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1899年:底层社会全面失序
老太后之所以看中拳民,是因为她此时亟欲利用民意向洋人发难,以展示 自己的强硬实力。戊戌政变后,慈禧欲废黜光绪皇帝,重臣疆吏则“挟洋自 重”,拿列强的保守立场来阻止慈禧(各国均不愿清廷出现政治上的大动荡, 担心这种动荡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且列强也确实大多对光绪抱持着好感 (光绪皇帝在19世纪90年代学习英语,长期阅读广学会等传教士文化机构出版 的西学书籍,给西方世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慈禧对列强的不满已非常严 重,但又不敢以正规军与列强公开决裂,遂动了利用义和团的"民心"来打击 列强的念头。
这种失衡与崩溃的发生逻辑,扼要来说是这样的:一、地方官员希望保住 自己的仕途。遇到教民与非教民之间的诉讼,他们往往倾向于袒护教民,避免 与传教士发生冲突。至于究竟是教民占理还是非教民占理,并不重要。二、传 教士希望收获更多的教徒,也多见识过清廷司法的黑暗。在诉讼中,他们因无 法信任清廷的地方官员,往往选择支持自己的教民(亦不排除某些传教士有意 袒护教民,以吸引更多信徒)。三、底层民众至少可区分为三类人:第一类, 不堪忍受清廷粗暴的基层治理的人(比如饥荒、疾病、贫困),而选择投入传 教士的怀抱。第二类,游民、地痞之类人物,见识了教民所享有的诉讼特权 后,为谋利而入教。第三类,自身利益与传统乡村秩序捆绑在一起的乡绅、富 户、平民,选择入教对他们而言有困难,但又不愿忍受来自第二类人的敲诈勒 索,于是组织拳会、刀会之类团体相对抗。
随后发生的,便是远甚于"庚申之变”的"庚子之变"。最后,为了与列 强议和,慈禧又选择了抛弃和清算义和团。
这种做法,只一味向地方官员施压,而无力从司法文明与条约外交层面去 解决问题-—这种无力既是认知层面的(不懂近代司法文明),也是利益层面 的(司法权的改革会造成清廷的传统统治秩序的动荡),更是实力层面的(清 廷无力让列强坐到谈判桌前平等商谈)--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地方权力体 系的失衡,与底层治理秩序的崩溃。
这种抛弃与清算,在1901年深入到了整个中国北部。山西太原乡绅刘大 鹏,闹义和团时正在太谷县南席村的私塾任教,撰有《退想斋日记》。这部日 记,真实记录下了辛丑年清廷对拳民们的迫害--其形式可谓多种多样。试举 两例说明:
取而代之的,是姚文起、朱红灯、心诚和尚、,于清水、曹福田、张德成这 类无业游民,渐渐成了拳会的新领袖。姚文起四处流浪为生,有一手烧窑的技 术,人称“姚(窑)师傅”。他一再鼓动赵三多举旗,赵也因为介入梨园屯事 件,感觉进退皆不得解脱,倾向于举旗,但梅花拳其他有家有业的领袖人物俱 不赞同,要求赵另立名号,不许使用梅花拳名义,赵遂改用"义和拳” I6。朱红 灯也是一个四处流浪的游民。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的《济南府禀》里 说:"朱红等,籍隶泗水,家无亲属,只身游荡。" 0心诚和尚又名本明和尚, 原是高唐人,因家中贫困,幼年即被父母送到禹城的寺庙做和尚,成年后四处 游方,去过北京,后长期在济南活动。I8于清水家中仅二亩半地,以给人扛活为 生,后来把二亩地卖了,“又做小买卖,卖过醋,没爷没娘,有些流氓” I%曹 福田“本游勇,嗜鸦片,无以自存” 2。。张德成则以操舟为生,"往来玉河、西 河间” 2\
至于这两项好处会给底层秩序带来怎样的动荡,清廷中枢已无暇在意。毕 竟,就巩固政权而言,消弭与列强的冲突,远比向底层民众提供稳定的秩序来 得重要。
主导者变了,拳会组织的性质自然也要变。
驻华公使处,进而演变为外交问题;二、将处理民教冲突的主要责任下放给地 方官员,赋予传教士进入地方官府、与地方官员直接交涉的特权,避免民教冲 突动辄被捅到总理衙门,进而演变成清廷中枢与各国列强之间的对垒。
朱红灯、曹福田这类人并不爱大清,虽然他们喊出过"兴清灭洋”这样的 口号,但那只是一种避免被清军剿灭的策略。他们也不是真的"排外”,柯文 的研究发现:“到(1900年)5月中旬为止,义和团的暴力活动几乎完全是针对 教民、教堂和教民住宅的,只有一个外国人(卜克斯)丧了命.,义和团的矛头 还未指向铁路和电报。"?2之所以只针对本国教民,或许是因为多年的斗争经, 验让拳民很清楚一件事情:伤害洋人必然惹来官府和官军。不去扒铁路和电报
