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章1900年:“庚子之变"

第四十章1900年:“庚子之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些建议,得到了接电者的积极响应。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些非常现实的难 题:朝廷已颁布"动员诏书",地方督抚要如何才能回避执行诏书?地方督抚 没有外交权,又要如何与列强订立协定维持和平局面?除此之外,列强也对这 些地方督抚缺乏足够的信任,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有决心和能力,可以无视清廷 的旨意继续维持其辖区内的秩序。

显而易见,这份下发给内阁的诏书,内中虽有"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 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与其屈服,不如对抗)之语,但其核心内 容,却是号召"普天臣庶”,也就是所有的大清官民,都来支持慈禧太后与列 强决裂的立场。换言之,这是一份"内部动员令”,将之称为"宣战诏书"并 不准确。不但列强从未收到过这份文件,该诏书在清廷内部也只秘密传达到了 内阁及部分地方督抚一级。

盛宣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宣布朝廷的“动员诏书”乃是伪诏(即前引电 报中的"朝政皆为拳党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自出者”)。李鸿章对该办法 深表赞同,他在给盛的回电中说:"二十五矫诏,粤断不奉,所谓乱命也。” 32 李鸿章的率先表态,对之后“东南互保”的成形,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时 人如此评价李鸿章此举:

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恩德所 被,泱髓沦肌,祖宗凭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 庙,抗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 数十万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 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 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减彼凶焰,张我国威。其有同仇敌齿,陷阵冲 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偎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勋。苟其自外生 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朕即刻严诛,绝无宽贷。尔普天臣庶, 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实有厚望焉!钦此。力

当伪诏命各省焚教堂杀教民,诸疆臣失措,李鸿章久废居京师,方起为粤 督,乃各电商鸿章请所向。鸿章毅然复电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各省 乃决划保东南之策。"

再比如,山东巡抚袁世凯也不赞成支持义和团。他面临的局势非常严峻, 义和团正在他的辖区内如火如荼。如何处置义和团,直接关系到他个人的政治 生命。支持义和团虽然迎合了慈禧太后眼下的喜好,却会在长远的未来给自己 挖下陷阱--袁亲历过甲午战争,战后又曾参与军事改革,深知清廷的军事实 力远不足以抵御列强。于是:袁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智慧"。他在各州县 张贴布告,鼓励义和团"北上助战”。布告中说,真正的义和团,现在都去了 京津地区与洋人作战,真有志于报效国家的拳民,应该赶紧北上,不可再在山 东逗留。凡逗留山东境内者,都将被当作乱国的匪徒抓起来。<sup>27</sup>

之所以所谓的“宣战照会"里并没有宣战字样,而御前会议上的慈禧太 后,却又坚持要与各国决裂,主要是因为:一、清廷中枢对自己的力量并不自 信(慈禧倒是一度相信义和团的神功,还曾两度下旨命人去请五台山的神僧前 来以"六甲神兵”退敌25)。二、慈禧未能得到清廷地方督抚的支持。比如,张 之洞与刘坤一曾致电荣禄,说拳民只是"符咒惑人",并不能真的避枪避炮, 他们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也只是一种"会匪故套"。张、刘二人希望朝 廷能够"明降谕旨,力剿邪匪”,否则"再过数日,大局决裂,悔无及矣"。26

时任清廷电报局督办的盛宣怀,也不认同慈禧的决裂立场。所谓的"宣战 诏书"于6月21日以"内部动员令"的形式出台后,清廷中枢即正式命令各省 督抚将辖区内的拳民“招集成团,借御外侮",强调“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 办”",并派出军队与京城中的拳民一道合力攻打使馆。但朝廷这一旨在“动 员”与"招抚“拳民的电报,却被盛宣怀擅自扣押了下来。盛嘱咐各电报局, 对这几件上谕"但密呈督抚,勿声张” ^—他不希望府道州县的地方官接触 到这项命令,更不希望这项命令被公开传播、人人皆知。随后,盛急电两广总 督李鸿章,向他分析形势,提议搁置朝廷的命令,不要随京城的局势起舞。 盛说:

俄、日、英三国的国书中,再度重申未向列强宣战,希望各国能"设法筹维, 执牛耳以挽回时局” 2\

以一敌众,理屈势穷。俄已踞榆关,日本万余人已出广岛,英、法、德亦 必发兵。瓦解即在目前,已无挽救之法。初十以后,朝政皆为拳党把持,文告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内阁奉上谕:我朝二百数年,深仁厚泽,凡 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 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 3巨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 地,蹂畸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 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 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Q朝廷仍不肯开衅,如前保护者,恐 伤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 吾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夙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然彼等不知感 激,反肆要挟。昨日公然有杜士兰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 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吓,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Q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 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肆兵坚器利,自取决裂如此乎?朕

6月26日,由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等人牵头,江苏、江西、安徽、湖 南、湖北各省巡抚派代表参加,在上海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出了一份"东南互 保”协议。南方督抚正式集体拒绝卷入清廷中枢的对外战争。美国驻上海领事 在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称赞该协议使得外国人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护,维 持了东南地区和平。 '

两天后,1900年6月21日,清廷又颁布了一份被后世称作"宣战诏书"的文 件。该文件全文如下:

"东南互保"协议商定后第三天,清廷的"动员诏书”在上海正式公布,

虽然清廷的这份照会,在后世一般被称作针对列强的"宣战照会”,但通 观照会全文,其真实主旨却限于应对列强送来的外交照会。列强以不相信清军 能保护各国驻北京使馆之人免遭伤害为由,向清廷索要大沽口等处炮台。清 廷不愿敞开门户将军事重地交出,又不愿与列强开战,于是提出另一种解决办 法,希望列强将驻京使馆之人暂时撤到天津,由列强自行保护。而且,这份 “宣战照会"当中,不但无一字明确"宣战",也无一字言及断交--按照国 际法,两国宣战必互撤使团。清廷仅提议列强将驻京使馆之人撤至天津,与将 各国驻华使团驱逐出境有明显区别。

也正因为清廷自认从未正式向列强宣战,所以战事爆发后,始终没有按国 际法的宣战规则召回驻各国使臣,且命令他们须将清廷不愿与列强开战的立场 向各国“切实声明",遇有交涉事件也仍须“照常办理”。7月份,清廷又在致

恐有非两宫所自出者。将来必如咸丰十一年故事,乃能了事。今为疆臣计, 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 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二十四旨,各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 办法。3。

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蹙,深恐各使保护 不及,激成大祸……尔时不得已,乃有令各使臣暂避至津之事……不料……(6 月17日联军)先开炮击(大沽炮)台……自此兵端已启,却非衅自我开。且中 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持乱民以与各国开衅。<sup>23</sup>

除了致电李鸿章,盛宣怀也给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发去了内 容大致相同的急电。其中提议,"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归督抚保 护,两不相扰” 3、

也正因为所谓的"宣战照会”和所谓的"宣战诏书”,并不是真的国际法 意义上的宣战文件22,所以八天之后,6月29日,清廷尚能再下谕旨给驻各国使 臣,向他们强调此次战事绝非朝廷所愿。谕旨写道: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