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875年:躁狂的年轻皇帝死了
科学常识欠缺的典型例子,是她在庚子年深信“神术”可以抵御八国联 军。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有一段情节,是义和团大师兄们在慈禧面前表演各 种"神术”,慈禧赏过他们之后转身即对左右解释:"刚才看到的那些个鬼把 戏,全是假的,骗不了我。可那一条条精壮的汉子是真的,若是不能善加利用 可不得了,那可就是洪水猛兽啊。” M这段剧情,其实高估了慈禧的认知能力。 因地方督抚一再责备朝廷走上了 “邪术保国”的歧路,慈禧确曾在1900年6月下 达过一份谕旨,说自己之所以要重用义和团里那一条条精壮的汉子,是因为当
一回两头通吃的中间商,先是联络内务府说自己可以弄到一大批巨木,"价值 数十万金",愿砍伐后运往京城报效皇上。内务府向同治帝报告此事,同治帝 遂下旨给了李光昭一堆特权,如沿途关卡免税放行、可与督抚会商事务等。李 遂摇身一变,成了自称"奉旨采办”的钦差。搞定了皇帝,下一步自然是去搞 定木材。李光昭没有经营木材的经验,他跑到湖北一番考察后,发现去深山砍 伐巨木耗时费钱,没多少差价可赚。于是改变主意去了香港,以"圆明园监督 代大清皇帝"的名义,与一名法国商人订立合同,向其购买5万余两白银的木 材,商量好木材运到天津后再付款。另一头,李光昭却向内务府报告说这批木 料价值30万两白银。结果,洋商履约将木料运到了天津,李光昭却没有筹集到 足够的资金付款,被洋人告到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处。李细察合同后大惊,发 现立约者竟是同治皇帝。李光昭与内务府勾结,一头骗朝廷一头骗洋人空手套 白狼的把戏,随之曝光。<sup>8</sup>
时京城的义和团已多达十数万之众,若采取剿灭政策,恐将其激反酿成心腹之 祸",希望地方督抚能谅解这一万不得已的苦衷。这道谕旨,大约正是《走向共 和》中那段慈禧台词的史料来源。
李光昭是一名广东商人,据说曾买了个候补知府的官衔,但始终没拿到部 照。同治帝命各省采办木料的谕旨发下去之后,引起李光昭的注意。他试图做
李鸿章在1873年说过,清廷所处的环境是"数千年一大变局" "。应对这样 的变局,需要权谋,但更需要的是见识。站在1900年的历史关口回看1875年, 结论无疑是悲观的。同治皇帝的能力与担当,均不足以应对清廷当时面对的局 势。就时代转型而言,他的去世并不值得惋惜。可是,清廷随后急速迈入慈禧 时代,也并非幸事--慈禧太后是一位典型的权术有余而见识不足的统治者,
多次结伴"微行"。<sup>10</sup> ,
"同治中兴"是她的权术所能企及的极限高度。至于引领时代走出变局,已远 非她浅陋的见识所能完成。
出宫"微行"之事被群臣指责,让同治帝极为恼火。数天后,他再次召见 奕谭,欲逼问出究竟是谁泄露了他的“天机"。适逢当天奕谭外‘出至南苑验 炮,只好转召奕诉盘问。皇帝威胁称,若说不出消息源,就等于捏造言辞诽谤 君王,奕诉只好如实回复信息来自“臣子载徵"。载徵比载淳小两岁,二人曾
慈禧太后的知识结构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如前文所言,同治帝有微服游观、寻花问柳的癖好,其染疾身亡与这种癖 好有直接关系。在1874年的"圆明园重修风波”中,同治帝的癖好在朝堂上被 揭发,人证之一就是载徵一一载徵自幼在弘德殿给同治帝做伴读,曾因与皇帝 共演“亵剧”而被奕诉施以囚禁的处罚。同治皇帝成年后,时常召载激一同出 宫游玩。这也是奕诉能自载徵处得知同治皇帝"微服"的原因。3z慈禧此时说出 "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在责难奕诉, 不点名批评载徵这类“年长者"已与同治皇帝一样彻底学坏无可挽救,只有载 涌这种犹如白纸的幼童,才具备被教育成一代圣君的潜力。
据统计,此番风波之中,公开站出来反对重修圆明园者,"王公重臣有 十人:惇王、恭王、醇王、伯王、景寿、奕勤、文祥、宝签、沈桂芬、李鸿 藻。翰詹科道学政十二人:御史沈淮、游百川、陈彝、孙凤翔、邓承修、李 宏谟、张景清,詹事袁保恒、王家璧,内阁学士谢维藩,侍讲宝廷,学政李 文田。直接或间接起作用的地方总督巡抚有吴棠、李宗羲、李瀚章、李鸿章 四人”。M
慈禧以载激不学好为由,一次性否决了皇室近支里与同治皇帝同辈的所有 "年长者”。奕诉虽主张立贤,却无法为自己的儿子载徵辩护,自然也就没有 了立场再来挑战慈禧的决定。
皇帝跋扈至如此程度,两宫太后终于不得不出面阻止,强迫同治帝停止对 王公大臣的惩罚,下发新谕旨赏还奕诉父子的爵位与职务。"至此,"圆明园重 修风波”终于算是消停了下来。