嗣后遇有拆堂杀教之案,除有心故纵以致酿成巨案者,应由臣部酌量案 情,随时奏明请旨办理外,如系事起仓猝,迫不及防,应将地方官照防范不严 降一级留任公罪例议,以降一级留任;其保护未能得力,自系办理不善,应照 历办成案以不应重公罪降二级留任例议,以降二级留任,俾示惩儆。<sup>5</sup>
一、山西春荒,地方政府重点赈济教民,不管那些不人教的平民。1901年4 月16日,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各州县之教民,官皆赈济,大口银三两,小 口半之,而不入教之穷民,饥饿而死者枕藉于野,未闻官开仓赈济,以救民于 水火之中;人事如此,安望天之普降甘霖乎。" * ♦
其实,在《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条款》出台之前,清廷为了消弭教案,已 经针对地方官员,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1896年5月,总理衙门曾拟定过 一项办法,并得到了光绪皇帝朱批允准实施。该办法规定:
二、地方官员到处捉拿拳民,一味听从教民的指控,并不细查被捉者是否 真参加过义和团。1901年5月21日,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有徐沟及太谷
对于《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条款》,清廷中枢怀有两重期望:一、缓和与' 传教士(主要是法国天主教)之间的紧张关系,避免民教冲突动辄被捅到各国
线,则是因为这些东西无法拿来吃喝,无助于解决拳民迫在眉睫的饥荒问题。 而且,这种“理性”确实有效。1899年底,袁世凯就任山东巡抚,准备以武力 镇压团民。朝廷却接连给他去了三封电报,要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可一味 进剿,慎防酿成民变2,若拳民们的暴力已然指向了洋人,朝廷断不会有这样的 电报给袁世凯。
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是教民与非教民俱接受相同的法律约束,俱受文明 司法的庇护。可惜的是,清廷既无司法文明,又为了自身利益(非国家利益) 而在司法操作中将教民与非教民归入两个不同的阶层,其结果便是社会失序, 利益受到损害的民众选择投入江湖的怀抱。义和团的前身--各种名目的民间 拳会,如大刀会、梅花拳、义和拳等,之所以会集中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与 清廷庙堂的这种失职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清廷中枢明了这一切,但“两害相 权取其轻”,又于1899年出台了《地方官接待教士事宜条款》,赋予传教士与 清廷地方官相似的地位,使之拥有了介入地方诉讼的合法权力。,
不过,袁世凯率军上任,公开指责义和团的组织源头是反朝廷的秘密组 织,这种手段还是起到了震慑作用。1900年春,山东的游民扛着“兴清灭洋“ 的旗帜,陆续转移到了政策更为宽松的直隶。不久,他们便进人慈禧太后的视 野,获允涌入京城。
换言之,在列强与传教士进入之前,清廷是一个典型的秦制国家,其基层 治理虽无公正可言,却有一种奇特的"公平"。所有民众,无论贫富,若无体 制内背景,无一例外是秦制汲取和压榨的对象,官僚系统无司法文明可言,但 在裁断纷争方面拥有独一无二的权威。这种"公平",为基层权力的运作带来 了稳定。传教士进入清廷的底层社会之后,对清廷的司法文明提出了挑战,酿 成种种冲突。这些冲突,给了列强将司法问题上升为外交问题的机会。清廷力 不能敌,一再以赔款道歉、开放口岸了结。为回避教案,以往那种“无公正可 言的公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教民在诉讼中拥有了针对非教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