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1910年:请开国会运动
第二次请愿失败后,各省i咨议局派驻在京的请愿代表立即召开会议作出如 下决定:
6月16日,第二次请愿运动正式启动。共计有十大团体(包括直省i咨议局议 员、直省和旗籍绅民、各省政治团体、各省商会、直省教育会、东三省绅民、 江苏教育会、江苏商务总会、雪兰峨中华商务总会、澳洲全体侨商)向都察院 呈递了请愿书,号称有超过20万名士绅在请愿书上签名。虽然“实际上有很多 虚假的成分在内",比如有些团体的做法是"搜集几本《缙绅录》《乡会试同 年录》,和一些商会、公司、学会、学生的名册,把名字照抄上去"\ 但比起 第一次请愿,规模与影响均已大得多了。如前文所言,第一次请愿曾被清廷中 枢视为"团体为求增其势力起见,并非出自民意”。此次请愿以十个团体的名 义上书,并征集到号称20余万士绅的签名,便存有驳斥这种谬论的用意。
一、扩大代表团和请愿同志会的规模,并筹集请愿经费;二、派代表赴各 地及回省联络;三、定于次年旧历二月举行第三次请愿;四、下一次请愿的签 名,须遍及士农工商各界,每省签名人数至少要在百万以上;五、签名册务必 整齐划一;六、下次请愿时,府厅州县也须至少派一到两名代表来京,离京较 近的省份要有百人以上的代表,较远的省份,也须有五十人以上。<sup>18</sup>
首次请愿失败后,各省潜议局来京代表不愿偃旗息鼓。1910年2月6日,这 些代表在京城召开会议,决定了如下五件事情:再次上书请愿;部分代表留 京,与朝中官员沟通,部分代表回省组织请愿,并筹措请愿经费;建立"请愿 即开国会同志会”,派代表去各省创办分会;组织报馆,出版报纸,提升请愿 运动的舆论影响力;设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sup>11</sup>
但有两件事情打破了这个请愿计划。一是1910年7月,日俄两国签订防御同 盟,相约维护各自在中国东三省的特殊利益,抵制他国进入。二是1910年8月, 日本宣布"日韩合邦”,正式吞并朝鲜,东三省形势唇亡齿寒更显危殆。时人 慨叹道:
但第二次请愿运动也并非毫无收获。其中对日后局势影响最为深远者,当 属“各省落议局联合会"的成立。该会成立于1910年8月9日,时值二次请愿运 动失败,真正的国会无法落实--清廷中枢设计的“资政院",则只有半数议 员由各省i咨议局推选(还须经各省督抚指定),另一半议员则来自钦定,议长 也由朝廷直接任命,与真正的国会相去甚远。“各省i咨议局联合会"有意无意 间竟成了地方浴议局的"有实无名"的上级机构。
虽然请愿的规模更大,请愿代表们的言辞也更为激烈,但清廷中枢的态度 一如既往。摄政王载洋推辞不见请愿代表,上谕对请愿书的回复则是"仍俟九 年筹备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议院……兹事体大,宜有秩序,宣谕甚明, 毋得再行渎请” \这意味着第二次请愿运动也失败了。
1910年8月12日,各省巡议局联合会召开第一次正式会议。前后历时27天, 形成议案14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陈请提议速开国会案》。之后的第三、 第四次请开国会运动,皆与各省I咨议局联合会的推动有关。1911年5月12日,
第二项理由是:"吾国若不速开国会,则政府一切政策皆不能确定也。" 内中说,“全国政务如乱麻,全国政策如飘蓬",全是因为没有国会,没有责 任内阁。军机处天天值班,却"不知所值者为何事";各部的堂官和各省大吏 掌握行政,却"不知所行者为何事";中枢要中央集权,各省督抚就联合发电 阻挠;督抚要地方分权,中枢就请出上谕来压制;海陆军大臣要扩张军备,度 支部和地方督抚却不配合筹集军费;农工商部要整顿实业,度支部也不支持经 费……更要命的是,因为缺乞国会的公共讨论,"所谓政策者必系政府一面之 理想”,政府一厢情愿推行的政策,往往与民众实际所需背道而驰,最终不但 引发民间的激烈反抗,甚至还可能“票非常之大业”,让朝廷走向灭亡。<sup>14</sup>
各省t咨议局联合会召开第二次正式会议。前后历时44天,开会20次,决议上奏 案五项。其中的重点议案是反对皇族内阁,要求清廷中枢另择皇族之外的大员 组织内阁,此外还批评了政府未经资政院议决便擅借外债是违法行为。这次会 议"充满了反抗政府的气氛,其政治影响远超过第一次会议,是辛亥革命前 夕立宪派大多数转变政治态度,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动摇的一个重要 标志“九
第二次请开国会运劫,同样由i咨议局主导。
朝鲜以不开国会,监督机关不立,百事皆有名无实,庶政废弛,民生凋‘ 悴,以至于亡。今我国欲统一财政,消弭内乱,维持外交,鉴于日本之所以
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
兴,朝鲜之所以亡,皆非有国会不可。<sup>19</sup>
1910年的第一次请开国会运动,至此以失败告终。
第一项理由是:"吾国若不速开国会,则一切现行法律皆无根据不能推行 也。”内中说,只要一天不开国会,则清廷现存的法律便一天没有效力,“国 家可谓为无法律之国家,官吏为无法律之官吏,人民为无法律之人民……政府 既不授人民以立法之权利,人民即无遵守法律之义务",如果有一天人民起来. 造反,海议局的代表们也将没有前去劝喻的立场。
甚至还可以说,各省浴议局联合会将各省有影响力的士绅组织到一起,形 成了一个有着鲜明政治主张的机构,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政党的雏形。这种组 织化的力量,上可以联络资政院,中可以联络各省督抚,下可以联络各省议 员,很自然地引起了清廷中枢的警惕。第二次请愿运动发生时,中枢便有人主 张,应致电各省督抚,要他们"随时监察各议员,.不得滥结党会,如各国之政 党、社会党等类,致启纷扰”%
呈递请愿书的次日,请愿代表孙洪伊等,又再次向清廷中枢上书,详述了 必须速开国会的两大理由。
资政院也支持即开国会
十大团体的请愿书内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t咨议局的请愿书,通篇旨在 驳斥以国民智识程度不足为由拒绝速开国会的托辞。各省商会的请愿书则强调 称:无国会便无完备的法律,商人便不能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合法利益。各省 政治团体的请愿书认为,真正应该筹备的事情是宣布宪法、制定议院法与选举 法,然后实行选举,这些事情一年时间便能筹备完,无须九年之久。东三省绅 民的请愿书,将重点放在了日俄对东三省的种种侵略,呼吁中枢尽快立宪强‘ 国,以挽救东三省的危亡。<sup>13</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