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序言

序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精英很少有人认为中国需要根本改变,他们中的 大部分认为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但这些学习只限于坚船利炮、声光电化,至 于体制、社会、伦理,中国不仅不必学,而且必须谨防这些东西影响中国。所 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当时中国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的普遍意识。

可惜的是,我们从史料中不难看出,清廷开放的进程迟缓、低效,极不情 愿。清廷主政者似乎根本不明白开放的意义,总觉得市场是自己的,不能轻易 让渡给别人。至于别人的市场,那时的中国当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不知道这 也是可以共享的。于是西方人很快意识到中国如果不能像西方一样开放市场, 那么中国的市场价值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由此理解19世纪80年代中外关系日 趋紧张,1894年的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激化了这一关系。 '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观感很不一样了,孙中山、严复、康有为、梁启超 这一大批激进主义者不必说了,即便统治阶层内部,也逐渐承认西方文化知识 ‘的有用性。本书第三十五章描写的朝野各界对甲午战争的反思很值得细读,光 绪帝、恭亲王、李鸿章似乎都有幡然醒悟的感觉,这也为中国翻开新的历史篇 章提供了契机。

然而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工业化终于在蹉跑了一个世纪之后开始了。此时 的日本即将开始维新改革,西方资本主义仍然是英、法、美等几个大国。假如 当时的中国像英:法、美所期待的那样打开国门,让外国商品自由进出中国, 让中国成为自由贸易的区域,重回汉、唐、宋、元,或许,中国的市场能得到 充分开放,经济实力也会迅速成长,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我认为,《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并不是割地、赔款,而是 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自由办厂。这个规定一举打破中国长期以来的经 济管制,中国经济通过各个通商口岸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既然外国人可以 在通商口岸办厂,那么中国的先富阶级自然可以褪掉红顶商人、买办商人的掩 饰,直截了当变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所谓"历史之巨变",其实就是社会重 构、阶级重组,一个全新的阶级出现,“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被打破了,中 国终于进入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轨道。此后十几年,政治上的变革、倒退,其实 就是资本主义发生初期资产阶级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博弈,分权运动、权利运 动,中国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逻辑向前推进,新政、预备立宪、咨议局1、资政 院、责任内阁制等,都应该在这个历史脉络中进行理解。

和比战难。严复说这是宋代以来中国人的一个最大教训。中日冲突还是发 生了,然而如同两次鸦片战争一样,甲午战争并没有演化为全面战争,清帝国 在不太失面子的前提下“止损”,与日本签署了 ”讲和条约" 。 ‘

历史无法假设,但可以复盘,可以讨论另一种可能。假如甲午战争不爆 发,中国继续潜心于自己的建设,继续与世界诸大国保持经济合作、“政治亲 善”,继续和平外交,成为世界尤其是远东政治格局的建设者与维护者。这种 情形再走30年,中国内部的精神建设也会不一样,中国的经济基础也更扎实。 到那时,不是强大的中国与外部冲突,而是中国不需要冲突,反而成了制止冲 突、维护和平的力量。这样推演当然有点天方衣谭的感觉,只是如果我们复盘 19世纪晚期中国政治走势时认为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李鸿章主导的政治派别 其实就是这样想的,中日两国拖至最后时刻开打,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这场战争带给中国巨大的伤害,精神上的伤害长期一直都没有完全消解。

实事求是地说,洋务新政也带给中国巨大变化。中国的工业化毕竟从零开 始,有了 一个很不错的起步,重工业、制造业、造船、航运、电报等基础性设 施在那30年获得了巨大进步,沿江沿海的城市群也相继出现。我们后人一方面 要看到洋务新政的本质局限,另一方面也不要低估这30年在50年晚清改革进程 中的意义。

至于属国、土地、赔款更是让中国人痛心疾首,革命由此发生,主要就因为不

耽搁了 100年,又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自己的自强新政、洋务运动。 于是中国这场工业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大的问题,缺少整体规划,也不知 道变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而且由于帝制时代一味施行愚民教育,这对于维护 既成统治固然有效,但对于任何变革都设置了一个多元社会根本不会出现的障 碍。旭彬说,愚民教育虽然有助于维持统治,但在变革时代,终究会搬起石头 砸自己的脚。诚哉斯言!据此就可以解释50年改革所遇到的麻烦,很多是历史 留下的许多意识形态屏障。自己很难逾越。

没有普遍性的发展,没有民众普遍性的富裕,人民游离于洋务新政之外, 那么政府主导的“点线增长"便不具有多少实质性意义。如果重返19世纪下半 叶,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是社会再造、国家再造,需要重建中国社会 体制、国家体制。这一点,洋务时期的思想家就已有人看到了,冯桂芬、薛福 成、郭嵩春、郑观应等都有不少讨论;1885年,伊藤博文来华时,也与李鸿章 就此交换过意见,明确表达过中国应该有一总体改革思路的看法。

能接受这样的失败。

运动过于畸形,政府垄断了资源市场,至于增长的结果也基本上与民众无涉。 民众没有从发展中获得好处,更不要说发展的普遍性。政府没有经过适度的 改造,洋务新政其实就是让政府公司化,许多完全可以凭借市场可以解决的问 题,清廷主政者出于维护统治利益的需要,宁愿不发展,也不会交给市场,更 不允许民间私有资本的成长。

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战争也让中国人开始惊醒,开始反思已 经走过的路,中国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所 谓“历史三峡”,都只能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过往百年,讨论洋务新政的,不论基于什么样的立场,都承认这场现代化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