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七章1907年:刺杀安徽巡抚

第四十七章1907年:刺杀安徽巡抚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太后言:“我听说到东洋学生,已有七八千,西洋尚未详悉,想必也有

余对日:"此即是人之心理。臣请问今日中国政治,是好是坏? "

慈禧:出洋学生,排满闹得凶,如何得了?

太后言:“因不好才改良。"

张之洞:自古以来,大臣不和,最为大害,近日互相攻击,多是自私自 利。臣此次到京,愿极力调和,总使内外臣工,消除意见。

余日:“改良是真的还是假的?"

"天气酷暑,王爷亦宜节劳"等语,所以领袖亦浩然长叹。25

皖事出(指徐锡麟刺杀恩铭)后,慈圣痛哭,从此心灰意懒,得乐且乐。 近闻日俄联盟为最紧要之问题,领袖(指奕勘)两次请单召,均未允,辞云:

慈禧的这种"痛哭",岑春腐也曾见识过。1907年,岑先后四次入宫觐见 慈禧,“入对凡四次,太后语及时局日非,不觉泪下"。岑于召见时提醒慈禧 “人心离散之日"不远,引起慈禧的怒意,要岑提出证据。于是,君臣间便有 了这样一段对话:

在程德全、端方、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这里,革命不是改良的对立物。相 反,革命成了改良的重要的推力。但此时的慈禧太后年过七旬;已来到人生的 末路。她本就对改革之路该怎样走缺乏明晰的认知,也早已不复有改革的动力 和决心。据陶湘当日写给盛宣怀的一封私人书信:

太后初闻此言,颇有怒容,云:"何至人心离散,汝有何证据,可详细 奏明。"

慈禧:大远的道路,叫你跑来了,我真是没有法了。今日你轧我,明天我 轧你,今天你出一个主意,明天他又是一个主意,把我闹昏了。叫你来问一 问,我好打定主意。

太后又现怒容曰:"改良还有假的?此是何说?"

事发后约20天,袁世凯便上奏清廷,建议简派大臣,分赴日本、德国、英 国,专门调查研究宪法。湖广总督张之洞受诏入京觐见慈禧太后(稍后与袁世 凯同入军机)时,也以徐锡麟刺杀恩铭一事为助力,劝谏慈禧加速改革的步 伐。君臣间的对话如下:

余对日:"太后固然真心改良政治……请问太后记得在岔道行宫时,蒙垂 询此仇如何能报。臣当时曾奏云:'报仇必须人才,培植人才,全在学校。' 旋蒙简授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足见太后求才之切。惟此刻距回銮已将七载, 学校课本尚未审定齐全,其他更不必问。又前奉上谕,命各省均办警察、练新 军,诏旨一下,疆臣无不争先举办。但创行新政,先须筹款,今日加税,明日 加厘,小民苦于搜括,怨声载道,倘果真刷新政治,得财用于公家,百姓出 钱,尚可原谅一二。现在不惟不能刷新,反较从前更加腐败。从前卖官鬻缺, 尚是小的,现在内而侍郎,外而督抚,皆可用钱买得。丑声四播,政以贿成, 此臣所以说改良是假的。且太后亦知出洋学生有若干否?" .-

党”,只有加快改革才能使"乱党煽惑愚氓之力"消失。23

张之洞:立宪实行,愈速愈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派人出洋,臣决其 毫无效验,即如前年派五大臣出洋,不知考察何事,试问言语不通,匆匆一 过,能考察其内容?臣实不敢信。此次三侍郎出洋,不过将来抄许多宪法书回 来塞责,徒靡多金,有何用处?现在日日言预备,遥遥无期,臣恐革命党为患 尚小。现在日法协约、日俄协约,大局甚是可危。各国均视中国之能否实行立 宪,以定政策。臣愚以为,万万不能不速立宪者此也。<sup>24</sup>

余对日:"天下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假如此间有两御案,一好一坏, 太后要好的,还是要坏的? "

慈禧:立宪事我亦以为然,现在已派汪大燮、达寿、于式枚三人出洋考 察,刻下正在预备,必要实行。

太后言:"当然要好的「"

张之洞:只须速行立宪,此等风潮自然平息。出洋学生其中多可用之材, 总宜破格录用。至于孙文在海外,并无魄力,平日虚张声势,全是臣工自相惊 扰,务请明降恩旨,大赦党人,不准任意株连,以后地方闹事,须认明民变与 匪乱,不得概以革命党奏报。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