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八章1908年:老太后的终极布局

第四十八章1908年:老太后的终极布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1908年是诸事纷杂、政策频出的一年。先是年初出台了《大清报律》,3月 又颁布了《集会结社律》「8月又宣布了著名的《钦定宪法大纲》。到了年底11 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又先后去世。

次日,慈禧再下懿旨“命学生勿干预政治",同时命民政部、步军统领衙 门与顺天府严行查禁京城中的"聚众开会演说等事"。<sup>1</sup>

清廷灭亡后,库毓鼎成了遗老。他后来在日记中写下了一段关于亡国的反 思:"清之亡,虽为隆裕,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洋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 钦也。” I9意思是清帝国虽然亡在隆裕太后(光绪皇后)的手里,但谋害先帝

谕旨中说,各省绅商士庶近年来遇有内外政事,“辄借口立宪,相率干 预,一唱百和,肆意簧鼓,以讹传讹",实在是为害深远。朝廷的政策,一方 面是"民情固不可不达",不会阻止尔等提意见;另一方面则是"民气断不可 使嚣”,也不会任由尔等放肆嚣张。所以除了要制定"报律”,还得制定“政 事结社条规”。

(光绪),册立幼主(溥仪),将最高权力交在载洋这种无能之辈手中,这种 种亡国之举,却全是慈禧太后做的。

1907年12月24日,慈禧下达懿旨,以十分严厉的口吻谴责了 "各省绅商 士庶"。

这些懿旨引来了舆论的集体谴责。

廷规划的施政路线,不可偏离。至于这施政路线具体是什么,老太后这些年的 所作所为,尤其是在1908年的动作频频,已体现得非常明确。

慈禧强化对学生的管控,既与江浙保路运动有关--江浙学生与北京九所 "大学堂”的学生曾积极声援江浙士绅;也与上一年发生的"徐锡麟刺杀恩铭 事件”有关。新式学生(尤其是留洋归来者)对清廷缺乏向心力,一直是慈禧 的一块心病。所以1908年1月9日的懿旨里,写入了严禁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及 离经叛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的内容,还威胁说如有此类现象发生而学 校不严肃处理,“不惟学生立即屏斥惩罚,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 姑宽”。3

由“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这句话继续发想,也许,慈禧 之所以执意要让光绪皇帝死在自己前面,并不仅是出于戊戌年以来帝后之间的 种种私怨,还因为慈禧与光绪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

等媒体刊文,发出了 "合二十二省开国会,以争还我民权” "今日应急设议 院,然后可保路矿”的呼声。激进者还在报纸上号召众人,“如万不得已,则 以不纳租税为最后对待之手段"。2慈禧懿旨里斥责绅商们,,借口立宪,相率干 预,一唱百和",便是指此而言。所谓"民气断不可使嚣”,针对的也是此类 呼声。

慈禧绝不会同意愕毓鼎的这种评价。自"庚申之变"以来,她对自己的定 位一直是“爱新觉罗氏江山的忠实守护者",皇族内部也高度认同这一点。面 对"千年未有之变局”,她兢兢业业地为爱新觉罗氏支撑了近半个世纪。她支 持引进洋人的先进器械和先进技术,同时又坚持抵制各种制度层面的变革,不 肯废除科举,不肯改组中枢决策机制,不肯分权给地方,不肯赋社会以民权, 皆是为了保住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她绝不会认同"清帝国实际上亡于慈禧太 后”这种历史评价。

出台法律压制结社集会

可是,愕毓鼎的结论没有错,清廷确实亡于慈禧之手。错的是作毓鼎描绘 的亡国逻辑--清廷亡于慈禧,并不是因为慈禧“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洋以 重器",而是她无力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局--政治人物对时代的影响 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三点,是见识、权术与实力。在转型时代,又 以见识最为重要。权术与实力决定了影响的力度,见识决定着影响的方向。方 向错了,影响的力度越大,损害往往也越大。慈禧太后面对的,恰是一个前所 未有的转型时代;她自己也恰是一个有实力、有权术却无见识之人。在近50年 的时间里,慈禧太后的足迹几乎不出京城(除了庚子年西狩);她的知识结构 始终停留在由《治平宝鉴》之类读物组成的传统治术里。她一直在与时代角 力,而非与时代合作。

最高权力中枢的人事剧变,给清帝国的未来蒙上了极为不祥的阴影。

最终,她没能将自己变成一个近代人物,也没能将清帝国变成一个近代国家。

戊戌年光绪皇帝的变法诏书里,原本写的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 示”,后来才被翁同稣迎合慈禧的立场(翁本人也是这个立场),改成"以圣 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 之弊" \也就是俗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庚子之变”以后,慈禧启 动清末新政自我粉饰开明形象时,其真实立场仍是“勿多言西法""。老太后 坚信"中学为体”最利于爱新觉罗氏的统治,因为"中学"讲的是忠孝而非民 权。所以连废除科举这种已被朝野上下呼吁了二十余年的事情,也要等到外有 日俄战争的大危机降临,内有地方督抚们的集体奏请,她才会勉强应允。

1906年,江浙绅商成立的铁路公司获得清廷允准修筑苏杭甬铁路。可是, 当部分路段开工后,英国方面却拿出了 1898年与清廷订立的借款代筑的草约, 要求官府禁止江浙绅商修筑这条铁路。1907年10月,清廷颁布谕旨,宣称筑路 权属于英国公司,中国绅商要想参与只能“搭股"。清廷此举引发江浙绅商的 集体不满,随后出现了保路运动。运动中,江浙绅商们利用《时报》《申报》

可想而知,这样的慈禧太后,断不能容一心“专讲西学"的光绪皇帝死在 自己后面,断不能容清帝国的航船驶往另一个方向。在老太后眼里,光绪皇帝 不仅仅是她的私敌,也是爱新觉罗皇室的公敌一一他中了太多西学的毒,断不 能让他获得执政的机会。

慈禧如此这般疾言厉色,原因之一是不满江浙绅商发起的"收回苏杭甬铁 路修筑权运动"。

据宫廷女官德龄回忆,庚子年后的光绪“常常趁我空的时候,问我些英文 字……我们常常谈到西方文明,我很惊异他的对于每一事物懂得那样透彻。他 屡次告诉我他对于自己国家的抱负,希望中国幸福。夏天我比较空闲,每天能 有一个钟头的时间替皇帝补习英文……他的英文字写得非常美丽"。is身为傀 儡、饱尝挫辱(如瀛台涵元殿年久失修四处透风)的光绪皇帝,仍如此这般坚 持求学上进,其动力显然只能是自信可以活过慈禧,自信还有机会将自己的政 治理想付诸实施。前文提到,曾有人向病重的慈禧告密说"帝闻太后病,有喜 色”,悻毓鼎说这些话是”僭“,也就是假的。其实未必,至少慈禧相信光绪 皇帝正盼着自己死掉。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