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1893年:关东铁路为太后大寿让路
在李鸿章为北洋舰队乞求维修经费之前约一个月,《字林西报》报道日本 外相陆奥宗光在众院做了一次报告,内称:
章再次上奏,称自己和直隶的大小官员,愿意在之前的报效之外,"再筹集银 三万两,以备添设地段点缀景物之需",且因外省前往京城装点路段多有不 便,这笔钱“仍交内务府办理",直隶只象征性地派人前往指定地段"随同 照料” o <sup>26</sup>
李鸿章愿意支持卢汉铁路--虽然卢汉铁路计划取代了他的津通铁路计 划,但这终究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铁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意味着清廷 内部关于铁路的争议基本结束了。不过,李鸿章办铁路的经验远比张之洞丰 富,他对张的具体修建计划仍颇有异议。比如,按张的规划,卢汉铁路约需资 金1600万两白银,李鸿章认为远远不够(日后卢汉铁路建成,共计耗费白银 5000万两以上)。再如,张主张开设炼铁厂以供应国产铁轨,李鸿章认为炼铁 厂建设缓不济急,不如直接采购洋轨(汉阳铁厂在张之洞时代果然未能造出合 格的铁轨)。此外,张之洞还主张修建铁路的费用全靠政府拨款与民间招商, 不借外债,李鸿章认为仅此远远不够,须官款、招商与外债共用才能成事。张 之洞计划搞十年,前六七年筹款造钢轨,后三四年动工,“两端并举(从卢沟 桥和汉口同时建造),一气做成” 7,李鸿章也认为进度太慢,不足以应对日趋
至此,文武官员第二次"报效"的额度也确定了下来,即每省再交银3万两 (也有部分省份如甘肃超过了3万两,部分省份如吉林、黑龙江、热河等未达到 3万两)。据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奏折披露,这第二次"报效"的额度之所以是3 万两,是因为援引了 "乾隆二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奏明各段点景交纳银数单 开各省督抚每省交银三万两”的旧例。<sup>27</sup>
张之洞的建议得到了慈禧的赞赏,上谕要求醇亲王奕谡与海军衙门统筹全 局,将卢汉铁路这一前所未有的大工程落到实处。随后,清廷将张之洞由两广 总督调任湖广总督,把创办汉阳铁厂一事也全权交付与他,以便为卢汉铁路提 供国产铁轨。
此外,总税务司赫德、各处盐商,以及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等工商企 业,也被要求一同参与此次“报效”。最终慈禧收到白银169.55万两。加上第一 次“报效”的数额,清帝国的大小官员共计给慈禧上交了298.15万两白银。28按 茅海建的估算,“这近300万两银子,以当时的价格可以从英国、德国购买并养 护大型军舰三四艘,或装备并编训一个完全近代化的陆军师团”。29
总计,清帝国的大小官员,需要给过生日的慈禧太后"报效"白银120.69 万两。
万寿最大,铁路建设只能停工
但是,在朝廷眼中,只让文武官员们"报效" 一次是不够的,还不足以让 他们充分抒发对慈禧太后的爱戴之情。所以,两个月后,1893年9月22日,礼 亲王世铎等人又想出一个主意,以慈禧过寿时须从颐和园返回皇宫为由,请求 太后“赏给地段点缀景物叩祝万寿",也就是将回宫的这段道路“赏赐"给群 臣,由他们来负责装点,以表达对太后的感恩和对万寿的祝福。为了让地方督 抚们踊跃交钱,又找到直隶总督李鸿章,要他率先"主动”上奏,去恳求太后 “赏赐" 一截回宫地段,给文武官员们来出钱整饰。*
有了总理衙门的支持和张之洞的理解,关东铁路随后启动了勘测工作。按 预定计划,该铁路将与津沽铁路相接,出山海关经营口、吉林抵达浑春,共计 2000余里。需银3000余万两。李鸿章的计划是每年由朝廷拨给白银200万两,每 年修造200里铁路(进度其实也很慢)。"造成后,一旦有事,清军可由该铁路 迅速在东三省集结。
于是,已因关东铁路经费被万寿庆典挪用200余万两白银而心焦不已的李鸿 章,又不得不于这年的11月8日,以大学士的身份领衔上奏,如此这般"主动" 恳求朝廷:
最后,张之洞提出自己的主张:"宜自京城之外卢沟桥起,经行河南,达 于湖北之汉口镇,此则干路之枢纽,枝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萃也。"也 就是造一条从卢沟桥至汉口,纵贯直隶、河南、湖北的大干线。张还说,这条 干线在修筑过程中,除了开始阶段购买洋料之外,"其余悉用土铁”,全用本 国所造之铁,以便“藏富于民"。<sup>6</sup>
这还只是清廷中枢的"指定报效"。交完了这两笔钱之后,包括光绪皇帝 在内,内外大小官员还需要绞尽脑汁、耗费重金去购置各种特色礼物,才能走 完给慈禧祝贺"万寿"的全部流程。
如有变故,援军早应集结于此,既不应该调集京城的军队去援助天津,也不应 该撤掉天津和山海关的军队回防京城。所以从军事上说,"苟无此路,亦无甚 妨”,津通铁路不修也没关系。同时,张也不同意翁同解等人主张的"试行铁 路于边地以便运兵”,理由是边境地带偏远,对国防全局作用有限,且不是商 旅群集之地,铁路建成后无法靠商业运营维持。
1893年,没有人在乎关东铁路已经停工;也没有人在乎北洋舰队的建设已 停滞多年。1894年1月24日,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说北洋舰队各军舰已进入 大修年限,"全军二十五船,大小锅炉八十一座,约需经费银八十四万两,各 船大修约需经费银六十万两,又旅坞添置机器厂房约需经费银六万两,共需库 平银一百五十万两”。李知道,朝廷不可能在1893年和1894年拿出这笔维修经 费,所以他的主张是:将这场维修分成十年来做,且推迟至1895年开始,希望 朝廷能每年筹拨白银15万两作为维修经费。3。
一、津通铁路太靠近京城,若没有“置兵筑垒以扼要隘”,仅凭临时性地拆毁 铁轨,恐怕不足以保证京城的安全。二、天津至通州一带"以车船行店负贩” 为生者大约有6万人,加上他们的家人,就是30万人。如果修了铁路,这些人 就失业了,就会变成不安定的社会因素。三、津沽是京城的门户,屯有重兵。
张之洞对此也表示理解。他于同年4月致电海军衙门和李鸿章,表态称: “关东路工紧要,廷议移缓就急,卢汉铁路可徐办等,谨当遵办。湖北即专意 筹办煤铁,炼钢造轨,以供东工之用。" 9张之洞此时最大的担忧,是李鸿章很 可能会采购洋轨,而非汉阳铁厂即将造出的国产铁轨。1。事后来看,他这番担忧 完全多余,因为汉阳铁厂在他手里根本就没造出可用的铁轨。
奏为吁恳天恩事。恭照明岁恭逢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六 旬万寿,普天同庆,薄海胪欢,凡在廷大小臣工,无不思勉效愚衷,共襄盛 典。恭查乾隆年间历次恭办庆典成案,内外臣工呈请祝嘏,均经奏明,请旨遵 行。臣等世受国恩,渥沾圣泽,瞻依寿寓,作舞难名。愿抒葵善微忱,虔颂宫 闱嘉祐。谨援照成案,合词吁恳天恩,赏给地段,俾得点缀景物,建设经坛, 同申叩祝。所有臣等情殷祝嘏吁恳恩准缘由,理合缮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 训示遵行。再,此折系内阁主稿,合并声明。谨奏请旨。25
现实环境的变化,确实容不得张之洞慢慢施展十年大计。1890年,鉴于俄 国正在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朝鲜的藩属国身份也在俄、日两国的介人下岌岌 可危,清廷开始意识到东北的边防危机已迫在眉睫。这年3月,李鸿章自天津 人京,与总理衙门大臣奕励及醇亲王奕漠商议东北防务。李提出"精练水陆各 军”和“兴办东三省铁路”两条,得到慈禧太后认可。随后,总理衙门上奏 称,关东铁路要比卢汉铁路更紧急,建议朝廷暂停修筑卢汉铁路,将每年200万 两白银的经费移往东北,赶修关东铁路。8
李鸿章的“恳求”迅速得到"恩准”。11月25日(也就是李给奕励去信诉 苦铁路经费“每年仅余九十万,如再抽拨,便须停工”后的第七天),李鸿
严重的外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