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章1864年:太平天国偃旗息鼓

第四章1864年:太平天国偃旗息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并未建立起稳定可持续的人力与 物力汲取机制。军饷的筹措主要依赖攻陷城池后接管府库银两、没收官绅资 产,以及强迫百姓呈缴财富以换取不被抓去当兵的优待。如攻陷扬州时,太平 军曾在全城张贴告示“令良进贡"以;围攻南昌期间,南昌与新建两地的百姓因 为恐惧,“以豕鸡鹅鸭银米进贡者不知凡几” 22。因为物力汲取机制有问题, 1854年的天京城一度陷入粮食严重不足、所有人被迫喝粥的境地。这之后,太 平天国才痛定思痛,决定在统治区实施“照旧交粮纳税”的制度,也就是恢复 清廷的田赋征收制度,只不过百姓缴纳的对象变成了太平天国。

忠王李秀成在自述里说,他与侍王李世贤早就不信"天父天兄" "天兵天 将”这套空洞鬼话。但对洪秀全而言,这套话术是他权力合法性的全部来源, 所以临死之时,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仍以这套话术自欺欺人。

传统的田赋征收工作是一项技术活,从丈量田亩、清理产权、确定田土等 级、计算纳税额度,到组织纳粮、储粮、运粮,都需要经验,必须有成熟的官 僚和胥吏系统才能运转起来,绝非将军中大小头目撒到民间便能奏效。太平天 国也明白这一点,他们重新起用了已被当作"清妖"打倒的地方士绅与旧衙门 胥吏。问题是:清廷使用地方士绅与衙门胥吏来维持汲取,是将地方士绅与衙 门胥吏视为利益共同体;太平天国起用这些人,则只是为了将征发劳役和征收 田赋的负担转嫁到他们头上。据《瞰闻日记》,太平军在常熟的基本做法是:

你们军士暂时安息,朕今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百千万,大显权能 保固天京,你们军士大共享升平之福。<sup>10</sup>

由此可知,太平军在武昌搞的“进贡"运动,是一种家家户户都得参与、 家中任何稍有价值的东西都要拿出来的强制掠夺。不“进贡"的代价是要被抓 去当兵参加太平军,唯有积极"进贡"才有可能继续留在武昌做普通百姓。

去金田村给教主祝寿的,都是些生活困苦的底层农民,他们入教只是为了 能有饭吃。除了杨秀清、冯云山等几个高层头目外,普通教众丝毫不知即将发 生"立江山”之事。

关于纵火焚屋以裹挟民众成为兵力这一手段,李秀成的回忆也不是孤证, 时人同样留下了相当多的记载。如杜文澜在《平定粤匪纪略》里写道:"贼自 金田出发……纵火焚大黄墟,悉掳其众,分扰桂平……等县。"游历两广的法 国传教士加勒利■伊凡在《太平天国初期纪事》中写道:"(起事后)他们足 迹所至,都掳掠烧杀叛党剧增。" 18天国晚期,北伐军统帅李开芳被俘后也

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除此六人(杨秀清、萧 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与秦日昌)外,并未有人知道天王欲立江山之 事。其各不知,其各因食相随,此是真实言也。"

供称:"所到各处裹挟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19

与兵也,官为妖头,兵为妖……贼三五成群,见高门大户,闯然而入,衣物银 钱,器具粮食,席卷一空。前贼既去,后贼复来,初五、初六、初七三日,民 家劫掠或十余次,或数十次,居民纵善藏匿,亦所存无几,况无从藏匿乎。<sup>14</sup>

贼入民家,开口问有妖否,答言无妖,便伸手索银,谓之买命。妖,指官

如果说上面这两则记载尚可解释为部分太平军士兵不遵约束肆意妄为,那 么同书中“初五日清晨,街上鸣锣,言东王有令,不准枉杀百姓,衣物银钱, 俱要进贡” "这段文字,便足以清楚显示扫荡式掠夺的命令来自当时执掌军权的 高层入物东王杨秀清一一所谓"进贡”,不过是用一个比较好听的词对扫荡式 掠夺进行修饰。

关于通过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来获取粮饷,李秀成的回忆不是孤证。"打先 锋" 一直是太平军筹措军饷的常规手段。所谓"打先锋”,即以武力自民间榨 取资财。江夏无锥子的《鄂城纪事诗》记录了太平军攻陷武昌后的所作所为, 其中便有许多与"打先锋”有关的内容。比如下面这两则: •

《鄂城纪事诗》是一份相当客观的当事人亲历记,既记载了太平军在武昌 的种种暴行,也记载了太平军“禁止奸淫甚严",称赞他们占据武昌将近一个 月“而妇女尚能保全”乃是难得之仁3自然,上述关于扫荡式掠夺的记载也是 可信的。事实上,相同的记载还见于另一位武昌人陈徽言的《武昌纪事》,内 中说,太平军在武昌设立了进贡公所,专收百姓上交的财物:

李秀成在自述里说,太平军起事之初,•绝大多数前往金田村为教主“洪先 生”祝寿的教民,并不清楚此行是要举旗造反:

用这种手段聚集起来的力量,自然与"民心"扯不上关系。事实上,那些 被焚屋裹挟之人,转身便会相当积极地再去焚屋裹挟他人。《贼情汇纂》里有 这样一段记载:

太平天国的人力与物力汲取机制也有问题。

保安周生曾问数贼日:"尔在彼中掳来乎?投来乎?"日:"掳来,且焚 抢殆尽。"复问曰:"尔恨掳尔之人及害尔之人乎? ”日:"恨。" "然则何 以今日亦行掳人害人之事?"数贼众一词曰:"因自家焚掳一家,己身复被 掳,每见完善之地人民:以为我如是,伊辈何独安处?愤懑不平,必将其人掳 来,同我一样,我心始快。" 2。

人力与物力的汲取

李秀成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金田起事之后,为筹措到足够多的粮 饷,萧朝贵与韦昌辉等人逐村进行地毯式的扫荡掠夺;为裹挟到足够多的信 众,采取将信众的房屋焚烧殆尽的手段。这些信众没饭吃没房住,只好跟着他 们走,李秀成家便是如此。待到走出百十里路,这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乡民 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好至死跟着造反到底。

(太平军)使民间进贡,凡金银、钱米、鸡鸭、茶叶,皆可充贡。且云 "进贡者仍各归本业”。盖进贡与拜上异,拜上则为兵,进贡者依然为民也。

西王、北王带旱兵在大黎里经过,屯扎五日,将里内之粮食衣服逢村即 取,民家将粮谷盘入深击,亦被拿去。西王在我家近村居住,传令凡拜上帝之 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 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寒家无食之故而从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 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而何不畏? <sup>13</sup>

于是人争趋之……闻进贡仍得为民,皆不惜倾困倒原出之。至伪公所,次第挤 入,数长发贼各以其汇收讫予一纸,上铃伪印,大书"进贡"二字。"

在这次祝寿大会上;高层头目们很可能精心设计过一些"神迹”,比如让 拜上帝教的旗帜自动竖起\ 再将刀枪塞进教众手中。但即便如此,祝寿现场的 气氛仍不足以煽动周边村民。李秀成的回忆是"愿去者少,不愿去者多"。于 是为了成事,又有了如下一幕: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