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1908年:老太后的终极布局
1908年3月11日,慈禧钦点制定的《结社集会律》正式颁布。该律为“政 事结社"设置了种种程序上的障碍。如:无论室内室外集会,均须由倡始人携 带详细资料前往巡警官署申请批准;常备(续备、后备)军人、巡警官吏、僧 道、教师与学生等均不许参与政事结社和政论集会;结社人数不许超过100人, 集会人数不许超过200人;集会时,巡警官署可以派人到现场监察,监察者在会 场拥有座位。
光绪皇帝明明身体康健,可以步行前来给慈禧祝寿。慈禧却不愿与他见 面,且颁布懿旨称"皇帝卧病在床”。何以如此?最合理的解释便是:此时的 慈禧,对自己的病情已不甚乐观。虽然不觉得自己一定会死,却必须为自己的 死未雨绸缪。这未雨绸缪里,最要紧的一项,便是不能让光绪皇帝活着,不能 给光绪皇帝清算自己的机会。而要让光绪皇帝“顺理成章"地死去,先让他 "重病"又是必要的安排。所以,11月3日,慈禧宣布生机勃勃的光绪“卧病 在床”。11月4日,又面谕军机大臣张之洞,说“皇帝病日加剧,头班用药不 效” \悻毓鼎观察到光绪"被生病”之后“大恸",则显示光绪皇帝对自己的 命运,似乎也已有了预感。在慈禧的角度,不管这次生病能不能挺过去,她都 已决定要结束光绪皇帝的生命了。
《申报》刊文《论政府欺罔朝廷》,将政府与朝廷区分开来,然后讽刺 道:朝廷已宣布预备立宪,政府却不想着引导人民皆有政治思想,反而不准民 众干预政治,简直是在与朝廷对着干。《政论》第2期也刊文《今日中国之学生 宜与闻政治之事也》,与慈禧的懿旨唱反调。文章说,在全国民众当中,学生 相当于"先觉者",不许学生参与政治,只是想愚弄民众"以便政府之私图” 罢了。4
据清廷起居注官的记载,光绪皇帝去世当天,慈禧以自己的名义颁布了五 道懿旨。第一道是确定由载洋之子溥仪同时承嗣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第二道 是宣布由溥仪继承皇位。第三道是安排礼亲王世铎等人操办光绪皇帝的丧事。 第四道是命“摄政王载洼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第 五道是赋予摄政王载洋朝会班次“在诸王之前”的特殊地位。"其市的第四道谕 旨,大略可以视为慈禧的临终遗嘱—一所谓“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 裁度",既含有自己未必会死的期望,也是在向载洋嘱咐,要他坚持自己为清
面对老太后的懿旨,宪政编查馆与民政部似乎做了一点抵制。他们拟定 《政事集会结社律》后上奏慈禧说:“除秘密结社潜谋不法者应行严禁外,其 讨论政学、研究事理、联合群策以成一体者,虽用意不同,所务各异,而但令 宗旨无背于治安,即法令可不加以禁遏",除了那些以密谋造反为宗旨的结社 集会外,其他结社活动没必要用法律明文禁止。在该奏折中署名的有庆亲王奕 励、醇亲王载洋、世续、张之洞、鹿传霖、袁世凯、善耆、袁树勋、赵秉钧, 共计九人。这点抵制,很可能主要来自张之洞和袁世凯,因为他们在做地方督 抚期间,曾是各种结社集会活动的资助者。6
余诊视一月有余,药力有效……迨至十月十八日(11月11日),余复进三 海,在瀛台看光绪病。是日,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 了不得"。时中医俱去,左右只余内侍一二人,盖太后亦患重病,宫廷无主, 乱如散沙。帝所居地更为孤寂,无人管事。余见帝此时病状,夜不能睡、便 结、心急跳、面黑、舌黄黑,最可异者则频呼肚痛,此系与前病绝无关系者。 余格于情势,又不能详细检验,只可进言用暖水敷熨腹部而已。此为余进宫视 帝病最后一次,以后宫中情况及光绪病状,余便毫无所知。唯闻庆王被召入 官,酌商择嗣继位问题,未几即闻皇帝驾崩矣。<sup>12</sup> ,
慈禧太后不喜欢这些请愿运动,那些密密麻麻、铺天盖地的签名让她觉得 事情正在走向失控。她在懿旨里指示相关机构制定"政事结社条规”,要他们 "斟酌中外,妥拟限制",便已将制定《结社集会律》的核心目的说得非常明 白,她希望有一件称手的司法武器去打击这些集会请愿活动。要是放在从前, 放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时代,自然不需要什么《结社集会律》,皇帝一声令 下,谁敢发起和参与请愿运动,谁的九族就会被诛得干干净净,但慈禧太后知 道自己的时代没法再那样干了。自“庚申之变"以来,清帝国的野蛮司法一直 是不断引爆外交纠纷的炸药桶,最近的历史教训是1903年的“沈慈案”,内外 舆论一致痛骂清廷司法野蛮血腥,让慈禧太后好不容易装出来的开明形象毁于 一旦。所以,1908年,为了打击士绅和学生,慈禧太后觉得自己需要一部《结 社集会律》。她理解的法治,是有一套利于自己的法律,可以用来整治那些不 稳定因素。
