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二十章1880年:终于允许建设电报线路

第二十章1880年:终于允许建设电报线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电报的实际应用始于19世纪30年代。19世纪50年代,英国与法国、荷兰等 国的电报已通过海底电缆连接了起来。19世纪60年代,海底电缆横跨了大西 洋。1870年,英国铺设本土—印度一新加坡的海底电缆。1871年,英国又铺设 新加坡一香港的海底电缆。同年,丹麦大北电信公司铺设完成香港二厦门一上 海一长崎一海参威的海底电缆。

可是,之后的实地勘测显示,开挖地沟走水路并不现实,因京城之中的沟 渠极为污秽,对线路的腐蚀伤害非常严重,会发生需经常翻地维修的情况。李 鸿章不得已,只好再次奏请使用电线杆。为求"不甚触目”,他建议将电线杆 油漆成红色,并拉长距离以减少电线杆的数量(七百余丈共计二十余根),铜 线也建议改成“极细钢线"。总之,以尽可能少引人注意为妙。35此外,李鸿 章还一度建议,如果舆论压力太大,那电报线走水路进入外城就行,内城没水 路,就不进去了。

改革者们纠结了整整20年

李鸿章的这些建议,总理衙门都没有采纳。最后的折中方案是:电报线进 人内城,但不进总理衙门,只在城墙边的泡子河附近择地设立官报局。36

总理衙门的焦头烂额,对李鸿章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他终于得到 了机会,可以在天津与上海之间架设电报线了。

中国地势与外洋情形不同,倘任其安置飞线(即电报线),是地隔数千百 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 线偶值损坏,必咎于官民不为保护,又必业生枝节。4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时,电报线仍未获准进入北京。前线军情电报抵达 天津后,须用驿站系统的快马飞驰送入京城。总理衙门深感这短短二百多里 路程会耽搁许多事情,遂与李鸿章"函商展电线近京师”之事一一所谓"近京 师”,显示总理衙门仍不敢断然将电报线路引入京城之内。李鸿章接信之后, 即部署人员,于同年9月份将电报线路自天津延展至通州。消息抵达通州电报 局后,再由驿马快递入城,约要一个小时。问题是,消息如果是夜里传递到通 州,驿马是进不了城的。当时阻碍电报线路入城的,仍是电线杆的存在会破坏 皇城风水--内阁学士文治说,自己“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 ";另一 位内阁学士徐致祥也说,西山是朝廷"地脉所系,王气所钟,妄施开凿,亦属 不祥”九

这些理由当然不是总理衙门的真心话;或者说只能算总理衙门的一小部分 真实看法。1865年,总理衙门向各省将军与督抚下达指示,要他们竭力阻止洋 人在中国修建电报线路,其中特别提到朝廷为何持这种立场:

1884年1月3日,饱受信息不畅之苦的总理衙门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电报线 路自通州直接引入城内的总理衙门。在给李鸿章的指示中,总理衙门说:电报 线虽然到了通州,仍距京城稍远,信息传递上还是不方便;张佩纶昨日回京, 提到你有将电报线扩展至京城的想法,与总理衙门的意见吻合,所以现在决定 “安设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电报线不走电

1862年,俄国公使请求修建北京一天津的电报线路。1863年,英国公使提 出修筑恰克图一海口电报线路。两次请求皆被总理衙门委婉否决。否决的理 由,或是声称“本大臣现在尚未能逐层了然”电报的运作原理2,要等日后搞明 白了再说;或是声称中方无力保证电报线不被民众破坏,不能"保其永固” 3, 不希望因发生电报线破坏事件而引发外交纠纷。

电报线正式进入总理衙门,已是经历了甲午战争之后的1898年。那时,距 离丁题良将电报机带入总理衙门,已过去了29个年头。

上一年,崇厚曾奉命前往俄国交涉,结果令清廷朝野震动。当时的谈判环 境对清廷相当有利:左宗棠的军事行动正取得胜利;刚刚经历俄土战争的沙俄 政府财政匮乏,柏林会议还使之陷入了外交孤立,几乎所有欧美强国在伊犁 问题上都不支持沙俄政府。然而,崇厚在谈判中几乎完全没有利用这些外交优 势,以一种只图尽快了事的心态擅自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虽收回 伊犁,却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又是贸易免税,又是放开内河航运。马士在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评价该条约,说崇厚答应的那些条件“只会是战胜 国强加于战败国的" \完全不像是两个国家正常交涉产生的结果。崇厚的昏避 在清廷内部引起了愤怒。总理衙门不得不拒绝批准《里瓦几亚条约》,改派曾 纪泽前往俄国重新交涉。

对总理衙门来说,1880年最头疼的事情,是必须与俄国就归还伊犁问题重 新谈判。

线杆,可以从水关暗入,.以免造成舆论风波;待开春土壤解冻,就赶紧把这件 事给办了。李鸿章接到指示后,于1月18日回复总理衙门:京城是皇上居住的地 方,必须顾及朝廷体面,满大街立电线杆子会"骇观听",很不妥。所以计划 是入城后将铜线埋入地下33。这之后,李鸿章便开始着手采购物料。

但在整个19世纪60年代,清廷对电报是持高度反对立场的。

电报线要人城的消息传开后,再次引起了舆论反对。有人主张电报线只须 “展至都城之外,不必直达内城”,延伸到城墙底下就行了,不可以入城。

电报传递信息的迅捷程度,远非驿站、信鸽、烽火等传统手段所能比拟,正是清帝国这种幅员辽阔的国家急需的统治工具。它可以有力地帮助清廷将中 央意志及时传递给地方,有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政府与边缘地带的有效控制。

于是,李鸿章又在6月19日再次致函总理衙门,要他们坚持住电报线由水关入 城后走地下进入总理衙门、城内不立电线杆子的原计划"。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