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章1864年:太平天国偃旗息鼓

第四章1864年:太平天国偃旗息鼓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存续了十余年,一度让清廷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因何会走到这一步?

因连年战乱,洪秀全未能腾出手来,将《天朝田亩制度》真正付诸实施。 但这并非历史的遗憾。倘若文件的政策真的被付诸实施,可能必造就更大悲 剧。道理不难明白:民众对劳作所产缺乏支配权,其劳作热情必然骤减;当民 众开始在土地上磨洋工,仅满足于生产其必需口粮时,必然与天国的征粮系统 发生严重冲突。在缺乏民意制衡机制的时代,官僚征粮系统毫无意外将在面对 普通民众时拥有绝对优势。事情如此这般发展下去,结局可想而知。

对清帝国而言,1864年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太平天国运动终于偃旗息鼓。 该年6月1日,洪秀全去世;次月,天京陷落。当曾国藩命人将洪的尸体自地下 挖出来焚烧时,他见到的是"头秃无发,须尚全存,已间白矣。左股右膀肉犹 未脱” \

起事后,战争成为太平军的日常事务。军事领袖地位上升,宗教领袖地位 下降,是必然之事。来自广东的洪秀全与冯云山,不得不在领导班子排序上向 广西本土实力派杨秀清和萧朝贵妥协。结果是:教主洪秀全仍居一把手,冯 云山由二把手退居四把手,杨秀清、萧朝贵分别上升为二、三把手。这当中, 一把手洪秀全并未掌握实权,杨秀清总揽军政事务。日后宣布出师北伐的檄文 《奉天讨胡檄》,只用了杨秀清与萧朝贵的名义,见不到洪秀全的名字。显见

第二步是由天国来分配民众耕作的全部产出。具体办法是:到了收获的时 候,天国会指派“两司马”(管五名伍长的乡官)去监督“伍长”(管五户百 姓的乡官)进行粮食分配,民众可以留足"每人所食可接新谷”的粮食(具 体多少算足,民众说了不算),其余全部交给天国。“麦、豆、芋、麻、布、 帛、鸡、犬"乃至“银钱",都用这种方法来分配。

冯云山于1844年进入广西紫荆山传教。三年后,在当地发展出信徒两千余 人。冯云山在传教期间终日念叨的"教主”洪秀全,则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 金田起事之前,洪从未在教众前露过面。李秀成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 前做事者皆南王也”,是一种基本符合事实的说法。长期以来,洪只是一尊 偶像。

为什么要这样做?《制度》的解释是:这天下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 家”的,众人不藏私,把产出全交给公正的“上主”,由“上主”来分配使 用,天下自然处处平均,自然"人人饱暖"。35

追溯起来,洪秀全并不是太平天国的创造者。《李秀成自述》里说:“南 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 做事者皆南王也。”2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的头号开国者是冯云山。

之后,实力派宗教领袖冯云山过早战死,改变了太平军中教权与军权的平 衡。失去冯云山的支持后,洪秀全独自面对军事领袖杨秀清与萧朝贵一而再再 而三的"天父(兄)下凡”把戏,毫无还手之力。发展至最极端时,杨秀清 甚至敢借"天父下凡"当众打洪秀全的屁股——那是天国癸好三年( 1853)的 十一月二十日,"天父下凡”至东王杨秀清府中,对洪秀全的所作所为提出严 厉批评。随后,杨秀清前往天王府,向洪传达"天父"旨意,命其跪下接受

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收取子息,全归天王,每年大口 给米一石,小口减半,以作养生。所生男女,亦选择归天王。铺店照常买卖,’ 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如此则魂得升天,否则即是邪心,为妖魔,

对冯云山来说,利用宗教起事只是一种实用主义手段。他将远在广东、能 力平庸的洪秀全塑造成精神教主,只为满足两个相当现实的需求:一是增加神 秘性,吸引教众;二是借广东教会的势力威吓当地官府。金田起事之后,冯云 山从实用主义出发,又承认了杨秀清的“天父下凡" 一一杨在1848年春以上帝 附体的方式发言,自此取得天父代言人的地位,平时地位次于洪秀全,当天父 附体时则超越洪秀全,言语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就是说,在冯、杨二人 眼里,教主洪秀全并无可供崇拜敬仰的权威。

魂不得升天,其罪极大。X

中国历史上不乏宗教起事的先例,其精神领袖多非活人,如元末明初白莲 教起义的精神领袖便是弥勒佛。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洪秀全 被人误认为一尊供在香烛间的木偶,其实也合情合理。可是洪秀全终究是一 个活生生的人,只要是人,就不会甘心只作精神领袖。冲突于是不可避免地发 生了。

显而易见,《天朝田亩制度》与《待百姓条例》措辞虽然不同,本质却是 一样的。一个要将天下耕地收归"天王”所有,一个将要天下耕地收归“天 国”所有。一个要把民众所有的产出收归“天王”,由"天王"按标准再平均 分发口粮;一个要把民众所有的产出收归"上主”,只允许民众‘留下"每人所 食可接新谷”的份额。只不过,在具体的话术上,《条例》显得赤裸而暴力,

太平天国的高层权力架构天然存在问题。

《制度》则显出一种隐晦与粉饰。尤其是《制度》中的"余则归国库”这几个

天王与东王的冲突

字,较之《条例》里的“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等字句,莫名让强取 民脂民膏的行为多了一份宽容体贴;"处处平匀,人人饱暖"这样的词句,也 为征敛与汲取套上了一件温情脉脉的理想主义外衣。

这份《待百姓条例》出自洪秀全之手。时间约为咸丰三年(1853 )阴历 二三月间。当时,杨秀清离开南京征赴镇江,洪秀全未与杨商议,贸然颁布 《条例》,结果引起南京城内外民众的大恐慌,造成严重的社会混乱。文件还 流入清军之手,成了清军借以攻击太平天国的重要资料。杨秀清回到南京后, 不得不在阴历五月颁布了《安抚四民告谕》,向民众承诺会保护他们的产业, "圣兵不犯秋毫”,希望“士农工商各力其业”,不要惊慌。"

进入南京城后,洪一头扎进深宫寻欢作乐,鲜少举行朝会,也不处理政 务。后世对此颇有指责,但洪作为虚君,作为精神领袖,并无政务可以处理也 是事实。天国这种诡异的权力格局,给清廷情报人员造成很大的迷惑。张德坚 《贼情汇纂》里说杨秀清掌控着太平天国的实权,刑赏生杀升迁降调等“一切 号令,皆自伊出”,至于洪秀全则"徒存其名",“画诺而已"。清军江南大 营统帅向荣在给清廷的奏折里,也说过“洪秀全实无其人,闻已于湖南为官兵 击毙,或云病死,现在刻一木偶,饰以衣冠,闷置伪天王府”这样的话。<sup>3</sup>

《待百姓条例》被废除后数月,1853年秋冬之际,太平天国又颁布了著名 的《天朝田亩制度》。这份文件换了一种表述,不再如《待百姓条例》那般直 接宣称各种财富都归天王所有,转而强调对"无人不饱暖"的追求。

洪当时只是虚君。

要如何做到"无人不饱暖”?按照《制度》的设计,第一步是先平分天 下耕地。也就是将天下之田,按照每户人家的人口多少(不论男女)来平均 分配,“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总之,要做到"凡天下田,天下人 同耕”。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