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二十六章1886年:拿昆明湖换渤海

第二十六章1886年:拿昆明湖换渤海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种人事布局曾引起李鸿章的不满。他在给张佩纶的书信中说:

细节很难考据明白,真相当然也无法具体。但大背景是清晰的。清廷方 面。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意谋求扩张,吞并清廷的藩属琉球,已激发了清朝士 绅的愤慨;随后侵略台湾,又引发了朝野要求东征日本的舆论;中法战争期 间,日本故伎重施欲将势力扩展到清廷的藩属国朝鲜,再度撩拨起清朝士绅厌 恶日本的情绪。北洋海军的士兵文化水准略高于一般军队,能读一点书看一点 报,难免会受到这种厌日情绪的影响。

神机营兼设海军衙门,奏派文案旗员三四十人,铺排门面,毫无实济。邸 谓如昔惠王为奉命大将军,全赖僧邸在外,兹事非陆军比,鄙人更非僧比。部 臣皆作壁上观,请吾入瓮,可慨也。2,

商家在15日晚竟纷纷提前打烂,显示他们早已知悉袭击计划。<sup>10</sup>

大意是:既想建设海军,却又不让海军衙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反将其 兼设在神机营下面;海军衙门的王大臣无一人专职办理海军事务,然后衙门里 具体办事的章京三四十人,又是从神机营里调来的完全不懂海军的旗人,实在 是毫无实际用处。醇亲王说这般布局,好比昔日咸丰皇帝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 命大将军(奕燃以总理大臣自比绵愉),全赖参赞大臣僧格林沁在外筹划(李 鸿章担任衙门会办,被比作僧格林沁)。海军建设与陆军没有可比性,我李鸿 章与僧格林沁也没有可比性。朝中部臣个个作壁上观,只是请我入瓮,实在 可叹。

水操学堂是颐和园工程的掩护,不意味着奕谡对该学堂毫无期望。他曾在 给李鸿章的信函中说,"昆明习战,不过借一旧制,大题实则开都中风气” 2' 所谓"都中风气",既是指新式海军在清廷官场是个尴尬的"局外者”,朝堂之 上对其充满了疑虑的目光;也是指满洲八旗亲贵子弟皆不愿参与海军事业,而奕 谭又不放心将海军交在汉人手中。于是,“昆明湖水操内外学堂”就被他办成了

1887年2月,长崎事件以中日两国互相抚恤的方式了结。日本向清廷支付 的金额是52500日元,清廷向日本支付的金额是15500日元。之所以清廷所得较 多,是因为北洋海军士兵在冲突中的伤亡更惨重。

晚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八旗子弟的近代海军学校。也就是说,"以昆明易勃海” 这句话,也可以被解释成“以昆明湖训练出来的八旗子弟,来取代北洋训练出来 的海军人才,让71旗子弟成为大清海军的骨干中枢”,也就是"用昆明湖子弟取 代渤海子弟"。

治团体,长崎事件发生后,玄洋社众人深受刺激,发表声明称:“欲保持日本 帝国之元气,不可不依靠军国主义,不可不伸张国权。曩日之民权论,弃之如 敝屣也。"16部分日本知识分子抛弃了民权,全身心投入了以军国主义来伸张国 权的"伟大事业"之中。

考虑到这句话的传达对象是翁同稣,目的是寻求翁同袜的支持,将之理解 为“用昆明湖子弟取代渤海子弟”,可能更为可信一些。翁当时对海军的立场 是"海军亦急务,但王大臣可恃而所用之人不可恃” 25。这是翁同稣1889年2月 21日在养心殿东暖阁对光绪皇帝所说的话。"王大臣”指的是以光绪生父醇亲 王奕谡为首的军机中枢。至于靠不住的"所用之人",翁同稣当着光绪的面举 了李凤苞与徐承祖两人为例。这二人都是李鸿章圈子里的干将,可见翁真正的 攻击对象是李鸿章。奕谓知道翁同稣反对李鸿章,他对翁同解说要"用奕谡训 练出来的昆明湖子弟,取代李鸿章训练出来的渤海子弟”,是料定了翁必定会 赞成,必定会谅解。

中国学者王家俭却认为,“若以过错的轻重而论,日本应负更多的责任, 则大致是没有问题的。因就当时的情形来说,如云华兵报复,向警察寻衅,似 乎不太合理。"王的大致理由如下:一、第一次冲突导致日警重伤,中国水兵 乃是轻伤,无报复的必要;二、水兵上岸已严禁携带兵器,且丁汝昌又命亲信 武官携带令箭随行弹压,有组织的复仇活动不可能出现;三、水兵登岸200余 人,凶刀仅有四把,且水兵受伤皆在背部,显系遭遇突袭逃命之际所负。王家 俭认为日警设计的嫌疑更重。首先,13日的冲突发生后,日本警方派了渔船在 华舰附近监视华兵活动,清军水兵下午甫一上岸,日本警方就能得到讯息。其 次,13日事发之后,长崎警方大规模调集人手,有组织袭击的能力。再次,长 崎日本市民也被动员参与了对中国水兵的攻击,而且一向闭市甚晚的长崎,各

李鸿章期望中的海军衙门,对标的是欧美各国的海军部,其基本特征是 “设衙门于都城,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一切兵权、饷权与用人悉以畀之,不 使他部掣其肘,其海大臣无不赞襄枢密者,令由中出,事不旁扰” 2,即海军部 设在京城,地位与其他部门(外交部、财政部等)相同,拥有独立的兵权、饷 权和用人权,不受其他部门牵制,海军部的大臣可参与中枢机密决策。海军部 奉行的命令来自中央,海军部负责的事情只有海军建设,没有别的。

