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二十章1880年:终于允许建设电报线路

第二十章1880年:终于允许建设电报线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881年春,电报架设工程正式启动。为防止洋人介入并减轻财政负担,李 鸿章采纳盛宣怀的建议,决定在电报线路建成之后,再效仿轮船招商局的办法 搞"官督商办",将电痕局的股份出让给本国“公正商董”,由他们分年偿还 政府建造线路的费用。由盛宣怀起草,经李鸿章核定的《电报局招股章程》里 说:朝廷兴办电报,“以通军报为第一要务,便商民次之",自天津至上海的 电报线路建设成本“仅十余万两”,官府拿得出来,商人也能搞定,但这种事 情如果没有官府出面主持,是没法创办的;如果没有商人负责经营,也是很难 持久赢利的,所以建成之后将实施“官督商办”。.

对丁日昌的这一处置办法,总理衙门甚为欣赏。此后,“中外国情不同、 设立电线杆架设铜线(也包括铁路)会妨害风水、引来民众敌视”这类理由, 就成了地方将军督抚拒绝电报建设的一种常规说辞。

同年11月,津沪电报线全线竣工,共耗资17.87万两白银。12月24日,第 一封电报由天津成功发往上海。1882年,中国电报局引入商股转型为"官督商 力、"企业,获得“华商独造旱线” 27的垄断特权。到1889年,中国电报局的电报 线路已将清帝国的核心地带全部连接起来:

情汹汹"。乡民们集体上诉要求查明究竟是哪一国的商人所为,他们提出了偿 命的要求。6

供商用或私用的电线从北京经过天津到达上海,并沿海东下直达广州,然 后由此到达香港,从镇江沿长江而上直达成都;从开封经过济宁到芝果;在满 洲由吉林到盛京。所有向西沿着安南和缅甸的边界的延伸电线;和由此通向重 庆附近的泸州的电线都是官办的;此外,满洲至朝鲜的电线和台湾的海线也均 为官线。28

首倡"电报线破坏风水"之说的丁日昌,自己其实并不信这些东西。1875 年,他改任福建巡抚,不久后便向朝廷再次提议建设台湾至福建的电报线。丁 在奏折中说,日本处心积虑窥伺大清边疆,近日又有传闻屯兵琉球:德国也时 常派遣军舰前往台北测绘地图;那日军已在台南扎营十多天了,反观大清,地 方政府竟然还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可见很有必要修筑一条高雄一台南一基隆的

其实,总理衙门之所以没有反应,是因为他们仍然拿不准这件事情的利 害。1865年,李鸿章曾在给总理衙门的一份信函中说,铁路需要凿山过河, 耗费甚巨,洋人们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允许一般不敢擅自兴建,但电报线路 不同:

陆地电报线。丁还告诉朝廷,与浙江、福建等地不同,"电报线破坏风水”这 种说法在台湾没怎么流传,不用担心。25

门将电报机带走。他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为何奕诉、文祥与董恂,既对电报很 感兴趣,又始终无意推广这项技术。

台湾不流行“电报线破坏风水"之说,当然是因为洋人对在台湾建设电报 线的兴趣不如在浙江与福建等省份大,所以台湾的地方政府向士绅们"普及" 电报线会破坏风水的知识的阻力也就小了很多。

同年6月,利富洋行的英国商人雷诺(Reynolds)在英国领事的支持下5,无 视清廷禁令,擅自在川沙厅一上海沿线地区树立电线杆、铺设电报线路。江南 海关道丁日昌向上海和川沙厅的地方官面授机宜,命他们组织百姓趁夜拔掉英 商树立的电线杆。英国驻华领事以两国条约内未提及电报之事为由,与丁日昌 交涉要求赔偿。丁日昌则回应称:一、总理衙门已有明确规定,"所有沿海内 地,俱不准设立电气线,致与风水民生有碍",且强调“条约所不载之事,即 属不准之事"。二、据地方官调查,这些电线杆“系该乡民因有碍风水农田于 夜间拔去,但不知何人所拔,无从查问”。三、该地乡民正联名控告,说外国 人在当地树立电线杆之后,“致与风水有碍,近日百姓竟有无故暴病身亡,众

