月间,李鸿章访问美国,其间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引 起不小的关注。采访中,记者曾问李鸿章:“阁下,您赞成将美国的或欧洲的 报纸介绍到贵国吗?"李鸿章则回答:“中国办有报纸,但遗憾的是中国的编 辑们不愿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不像你们的报纸讲真话,只讲真话。中国的编 辑们在讲真话的时候十分吝啬,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而且他们的报纸也没有 你们报纸这么大的发行量J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就失去了新 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 5

有偏差,遣词造句也早已远离了李鸿章的原话。李绝对不可能说出"新闻本身 的高贵价值”这类话,因李对新闻的独立监督权在现代政治中的重要性尚无认 知。比如在给莲池书院山长吴汝纶的书信中,李就将西方媒体对自己的高度关 注归结于“西人好名",而非民众的"新闻知情权"。7

左宗棠19世纪70年代对江浙报人的诸多评价,大致可以视为当日官场对新 闻报纸的一般性看法。左说,江浙报人都是些“无赖士人” "无赖之徒",专‘ 在颠倒是非:

具体到李鸿章对"中国报纸"的评价,也是同样的情形。即便核心主旨没

近时传播新闻纸本英人设局,倩江浙无赖之徒,所为侈谈海务,旁及时 政,公造谣言,以惑视听,人所共知。

比如,李鸿章不可能用中文说出"政治经济学家们”这类字眼,《纽约时 报》英文报道里的"political economists",究竟对应是哪个词,很费今人思 量。再如,同期访问英国时,李鸿章曾于白金汉宫之签名簿上留诗一首:"飘 然海外一浮鸥,南北东西遍地球。万绿丛中两条路,飙轮电掣不稍留。"(该 诗系李鸿章在伦敦坐火车后所写)这首诗由罗丰禄转译成英文进呈女王,伦敦 的媒体曾有报道。蔡尔康、林乐知编写《李鸿章历聘欧美记》一书时,又从英 文报纸回译,结果就变成了 "远行之客,如海上之鸥,浮过大洋,足迹遍于东 西南北。但见终岁长青之松柏中,有路两条,车轮瞬息飞去。"核心主旨没有 偏差,但遣词造句已完全是另一番模样。<sup>6</sup>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