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1905年:慈禧被迫放弃科举
朱元璋说,“柔天下”之法莫过于科举,“天下才智,无所试,久必愤 盈。诸负血气者,遂凭之以起",科举的作用,便是以四书五经、诗词经义这 些无用之物,将"负血气"者困入科场。7
前,“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 鲜少有人愿意同情、支持革命党人;"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 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两相对比,实 在可谓天壤。
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9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星一项政策是:《各省t咨议局章程》规定,“有举贡 生员以上之出身者"即可获得议员的选举与被选举资格。这直接导致清末各省 t咨议局中,有科举身份(进士、举人、贡生、生员)的绅士议员大体占到议员 数的90.9%以上。26也就是说,士绅们并没有因为科举的废除而远离政治核心和 权力核心。激烈抨击废除科举的刘大鹏,便在1908年成功当选为山西省潜议局 议员。
1905年9月2日,由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 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帽、湖南巡抚端方等联名呈递的《立停科举推广 学校折》中,便明言科举的存在“阻碍学堂,妨误人才”,只要科举一日不 停,读书人便"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不愿去学习真知识真学问,新式学堂便 "绝无大兴之望"。正所谓:
至于以废除科举来"化辞疑而消积愤",究竟取得了多少效果,则是件很 难判断的事情。
不止朱元璋与慈禧,到了晚清,体制中人皆明白科举制度的核心作用不是 选拔"天下英雄",而是羁縻乃至摧折"天下英雄"。
众多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施压,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自"庚子之变”后, 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要求改革科举的奏折便没有停过。但更重要也更直接的原 因,则是日俄战争带来的严重危机。
第一,如前文所言,自唐宋而下至于明清,科举从来就不是官僚集团的主 要来源。到了晚清,因为卖官猖獗,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深知"科举之设,无非为士子进身之阶”的慈禧,何以会在1905年同意废 除科举?
为了便于卖官,官价往往打九折。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捐官总数达 534000名,而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还只有355000名。1860年以后,通过捐官途 径的四品到七品地方官多于科举的正常途径得官的人数。23 •.
日俄战争下的"两害相权”
学者金观涛穷十年之功,建有一个包含了约L2亿字的"中国近现代思想 史专业数据库"。他以"革命“ "改革" “维新”等为关键词,在该数据库中 进行检索。结果发现:1900年之前,“革命" 一词的使用次数相当少,且不少 是负面意义的,"因为在1900年前,革命尚没有正当性”;戊戌维新失败后, "革命"一词在1899年上升至140次左右;在1901年急剧上升到200余次;1903 年高达1400次左右,原因是邹容的《革命军》问世,“'革命'从此正名,大 行其道";随后到1906年,"革命" 一词的使用率再度攀上高峰,多达2800余 次,原因是革命党人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并与立宪派就国家该采取何种 转型手段进行了大论战。监
送他们去地方部队和神机营里练习枪炮。<sup>8</sup>
革命舆论在1906年的暴涨,意味着1905年的废除科举并没有起到多少“化 群疑而消积愤"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改革若迟到太晚便已不 是改革。毕竟,时代的转型不仅仅关乎理性层面的认知,也关乎情感层面的 认同。
慈禧的看法与朱元璋高度相似。戊戌年后,兵部尚书荣禄上奏请求改革 武举,欲放弃冷兵器项目,改考与枪炮有关的内容,并停止默写古老的《武 经》。结果被慈禧以懿旨否决,懿旨里说,"科举之设,无非为士子进身之 阶”,科举的核心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给士子提供一个进入体制的路径, 武举自然也不例外(其实也是幻象,清廷军队的武职,出身行伍者远多于出身 武举者)。至于培养军事人才,那是"营武学堂"的事情。所以,各级武举考 试“均着照旧制,用马步箭、弓刀石等项分别考试";武进士们被录取后,再
关于情感认同的消失,孙中山有一段自述可以作为注解。他说:庚子年之
另据王先明对湖北和山西一些县份(包括刘大鹏所在的太谷县,以及安泽
科举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
县与虞乡县)的统计,1860-1905年,这些地方"通过科举制完成社会垂直流 动的绅士仅占3%—4%左右” 2%
同日,清廷颁布上谕,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 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3
第二,正因为绝大多数读书人很难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集团,所以,与废除 科举同时出台的《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反而得到了旧式读书人的热烈拥护。 该章程旨在为各省数万举贡和数十万生员筹划善后,以防士子们倒向革命。宜 的付诸实施,使得自科举废除至清廷灭亡这六年时间里,原举贡生员们的入仕 就职机会,反比以前更多。种种优厚待遇,还一度引发了舆论的不满。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