屈永秋见到光绪皇帝出现肚子痛、"面黑、舌黄黑"等症状的时间,是清
立宪为宗旨的社团,如政闻社、宪政讲习会、预备立宪公会、国会期成会等。 这些社团时常互通声气,发起各种加速改革的请愿活动。1907年9月,宪政讲习 会会长熊范舆等人曾联名向清廷呈递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成立民选议院。其 他社团纷纷效仿跟进,河南、广东、江苏、安徽、直隶、奉天、吉林、山东、 山西、浙江等省均于1908年派出士绅代表赴京上书请愿。各省在请愿书上签字 的士绅皆有数千人之多。如河南有4000余人,安徽有5000余人,江苏有1.3万余 人,最多的是山西,共2万余人。风潮所及,连北京的八旗士民,也有1500多人 签名上书请开国会。5
这意味着,只要清廷觉得不满意,无论是什么结社与集会,都可以用“维 持公安”这个含义极其模糊的名目将之解散。这也正是慈禧太后下旨编定《结 社集会律》的核心目的。
从光绪帝头发的异常高种含量截段位置看,其既不在发根处,也不在发梢 处,依据头发生长规律和伸中毒机理,光绪帝头发上的高含量碑不应是正常摄 入代谢形成……造成光绪帝头发上高含量碑元素异常现象的成因只能来自其自 身尸体的沾染。
第二十条无论何种集会,或整列游行,巡警或地方官署为维持公安起见, 得量加限禁,或饬令解散。7
光绪帝骨骼、内层衣物及头发的高含量神均来自其自身尸体胃肠内容物含 碑元素的直接沾染。
第十九条无论何种结社,若民政部或本省督抚及巡警道、局、地方官为维 持公安起见,饬令解散,或令暂时停办,应即遵照办理。
廷宣布光绪死亡的三天之前。屈诊断认为这些症状“与前病绝无关系",显示 他对光绪之死存于怀疑。
晚清的士绅结社大约始于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慈禧太后曾查禁过强学 会,但类似团体之后仍不断出现。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又成立了许多以研究
负责记录光绪皇帝起居言行的宫廷史官库毓鼎,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在 《崇陵传信录》里记载了一段见闻,时间是屈永秋目睹光绪"在床上乱滚"的 八天之前。作毓鼎说:
颁布《结社集会律》,既是为了防范再出现"收回苏杭甬铁路修筑权"之 类的运动,也是为了应对民间士绅以结社的形式对清廷的改革步伐施加压力。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11月3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起 居注官应侍班,先集于来薰风门外,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门罅未阖, 侍班官窥见上正扶阉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须臾忽奉懿旨: "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泄泻数日 矣,有僭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 " "
由种种态分析得知,光绪帝遗骨、头发、衣物中高含量的种化合物为剧毒 的三氧化二种,即砒霜;经过科学测算,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 致死量。因此,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以,最终出台的《结社集会律》仍通篇弥漫着针对政治性集会的“限制"。如 结社前须由发起人将宗旨、名称、办事处、社内人员的履历、住址等呈报给巡 警官署;在京城结社须呈报民政部审批,在外省结社须由督抚审批;集会前须 确定倡始人,由该人提前一天将集会的缘由、地点、时间、倡始人的姓名、履 历与住址,以及参加人数等信息呈报给当地巡警官署。其中最致命的两条规 定是:
科学检测与文字材料结合,基本可以确定下令以砒霜毒害光绪皇帝者,正 是慈禧太后。
但是,这种抵制的程度也是很有限的,慈禧太后的意志很难被改变。所
清宫档案中,存有西医屈永秋(号桂庭)为光绪皇帝诊病的记录。该医生 后来撰有一文,题为《诊治光绪帝秘记》。内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