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四十五章1905年:慈禧被迫放弃科举

第四十五章1905年:慈禧被迫放弃科举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其实,虽然刘大鹏们对废除科举一事牢骚满腹,但在当日,科举的废除并 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动荡。甚至可以说,清帝国的读书人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 事实。

《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里重点提到了这层时代背景:

这当中的原因也不复杂。

对一些旧式读书人来说,废除科举是很沉重的打击。

甲午以前,我中国如力求上奋,力图富强,何至有甲午之败政?如无甲午 之败蛆,何至召列国之轻视?甲午以后,我中国如真心求治、锐意变法,何至 有庚子之奇祸?如无庚子之祸,何至有俄人占地不还之争?如无俄人占地不还 之事,何至有今日俄日挑衅之举? <sup>12</sup>

山西人刘大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是山西太原县赤桥村人,生于 1857年,逝于1942年。1894年中举,然后三次入京会试,均落榜而归,没能进 入官场。为了谋生,他在太谷县某富商家中担任坐馆教师,一做就是20年。 1905年10月,废除科举的消息传到该县,刘大鹏深受打击,在日记中写下了

与屈辱感相伴而生的,是对清廷合法性的质疑乃至抨击。早在日俄战争爆 发前夕,《大公报》便有文章写道:

"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 0的文字。

年"变法上谕"颁布,两广总督陶模奏请"变通科举”时,朝廷没有给予答 复。之后,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王之春、李锐兴、张百熙等相继奏请 “变通科举",同样没有获得朝廷响应。朝廷仅以考试改用策论不得写八股文 敷衍了事。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时,也未涉及科举的改革与存废。 1903年,张之洞与袁世凯联名奏请递减科举,得到的批示是“政务处会同礼部 妥议具奏”,却又受到弹劾,再也没有了下文。<sup>14</sup>

这种忧虑也深深地存于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中枢的头脑之中。所以,当1901

1904年1月,张之洞与张百熙等人再次联名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内 中说,将来的学堂里,"丸中国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 遗。凡科举之所讲习者,学堂无不优为”15,所有科举时代的学习内容,都将 在学堂中继续保留。这种“兼顾之法"很合中枢的心意,随后便有上谕给张之 洞等,要他们好好制定相关章程,以便从1906年起逐科逐年递减科举取士的 名额。<sup>16</sup>

考题的主旨简单明了:不废科举,便无法得到真人才;废了科举,学生又 会脱开牢笼奔向"自由”,实在是难以抉择。出题者怀着深深的忧虑,期待着 考生能在作文里将“救国家之亡"与"救朝廷之亡"合二为一。

也就是说,按1904年的设计,为了让四书五经与忠君尊孔全面进入学堂, 清廷至少需要十年的缓冲时间,才能完全停止科举。然而,日俄战争爆发后, 清廷的“局外中立"引发了国人强烈的屈辱感,舆论抨击此起彼伏,排满革命 也风起云涌。全社会对清廷的失望情绪来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袁世凯、张之洞 等地方督抚再次趁机联合上奏,要求朝廷拿出足以挽回人心的大型改革举措, 终于将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中枢逼到了不得不下旨废除科举的地步。

为了尽可能止损还必须宣布“局外中立"。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给国人 带来的屈辱感,并不亚于I860年的"庚申之变"和1900年的"庚子之变"。

刘大鹏的“心若死灰",既是哀叹自己再无机会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集团, 也是在哀叹自己私塾教师的职业将要不保,往后会生计艰难。刘在日记中说, 科举废了,"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 1905年10月15日)吃 再没人要送孩子 来私塾读四书五经;“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 (1905 年10月23日)<sup>19</sup> ,县里做私塾教师的同行都在哀叹马上就要失业;"科考一 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 1905年11月3日)<sup>20</sup> ,同行 们纷纷丢了工作,可怎么办呢;“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借舌耕为生者,因 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 1906年3月19 日)2],又在路上碰到因失业而无米为炊的老同行……

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的领土内开战;清廷不但无力阻止,

对未来的历史进程,这位私塾教师也充满了忧虑,"今之学堂,所教者西 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 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2一科举不考了,学堂也不讲 四书五经了,人心从此坏掉,天下可怎么办呢?刘大鹏的逻辑与慈禧太后的逻 辑高度一致。只不过,慈禧太后是爱新觉罗家的太后,刘大鹏却只是即将失业 的私塾先生。这种身份错位下的思维同构,恰是科举制度千余年来一直备受皇 权重视的原因所在。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 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和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斯时必有 殊常之举动,方足化群疑而消积愤。" ,

问科举进身易,学堂进身难,有科举则学生不能专心,科举可废欤?近日 游学日本学生、上海学生,猖狂流荡,不率教、不勤学,学生果可恃欤?然则 主持学务者,若不废科举,恐无自强之时。若不惩学生,益重自由之弊。将何 道之从,试深虑而畅言之。<sup>13</sup>

对慈禧太后来说,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宣布废除 科举以鼓舞人心,并以此维系政权的合法性,是更迫在眉睫的事情;至于四书 五经里的忠孝尊孔,不妨日后再慢慢往学堂里塞,再慢慢往学生的脑子里灌。

其实,按慈禧原本的设想,兴学堂与存科举最好同时并重--前者提供 “救国家之亡"所需的技术人才;后者提供“救朝廷之亡”所需的意识形态 (四书五经与忠君尊孔)。这也是为什么晚清的科举改革喊了几十年,但进入 20世纪之后仍是两者并重。1903年武昌府试的考题之一,就是让学生就“废科 举”与"兴学堂"的两难各抒己见:

群疑难化,积愤难消

类似的责备,在1904—1905年的报刊媒体上随处可见。《立停科举推广学 校折》里的“斯时必有殊常之举动,方足化群疑而消积愤”(此时必须有特别 重大的改革举措,才能彰显朝廷改革的决心,才能消除各方的疑虑和积蓄已久 的愤怒),便是针对这类责备而言。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