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866年:首个官派考察团出洋
尽管斌椿已在很努力地"有选择性地开眼看世界”,也在很努力地将自己 看到的一切做本土化处理,还在诗作中公然将欧洲人称作“蛮貉",但当他的 游记流传至帝师翁同稣手中时,还是引起了这位大人物的愤怒。翁在日记中痛 骂斌椿,说他游历西洋各国,不但"盛称彼中繁华奇巧”,还将夷酋称作"君 王”,将夷官称作"某公某侯某大臣",实在是岂有此理。这位帝师给斌椿的 定性是:
奕诉收到威妥玛的建议书后,便命总理衙门将其下发给地方督抚讨论。
宝串围胸照眼明; 鸾歌凤舞到蓬瀛。
总理衙门选中的老成之人叫作斌椿。
如果不看标题《四月二十三日英国君主请赴宴舞宫饮宴》,估计没人能猜 出这两首诗是在描述白金汉宫的舞会。
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奕祈说:既然赫德愿意带人随他去英国"一览该国风 土人情”,不妨从同文馆里选几个学生出洋游历。这些学生都是身份低微的 八九品官,与隆重派遣使节是两回事,自然不会有多少涉及礼仪的活动。有赫 德一路照料,也会少许多麻烦。再找个老成之人做领头的管束这些学生,就万 无一失了。
诗作虽是小事,背后潜藏的却是一种"你们这些东西我们早就有了"的畸 形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不断发酵,在斌椿老大人身上催生出了一种爆棚的自 我陶醉感。比如,他屡屡以"萧萧易水一去不返"来赞颂自己的"壮举”。其 实,有赫德等人全程安排,既保证将他们例回带出去,也保证将他们回囹带回 来,哪里需要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斌椿还写诗说自己是"愧乏眉山麟凤 表,敢云蛮貉动文章" ”簪花亲劳杜兰香,下笔倾倒诸侯王" <sup>24</sup>—我虽然长得 不帅,但我的文采足以让蛮夷们折服;我在欧洲行走,不但有仙女给我簪花, 王侯们也为我的才华倾倒。这种自我陶醉,最后发展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回 国途经埃及(斌椿称埃及人为"爱人”)时,正值当地瘟疫暴发,海关实施了 隔离政策,不许他们下火车停留。老大人自觉是医道圣手,跃跃欲试而不得, 只好作诗一首25:
这种本土化处理的极致,是他对英国王室招待舞会的描述。老大人留下了 两首诗之
学识来获得正确的认知。熟悉清廷的英国外交官弗里曼•密福特(Freeman Mit-ford) 告诫欧洲各国说, 斌椿只是个小官员,此行不过是奉命旅行游历,招待他 的规格不可过高,否则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玉阶仙仗列千官, 夜半金炉添兽炭,
以斌椿为团长,让驻华外国使节们颇有一点失望。许多人觉得斌椿官职太 小,一辈子碌碌无为,能力平庸,担忧他即便到了欧洲,也缺乏足够的阅历和
满砌名花七宝栏;
地方督抚针对威妥玛的改革建议书讨论不出结果,赫德的提议却仍让恭亲 王奕诉见到了一个变通的小机会。
爱人行政抱痼廉, 补救心诚疾自安; 我是人间医国手, 囊中救世有灵丹。
当然也有赞同者。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即将调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就很支 持对外派驻使节。可惜的是,支持者普遍面临如何处理跪拜礼节这个问题,如 果提不出让朝野满意的解决办法,其支持便没有力量。崇厚提不出解决之法, 只能在回奏里讲车牯辘话--他一面说派遣外交官是应该做的事情,一面又说 做之前须将清廷使节与各国君主相见的礼仪确定下来,必须做到不损大清国 体。如此来回横跳,等于将问题原地推入了死胡同。
遗憾的是,清帝国也没有地方供这位“人间医国手”发挥余热。
督抚们的回奏中有许多反对意见。比如改革科举不再用诗文取士这条建 议,遭到两广总督瑞麟和广东巡抚蒋益澧的严词反驳,理由是历史上科举出身 的“名臣贤相”数不胜数,中国自古以来做大臣者有个优良传统就是"'问钱粮 不知”,威妥玛希望官员懂钱粮之事,说什么“诗文无用",实乃"坐井观天 之见也" 5。派驻外交官这条建议也招来了许多疑虑。江西巡抚刘坤一觉得,派 遣驻外公使相当于将国家的“柱石重臣弃之绝域",这些国之重臣很可能会被 洋人"挟以为质"。浙江巡抚马新贻也认为,洋人很可能会借控制驻外公使来 操纵大清内政,万万不可上当工
为了将与跪拜礼相关的风险降至最低,清廷没有给考察团下达任何政治任 务。他们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听从赫德的安排,在两位海关职员--英国人包腊 (Edward Bowra )和法国人德善(Des Champs ) 的导游下,去观览异域的 山川河流与风土人情,再将所见所闻"带回中国以资印证" \所以,这支考察 团实际上更像是旅游团。 •
琼楼高处不胜寒。
考察团全部由旗人组成,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旗人这个身份对清廷而 言意味着忠诚;其次,相比让汉人去开眼看世界,奕诉更期望旗人的见识跑在 时代的前面。他之前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时,便特别强调同文馆学生 须“选八旗中资质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奕诉不放心让汉人学外语,觉 得他们很可能会与洋人勾结,损害清廷的利益;但他信任旗人,觉得让旗人学 好外语有助于清廷了解真实的外部世界,有助于维护满人的天下。让老旗人斌 椿率四名年轻旗人游历一趟欧洲,也存有相同的考量--即便如此,总理衙门 于考察团出发之前仍然审查了一番斌椿的思想状态,结论是斌椿自幼受四书五 经"千锤百炼"二确实老成可靠,不会被蛮夷所惑。
长裾窄袖羽衣轻, 曲奏霓裳同按拍,
斌椿是旗人,以前做过山西襄陵县知县,后被调往赫德的总税务司"办理文 案”,也就是做一点文书工作。因为斌椿年已六十三岁,他的儿子广英也获准随 行,以照料老父的起居。广英原在内务府做"笔帖式”,负责满文与汉文之间的 翻译工作。受斌椿管束的同文馆学生共三名,名叫凤仪、张德彝与彦慧,也全部 是旗人。这五个人,组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支官派出洋考察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