下午1点左右开始,•各舰的上岸水兵已经达到四百数十人之多。他们在市中 到处游荡,并聚集在广马场町的华人街一带……(下午6时)阪本半四郎巡查在 广马场町巡逻中,一名迎面而来的水兵打掉了他的帽子,那名水兵还用西洋小 刀对着他比划。这些水兵浑身酒气,举止异常;在长崎居住的清国人,对警察 也是百般嘲弄和侮辱……(下午8时左右)3名清国人(不是水兵)堵在(3名日 本巡警)前面,三番五次,反复纠缠,要么伸手触摸警察的面部,要么拿小刀 对着警察比划。有些清国人再次出来,企图夺取福本巡查的警棒。福本巡查正 要采取防范措施,后边又来了一个人,双方扭打在一起。这时,忽然有人大喊 一声,20名水兵一下子从餐馆里冲了出来,向福本巡查扑去。福本巡查头部遭 到一顿毒打,倒在地上,当场死亡。喜多村巡查也被打倒在地,但被一家清国 人拉进屋子里,幸免于难……<sup>9</sup>

显然,由奕谭主导设立的海军衙门,与李鸿章的设想相距甚远。慈禧与奕 谓之所以不愿采纳李鸿章的设想,不愿创设拥有独立地位的海军部,核心原因 仍是出于对汉人的不信任。昆明湖水操学堂变成纯满人海军学校,海军衙门纯 用满人章京,即是明证。如此做法的结果,固然可以防止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海 军坐大(人事权与财权犹如两条勒脖子的绳索,皆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也 导致海军衙门徒有其表,对清廷的海军建设几乎没能起到任何作用,最后沦为 了纯粹的文件收发机构(很多督抚甚至不发文件至海军衙门)。29

直到今天,中日两国的历史学者也未能就冲突的起因达成共识。日本学者 安冈昭男选择相信日本警方当年出具的报告书,认为冲突始于清军水兵闹事:

与之一同热起来的还有军国主义。福冈玄洋社本是一个旨在倡导民权的政

其实,昆明湖水师学堂在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上,完全模仿了李鸿章主持 的天津水师学堂。第一批入校学生60人,学满五年肄业者共计36人;这36名没 有见识过海洋的半成品经择优考试后,选拔出24人送入天津水师学堂继续学 习,最后有9人完成了全部海军课程。第二批入校学生40人,因甲午战争爆发 而未及完成学业。北洋舰队覆灭后,昆明湖学堂与海军衙门一同被裁撤。直到 1909-1910年清廷重建海军,力图以满人控制军队,这些"昆明湖子弟"才真 正得到了短暂重用。26

李鸿章与丁汝昌并没有向日本炫耀武力的计划,前往长崎油修“乃是丁汝 昌他们的第二或者最后的选择,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m。可是日本朝野不这 么看,他们觉得"北洋舰队以定远、镇远等巨舰为首,列队从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威)出发,来到长崎,(是为了)向日本炫耀威力。冲绳县知事大迫贞 清以为北洋舰队驶来长崎是为了交涉琉球归属问题,立即带领几十名警察赶回 县里”。长崎流血事件发生后,日本国内舆论沸腾,又一度传出"日清断绝邦 交,清国军舰大举来袭"等消息。深受刺激的日本,随后由明治天皇颁发敕令 称"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捐出内帑30万日元作为海军经费,首相 伊藤博文也发出"建设海国日本"的宣言,号召地方有志之士为海防建设捐 款,仅半年就收到了203万日元。日本的海洋扩张热由此全面高涨。<sup>15</sup>

奕谭在海军建设中的这种"满洲本位"意识,也见于海军衙门的组织结 构。海军衙门1885年成立,其组织建制、内部结构与政务运作,皆体现出奕谡 的认知与主张。该衙门表面上仿照总理衙门,由一名王公领衔总理,一到两名 大臣担任会办,一到两名大臣担任帮办,大臣的用人兼顾满汉和湘淮派系;下 面则设章京作为具体办事人员;实质则是一个满人机构,该衙门与奕谭掌控的 神机营(八旗军队)一同办公并共用印信达六七年,该衙门的章京30余人全部 抽调自神机营,也全是满人。 •

日本方面。按当时日本民众的逻辑,清廷始终不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占有, 又阻碍日本将势力东扩至台湾和朝鲜,实可谓日本走上强国之路的绊脚石。日 本民众对清帝国的反感很普遍。1878年,清廷驻长崎首任领事余瑞到任后就 感受到了这一点,"当地清国人不断向其诉苦告状。日本警察在盘查登记证 (牌)时,态度恶劣,中国人对此非常反感。据说余领事到任不久,就在路上 受到警察的侮辱性对待,他立即提出了抗议" "。在这种民族情绪的支配下, 北洋海军进入长崎港,在日本民众的眼里就成了 "名义上是为了对军舰进行维 修,以便继续开往仁川;但实际上,这还是一次示威活动,借此机会炫耀优势 的海军力量。对于北洋水师来长崎,日本国民就是这么看的” 1\如此这般先人 为主,长崎市民眼里的清国水兵,自然也就成了一群“旁若无人……简直是横 着身子走路,遇到日本警察也决不让路" I3的无礼之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