有同治皇帝的教训在前,慈禧对光绪皇帝载涌的教育确实格外慎重。她先 是将曾与同治一起“微服冶游"的侍讲王庆祺革职永不叙用,又将新皇帝身边 的服侍者全部换成"老成质朴”的中老年人,理由是青年人“年少轻佻"会 带坏皇帝;同时还整顿太监系统,将一大批服侍过同治的太监或发往黑龙江为 奴,或送去宫外恻草。在帝师的选择和学业的监管上,更是严之又严。"遗憾的 是,这种严厉管控,并没有让光绪对慈禧产生真正的母子之情,反造成了一种 无法逾越的感情裂缝,这裂缝又深刻影响了晚清最后20年的历史走向。此乃后 话,这里不再展开。
召见极不愉快。皇帝质问奕诉等人:"我停工如何?尔等尚有哓舌?”奕 诉回复说:"臣等所奏尚多,不止停工一事,容臣宣诵。"随即开始念众人共 同起草的奏折内容。同治帝大怒,喝问奕诉:"此位让尔如何? “言语激烈至 此,以致本就有病在身的文祥"伏地一恸,喘息几绝”,不得不被人搀扶先行 离开。奕诉被怒斥后,换醇亲王奕谓出面“泣陈”,当奕谭说到皇帝不该频繁 出宫“微行"时,载淳再次发飙,“坚问何从听闻”,坚持要奕谭说出消息来 源拿出人证,否则就不能与他罢休。无可奈何,奕谭只好说出具体的时间与地 点,同治帝“怫然语塞”没了话说。9
一方面,毋庸置疑,垂帘多年,慈禧于高层权力斗争颇具心得。早在听政 之初,慈禧即晓谕大臣,将历代帝王政治及垂帘事迹汇纂成一部《治平宝鉴》 进呈,由大臣轮班为自己讲解。这部“帝王术",选录汉、唐以来帝王政治及 母后临朝事迹,共计108人,每人1条至23条不等,总计314条35。精深的“帝王 术”造诣,是慈禧在晚清历次高层权斗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倚仗。
拖延了两天后,经众人再三请求,同治帝终于召见奕诉等人。
另一方面,慈禧又严重缺乏近代科学常识、文化常识与政治常识。
1874年8月18日,李鸿章上奏报告"李光昭案"的调查情况。针对圆明园的 不满舆论趁机再起。8月27日:恭亲王奕诉、醇亲王奕谭、惇亲王奕磔、军机大 臣文祥、大学士李鸿藻等十位王公重臣联名上奏,请求停止修建圆明园,这是 同治帝亲政以来未曾见过的阵势。
再次日,同治帝又以“朋比谋为不轨"的罪名,将包括惇亲王、醇亲王、 文祥、李鸿藻在内的十名力主停修的王公重臣尽行革职。
1875年2月25日,光绪皇帝正式即位。清廷再度回到慈禧垂帘、奕诉辅政的
次日,朱谕下发。里面说:"朕自去岁正月二十六日亲政以来,每逢召对 恭亲王时,语言之间,曲多失仪,着加恩改为革去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 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载澈革去贝勒郡王衔,以示惩儆。" I2较之文祥前一天 看到的版本,过于激烈的言辞如“目无君上,欺朕之幼,诸多跋扈"等已经删 去,改为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的“语言之间,诸多失仪"。可知文祥的建议虽 未被采纳,但多少仍对同治帝起到了一些影响。
时代。与1861年不同的是,此时的奕诉已没有议政王的头衔( 1865年被慈禧剥 夺),他是靠着与慈安太后、文祥及曾、左、李等地方督抚之间的亲密关系, 靠着处理洋务的经验与能力,才得以继续执掌军机处和总理衙门,成为清廷改 革的掌舵者。他与慈禧之间的关系早已由“双头体制"变成"一线二线"。慈 禧是最终决策者,奕诉是信息的处理者和政策的执行者。1872年,曾国藩去 世;1876年,文祥去世;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奕祈的支持者日渐凋零,他 与慈禧之间权力天平的失衡越来越大,晚清改革的舵手,也正由奕诉急速过渡 至慈禧太后。
9月9日,同治帝迫于压力发布上谕,停止圆明园工程,改为修缮三海。该 上谕发布之前,皇帝另拟了一道朱谕给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其中列举了恭亲 王的种种罪状,包括“目无君上,欺朕之幼,诸多跋扈,并种种奸弊不可尽 言",皇帝宣布革去奕诉的亲王世袭罔替及所兼军机大臣等一切差使,降为不 入八分辅国公,同时免去其子载激的一切爵秩,交宗人府严议。显然,这是对 奕诉反对圆明园修复工程、载徵泄露皇帝"微行”天机的严厉报复;"欺朕之 幼,诸多跋扈” 一句,还显示年轻的皇帝对这位辅政亲王早已心生怨恨。文祥 等人接到朱谕后大惊失色,回奏说“目无君上"等罪名,或许存在盛怒之下措 辞过重的问题,希望皇帝冷静一天,"容臣等明日召见后请旨”,或由文祥等 现在另拟一道谕旨“进呈御览"。同治帝对文祥的建议毫不考虑,写下了 “文 祥等所奏着不准行”的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