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1898年:百日维新
"孔教会"显然是在机械效仿"耶稣会"等欧美传教士团体。不过,该主 张似未得到光绪的青睐,也未得到士林的认同。毕竟,为证成"孔子改制”, 康有为对儒学的解读已严重偏离了当时的主流儒学。
望光绪聘请刚刚卸任日本首相职务的伊藤博文,使之成为核心决策层的重要 顾问。
的“大浊国必将大乱,为人所瓜分……独夫之家产何足惜,所难堪者,我之亲 戚、兄弟、友生耳"。而且,大略同期,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还在筹划"围园杀 后”,欲以武力除掉慈禧太后,但光绪皇帝对此事并不知情。
关于“借才",奏折的主张是:“职以为不仿行西法则已,苟仿行西法, 则一切内政,尤当广聘东西各国名士,畀以事权,俾资赞助,收效必宏。”意 即建议光绪聘请“东西各国名士”参与新政,这些“名士”不只是顾问,而要 “畀以事权",赋予他们具体的职务和权力。奏折还提出了具体的"名士"人 选:"甲午之役,则伊藤、陆奥,名震寰区。近日伊藤罢相,将欲来游,借觇 国是。皇上如能縻以好爵,使近在耳目,博访周咨,则新政立行。"也就是希
就在宋伯鲁呈递"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奏折的同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此时的慈禧,尚未知晓康有 为的"围园杀后”计划。数日后,她才会从荣禄的口中知悉此事,荣禄的信息 则来自袁世凯。
《自编年谱》中没有对"两国合邦大会议"做更详细的描述。要了解康所 谓的“两国合邦”究竟何意,须参考其他资料。比如,刑部主事洪汝冲曾上书 光绪(据孔祥吉的考据,该奏折当是康有为所拟),提出迁都、借才、联邦三 条建议。迁都指的是建议清廷将都城迁往荆襄2°, "借才” “联邦"二策,则均 与“合邦"有关乙
早在甲午年清廷战败之后,李提摩太便撰有《新政策》一文,刊登于《万 国公报》。其核心内容是:
宋的奏折,终于将康有为"合邦"主张的具体内容(宋折中说,这些主张 是李提摩太建议的)明确表达了出来。总结起来便是:一、”四国"合为"一 邦”;二、自四国中选出百人,组成"合邦”后的新政府;三、新政府拥有管 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权力。
请洪汝冲向皇帝推荐伊藤博文的同时,康有为还邀请了来华多年的英国传 教士李提摩太赴京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他的"借才”想法,其实来自李提 摩太。
无疑,这是一项石破天惊、耸人听闻的计划。
不难看出,虽然“联邦” 一词的语意颇为含糊,但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 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若止于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奏折就不必拿"挪威合于瑞 典” "匈牙利合于奥地利”来举例,更不必说"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 亦不为怪”这种话。
慈禧之所以急于发动政变,大约是担忧朝廷的人事改革将走向"失控"。 她不担忧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中枢大臣,也不担忧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这些人 与她之间的政治联结,远比与光绪皇帝的政治联结紧密。她最担忧的,是伊 藤博文与李提摩太成为光绪皇帝的贴身顾问,他们的背后是日本政府和英国政 府,那是慈禧撼动不了的力量。她不能容忍光绪借外国势力与自己争权。
康有为的“合邦”目标是英国与日本。其《自编年谱》中有这样一段叙 述,说他曾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 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I9时为 戊戌年四月,康有为尚未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矢野文雄与伊藤博文之间有很 好的交谊,康有为在戊戌年与伊藤博文建立联系,很可能便是通过矢野文雄的 渠道。
"戊戌六君子''之间的理念分歧
另一项改革建议是与各国“合邦”,该建议严重激化了高层权力冲突。
与光绪被软禁同时发生的,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 刘光第等人被清廷逮捕,其中,谭、林、杨、刘四人是光绪皇帝新任命的军 机章京,杨深秀是山东道监察御史,康广仁是康有为的胞弟。康有为与梁启 超则出逃海外。“戊戌变法”夭折,成了 "百日维新”。
虽列在合邦之中,但英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似乎未曾接触过这项计划,康 有为将两国列入,或许只是因为有李提摩太参与—-英国政府可能对此事有所 耳闻,其驻上海外交官班德瑞与白利南,曾批评康有为"被李提摩太的一些无 稽之谈所迷惑",责备"李提摩太是个阴谋家",说他向康有为提供了 “一些 愚蠢的建议"。28
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 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俄人,俾如 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 矣。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 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他如意、德以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 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日本政府与"合邦计划”的关系则要复杂许多。因为“合邦”之说,本就 来自日本。1898年初,梁启超曾将日本人森本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一书,改 编为《大东合邦新义》(蔡元培评价说,梁启超是删改本“多无聊语",且有 颇多可笑之处,如将李鸿章改为"某总兵”如),由康门弟子经营的"大同译 书局”刻印发行。《大东合邦论》一书宣扬日韩应合并为一个联邦,成为新的 "大东国",该书序文声称,唯有东方国家合邦为一国,才能抵御西方强国的 侵略。3。为了影响更多的朝鲜人与中国人,该书以汉文书写,上海、天津、汉 口、重庆、福州等地的乐善堂,均有此书出售。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删改出版 此书,显然是因为他们认同书中的理念。3]
关于"联邦”,奏折的具体建议是:
对执政者而言,"合邦论"最大的风险,是“合邦"之后的新政权以谁为 主导。森本藤吉主张的“日韩合邦”,显然便是以力量强盛的日本去“合”掉 力量衰弱的朝鲜。清廷与英、美、日四国“合邦”,自然也只能是国力强盛的 英、美、日三国“合”掉国力衰微的清廷。明知如此,康、梁师徒为何还会接 受"合邦论“? 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便是康门上下此时仍持"保中国不保大 清”的政治立场,旨在"保教保种”,并不在乎爱新觉罗皇室的存亡,即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