这一扩张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是将电报线自天津引入北京。这段在今天自 驾不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当年的电报线却足足走了三年之久。

朝廷真正的担忧是洋人有了电报线路之后,一方面这会给国防和外交带来 麻烦,这与担忧铁路会让列强的军队朝发夕至是相同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担 忧生出许多外交事端。因此,总理衙门在文件中要求将军督抚们,以后再遇到 洋人有这类请求,“须查照本处办法,力弭衅端为设法阻止"。

李鸿章在1880年的奏请中,没有提电报线入京之事。他担忧如果提及此 事,会引来朝野舆论的反对,结果可能连天津一上海的电报线也造不成2%这 并非多虑。自1865年朝廷将"电线杆破坏风水”当成抵御洋人的理由进行推广 后,经过十余年的发酵,电线杆和电报线会破坏风水之说,已在清帝国朝野拥 有了极多信众。说电线杆抽取地气者有之,说电报能传递信息是利用死人的灵 魂者有之。发展到最后,连清廷官府出面架设电线杆也已难被百姓接受。1890 年,清廷在陕西境内架设电线杆,两年后陕西境内发生干旱,就有民众散播揭 帖称"电杆歉旱,纠约砍伐,此帖一到,上村传下村,一家出一人,如有一人 不出,必公同议罚”,揭帖传播迅速不可遏制,用时任陕西巡抚鹿传麟的话说 就是:“此界传彼界,一人传百人,各砍界内之杆,来似蜂屯,去如兽散。" 鹿在给朝廷的汇报中说,这些砍电线杆的百姓,真是“其罪固不容诛,而其愚 不无可悯"。其

奕诉、文祥与董恂对电报机的兴趣,显示他们很清楚这项技术在未来的意 义。丁趣良将电报机放在总理衙门一整年,以提醒众大臣不要忘记此事,结果 却是电报机上落满灰尘,电报建设没有任何消息。失望之余,丁只好去总理衙

从天津到北京要走三年

丁屐良担忧这四人的报告会让奕诉等人对电报产生偏见,又亲自带着机器 前往总理衙门“请他们亲自考察一番”。于是,在一个清晨,总理衙门众大臣 集体体验了一把如何收发电报。丁魅良回忆说:"一切进行都很顺利,各老大 臣都和秘书们是一样的孩子气,不过秘书们是弄着带磁性的鱼、鹅玩,他们却 是弄着电机玩,时而发送信号,时而把铜丝缠住身体,时而闭塞电路,时而接 通电路;看见电花飞跃,报锤上下,则狂笑不已。作完实验,照例就在衙门吃 早餐,是时在座的客人除我以外,只有赫德一人,他是刚从欧洲回华的,坐在 我的身旁。我告诉他表演成功了,他却漠然答道’这种小事也是有益的'。可 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件小事,在户部大臣董(恂)看来也不是一件小事,他常 常来看电机,仔细研求,居然学会了发报的方法。他又帮我制成一套字母,报 针指着两种记号便可拼成一个字,简便得很。大学士文祥也认为我的电机有用 处,来看过多次。" 9

回到1880年。借崇厚的外交事故,李鸿章建设电报线路的请求获得朝廷批 准。随后,李在天津设立中国电报总局,任命盛宣怀为总办。又创办电报学 堂,聘请外国人来培训电报专业人才。

总理衙门众大臣首次见到电报机实物,大约是在1869年,此前只能通过外 国公使及出洋官员的日记来获得间接认知〈该年,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 老会传教士丁鹿良试图走高层路线,将这项先进技术引入中国。丁在美国费城 学会了怎么使用电报机,又自费随身带来了两套器械,“一套是莫尔斯制的, 一套是备有字母盘的"。奕诉从总理衙门派了四个人去丁魅良家中观摩学习, 这些人曾协助丁校订过《万国公法》的翻译文字,已属于衙门内较为开明之 人。但丁观察到,这些人对电报似乎仍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我作实验的 时候,他们只是望着,既不了解,又无兴致的样子。其中有一位翰林,竟轻蔑 地说道:'中国四千年来没有过电报,固仍泱泱大国也。'" <sup>8</sup>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