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二十章1880年:终于允许建设电报线路

第二十章1880年:终于允许建设电报线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870年,沈又给总理衙门写信说:洋人坚持要架设电报线,“如能禁使弗 为,则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倘其势难中止,不如我自为之……•若听其自作,则

陈彝的逻辑是:设立电报线要往地里插电线杆;插电线杆会破坏风水,破 坏地脉,进而破坏祖宗的坟墓;容忍电报线破坏祖宗坟墓是一种不孝;大清国 的立国基础是忠孝合一,只有孝子才会忠诚于大清;允许在陆地上设立电报 线,等于朝廷在鼓励百姓不孝,那朝廷要到哪里去寻找忠臣呢?这套逻辑在今 天看来虽然荒唐可笑,但对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读书人而言却极有说服力。

1868年,总理衙门为应付中英修约召集地方将军督抚共商国是,其中一项 正是"可不可以在条约中写入允许洋人修筑铜线铁路"。几乎所有参与讨论的 将军督抚都反对此事,不少人因无知而将电报斥为无用之物。沈葆桢的意见却 是:“秦筑长城,当时以为殃,后世赖之。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 之利也。”--沈承认电报是个好东西,在将来一定会给中国带来大好处。但 具体到现在,他的意见是切不可将“允许建设”的字样写入条约,否则必会引 来各种民间冲突,然后又会升级为外交冲突。<sup>12</sup> .

外有冲突,内有异议,1874年福建至台湾的电报线建设遂无奈流产。

另一位洋务重臣沈葆桢,与李鸿章的见解大体相近。1865年,沈写信给总 理衙门说,洋人的轮船已经比中国的驿站邮递快了许多,在公事上已给大清带 来了许多麻烦,"若再任其设立铜线,则千里之遥瞬息可通,更难保不于新闻 纸中造作谣言,以骇观听”"。

第一件事情,是洋人利用清廷对"领海权”缺乏认知,成功以海底电缆的 形式将电报线引入中国。1870年,英国东方电报公司(Eastern Telegraph Co.)计 划从香港开始铺设电报线至上海,将沿途的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宁波等 通商口岸全部连接起来。英亩驻华公使威妥玛奉英国政府之命与总理衙门交涉 此事。在给总理衙门的信函中,威妥玛利用认知落差,耍了一个小手段:

比如船政大臣沈葆桢,就曾在1874年奏请朝廷在福建与台湾之间设立电报 线。沈在奏折中说,“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要 想保持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信息畅通,必须要有电报才行。朝廷的回复是“着沈 葆桢等迅速办理”。

打破这种矛盾心态的是两件事情。

按恭亲王奕诉当时的设想,“洋人设立电线,只准水内暗设,不引上 岸”,中国自己创办电报线则"水陆皆可不论",想怎么铺设就怎么铺设。只 要"所有福建设立电线,均归中国自力、",也就是一切费用都由官府来出,不 让洋人插手,那么清廷就能保证讯息的传递快于洋人(毕竟洋人的电报线不许 上岸)。孰料福州通商局的官员“不解此意",认为官办电报不妨碍将工程委 托给洋人去做,擅自与外国公司签下合同,结果酿成外交风波,被清廷紧急叫 停,随后引来英、法、美、德四国驻福州领事联衔照会,最后只能以高价将电 报线工程“买回自力、"。23

被逼至走投无路才肯廨禁

其实,陈彝并不知道,假借民众的名义以风水为由来反对洋人兴建电报线 路,是丁日昌在十年前( 1865年)的“川沙厅—上海敷设电报线风波”中想出 来的主意。如前文所述,丁当时让地方官府组织民众拆掉了洋人树立的电线 杆,然后制造舆论,说当地民众认为电线杆破坏了风水,村中有人暴毙就是风 水被破坏所致,必须要洋人偿命。后来,这项策略得到清廷的认可,被推广给 各省督抚将军。这种推广,终于在1874年化为清帝国一般士绅与底层百姓深信 不疑的"常识”,又在陈彝这里与忠孝之说合流得到了 "理论升华"。

总而言之就是:李鸿章承认电报是个好东西,且承认它在未来是一定会广 泛流传开来;但此时此刻,李觉得能严禁还是继续严禁,这是对清廷利大于弊 的事情。

这种演变是一种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作茧自缚,让人想要发笑,又完全 笑不出来。

铜线费钱不多,递信极速,洋人处心积虑要办,将来不知能否永远禁阻。 鸿章愚虑,窃谓洋人如不向地方官禀明,在通商口岸私立铜线,禁阻不及,则 风气渐开。中国人或亦仿造外洋机巧,自立铜线。改英语为汉语,改英字为汉 字,学习既熟,传播自远,应较驿递尤速。若至万不能禁时,惟有自置铜线以 敌彼飞线之一法。存而勿论可也。鸿章仍随时设法严禁,决不稍有松动也。】。

这期间,朝中舆论对设立电报一事集体持反对立场。奕祈担忧的主要问题 是洋人能通过电报获得大于清廷的信息传递优势,反对电报建设的朝廷言官, 却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电杆铜线会破坏风水引发民怨这种说法上。其中,工科 给事中陈彝的奏章很具代表性,他主张“电线一事可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

李鸿章与沈葆桢对待电报的这种矛盾心态,与奕圻、文祥与董恂面对丁鞋 良的电报机时的矛盾心态,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国”,理由是:

遇有机密事务,彼一二日而达者,我十余日尚复茫然,将一切机宜为之束手 矣"。?沈不反对禁设电报线,他担忧的是禁不了洋人架设电报线。如果禁不 了,则不如自行创办电报系统。否则的话,洋人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将机密情报 传递到位,大清靠传统驿站系统却需要十多天,许多事就耽误了。

铜线之害不可枚举,臣仅就其最大者言之。夫华洋风俗不同,天为之也。 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入其教者,必先自毁其家木主。中国 视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 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 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借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 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 <sup>24</sup>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