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章1900年:“庚子之变"

第四十章1900年:“庚子之变"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北上之前,李鸿章决定先去香港见一见英国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此时的卜力,正怀揣着一种谋划,希望以两广为基地,在中国南方建 立一个新政府。

行刑那天,菜市口围观民众甚多。见到许景澄与袁昶即将被处死,这些人 “塞途聚观,拍掌大笑" 3

-卜力不是第一个试图给李鸿章“黄袍加身”的外国人。早在甲午年间,美 国人就曾有过一次秘密策划,希望趁日本攻陷北京之机,在中国实现改朝换 代,由李鸿章父子取代清朝统治中国。策划者是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兼顾问毕德 格和美国陆军军官、铁路工程师兼承包商威尔逊,以及美国前任国务卿、马关 议和期间担任李鸿章顾问的科士达。时间是1894年9月。35

其实,许景澄本可成为一个有钱人。早年间,许负责外事交涉,有许多捞 油水的机会,却因拒绝受贿成了俄国人日记中“极公正有道德的人" "。1899— 1900年,他兼着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用今天的话说算是“北大的第二 任校长",掌握着学校存于华俄道胜银行的数十万两白银的运营经费。许被捕 后,却因担心俄人赖账,在狱中紧急完成了存折的交接。他保住了京师大学堂 的一线命脉,却未能给自己打点一个体面的死刑。

那时节的清廷,已在平壤、黄海两次关键战役中遭到沉重打击,可谓国势 危如累卵。日军占据崩鲜、控制了黄海制海权后,又兵分两路大举入侵辽东。 正在美国筹划对华铁路开发事务的毕德格,与好友威尔逊商议(两人相识于 1886年,均参加过美国内战),认为清廷遭受日本的沉重打击后,很可能将无 法继续存在下去。毕德格认为,要使中国从混乱中摆脱出来,李鸿章会是最合 适的统治者。

舆论哗然。盛宣怀再次致电刘坤一、张之洞,请他们坚持原议。刘、张二人表 态"无论北事如何,仍照原案办理,断不可易”,刘坤一还说,他愿与张之洞 "一力承担"此事的后果。34

文件中所谓的"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指的是法国总领事杜士 兰送到慈禧手上的一份外交文件。文件中,杜士兰要求清廷交出"大沽口各炮 台”,否则将以武力强占。2。

至此,慈禧太后彻底失去了东南督抚的支持。

形危险,中国实有保护难周之势,应请于二十四点钟之内带同护馆弁兵等,妥 为约束,速即起行,前赴天津。<sup>19</sup>

"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刽子手在午后三刻的阳光里举起了屠刀。有目击者称,袁昶之子事先打点 了行刑者,获准在地上铺“莞簟”(也就是竹席或草席),让尸身保持干净体 面。许景澄家计艰难没有打点,“头颅既断,宛转泥沙中,面目模糊,几难辨 认,真惨矣哉"九 行刑后,家人也不敢前来收尸。直到次日才由兵部尚书徐用 仪前来吊唁掩埋(稍后,徐用仪、联元、立山三人,也因相似的缘由被慈禧杀 害于菜市口)。

威尔逊赞同"倒清拥李”,但他觉得这是一件大事,需要有几个具有身份 者参与才有可能成功,而首选的合作者,便是科士达--科士达班任过哈里逊 总统的第二任国务卿,被誉为美国"专家外交第一人",且对中国问题兴趣浓 厚,卸任国务卿后做过中国驻美使馆的法律顾问,与李鸿章、张荫桓、曾纪泽

临上刑场之前,袁昶指着徐承煜大骂:“国家之事被汝父子败坏至此,吾 在地下候汝!"(徐桐在"庚子之变”中上吊自杀,其子徐承煜逃跑未成,遭 日军捕获,亦被斩于菜市口)许景澄却劝袁昶:“爽秋(袁昶字爽秋),何必 如此。" "

等也有过密切交往。威尔逊建议毕德格去访问科士达。然后,科士达告诉毕德 格,他主张“最好是改朝换代,推李鸿章掌握权力"。科士达还给美国驻华公 使田贝写了一封信,含蓄透露了这个拥护李鸿章称帝的计划。

中国与各国向来和好,乃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显系各国有意失‘ 和,首先开衅。现在京城拳会纷起,人情浮动,贵使臣及眷属人等在此使馆情

岭南的气候潮湿海热。

时间回溯到许景澄被杀的40天以前。1900年6月19日,清廷给列强驻京各使 馆送去了一份照会。其内容如下:

对一位年过七旬、经常.咳血的老人而言,广州似乎不是久居之地。然而, 当朝廷调他回北方担任直隶总督时,李鸿章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悦之情,他干 瘦的身子在宽大的藤椅里陷得很深。

宣战诏书与东南互保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