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三十八章1898年:百日维新

第三十八章1898年:百日维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成天取媚旧党,对康有为非常排斥。谭嗣同愤愤不平,与杨锐公开争执,杨不 采纳谭的批评。嚣张跋扈、取媚旧党这类负面评价,是唐才常个人对杨锐的一 种成见。但他提到杨锐与康有为一派不合,引发谭嗣同不满,则是一个重要的 客观事实。

戊戌年的杨锐与刘先第,大体可以算作张之洞门下之人。张之洞不喜欢 康有为的学问,斥之为伪学、野狐禅。杨、刘二人的学术旨趣,则与张之洞 大体相近。杨锐早年对康有为曾颇有好感,认为他上奏的某些条陈“透切时 弊”弘。1897年12月,杨曾鼓动御史高燮曾上折子,推荐康去参加瑞典的“万 国弭兵会"。但在戊戌年,杨锐对康有为和康党的态度,已从欣赏转变为不满 与鄙视。在给张之洞的一封密信中,杨锐给了康有为一个“谬妄"的评价。信 中说: ’

礼部的这种担忧显然是有道理的。但王照觉得,自己的良苦用心远比礼部 的担忧重要。据王照自述,其奏折的用心是:由光绪侍奉慈禧游历日本,明了 日本崛起的缘由后,再"奉太后之意以晓谕臣民”实施变法,“所有变革之事 皆太后开其端,皇上继其志"。如此,“以名誉归太后”,将变法主持者的名 分让给慈禧,便可以调和皇帝与太后之间的矛盾,进而消弭最高权力集团之间 的斗争。"但奏折递不上去,王照的良苦用心便毫无实现的可能。所以才再次写 了奏折,要弹劾礼部堂官怀塔布等人。新政启动后,光绪有旨不许各部扣留任 何谈论变法的奏折,礼部担忧王照将事情捅到都察院后闹大,无奈只好代递了 他的奏折。

近日变法,都下大哗。人人欲得康有为而甘心之,然康固多谬妄,而诋之 者至比之洪水猛兽,必杀之而后快,岂去一康而中国即足自存乎?……京师大 老,空疏无具,欲以空言去康,何能有济! %

下达大裁员谕旨的第二天,礼部主事王照写了一道奏折,弹劾礼部堂官怀 塔布等人扣押自己的折子,不将之呈递给皇帝。王照说,若礼部继续拒收拒 递,他就要将折子送往都察院。王照要礼部代递的奏折,核心内容是建议光绪 皇帝侍奉慈禧太后,一同巡幸中外,去考察各国新政,并建议以日本为首站。 礼部拒绝代递,是觉得该建议可能会将皇帝和太后推入险境,毕竟前车之鉴就 在眼前一俄国皇子在日本遭到袭击,李鸿章也在日本遇到刺杀。

另据唐才质《戊戌闻见录》披露,谭嗣同在给唐才常的书信中提到,在军 机处担任章京一职期间,因为杨锐公开表达对康有为的鄙视,谭嗣同与他发生 过正面冲突:

1898年9月28日,政变后的第七天,清廷下达了杀害"六君子"的上谕,内 中给他们定的罪名和刑罚是"大逆不道,着即处斩” 32。次日,朱谕下至内阁, 将六君子的“大逆不道"罪名进一步具体化。朱谕说:康有为宣扬邪说,利用 变法的机会包藏祸心,竟然策划了 “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这 样胆大包天的计划,还私下成立保国会,宣扬什么"保中国不保大清”,实在 是罪大恶极。梁启超“与康有为狼狈为奸”,写了许多“狂谬”的文章;康广 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则是"与康有为结党,隐图煽惑"。*

一项是废八股设立"孔教会”。扼要来说,便是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与 世俗政权完全平行的神权体系,教首的产生流程及权力运作则独立于皇权之 外,"以衍圣公为会长,听天下人入会,令天主、耶稣教各立会长,与议定教 律。凡有教案,归教会中,按议定之教律商办,国家不与闻”。<sup>18</sup>

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谭嗣同、杨锐等“六君子"不审而判直接杀 害,大约有两个原因:一、进入审判程序可能会引来外部势力的干预,慈禧希 望快刀斩乱麻,以果断杀伐迅速掌控局面;二、政变后从荣禄处获悉"围园杀

除了制度局与懋勤殿,康有为在戊戌年还曾建议光绪皇帝实施另外两项重 大人事改革。

后”计划,让慈禧震怒不已。

皇帝更激烈的动作还在后面。

伯兄日:复生入值,与刘裴村一班,刘愿者,虽不奋发,而心无他。然可 虑者,叔稣跋扈,媚旧党而排南海,复生愤与之争,叔嘛不纳。兆

太仆寺、太常寺这类机构,确可算作冗署,也确可以裁撤。时代变了,要 处理的问题也变了,这类传统衙门已是很尴尬的存在。然而,如何安置、安抚 被裁撤者,以平息大规模失业造成的恐慌与混乱,却没有任何准备。于是,结 果便是陈夔龙所见的毁文书、撕档案、扔印信、拆门窗。接收上的这种混乱, 其实还只是小事;更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在裁员时重新平衡各方利益?光绪对 此事,似乎也是毫无预案。

“伯兄”指的是唐才常,复生即谭嗣同,刘裴村即刘光第;叔峙即杨锐, 南海即康有为。这段话的意思是:谭嗣同去军机处值班,与刘光第排在一起。 刘没什么,做事不积极,但也不闹腾。最让人担忧的是杨锐,此人嚣张跋扈,

一时间人心惶惶。时任顺天府尹的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详细记述 了亲身经历的这场动荡。他说:戊戌政变,首先起源于裁官。京城国散衙门被 裁撤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失业者近万人,朝野震骇,民不聊生。太仆寺被撤 之后,我前去接收公事档案,发现自从上谕下达后,众人如鸟兽散,办公室空 无一人,印信、文件也全都找不到了,门窗亦被全部拆毁,一切接办都无从 着手。16

"中日合邦"与慈禧政变

这种不审而判,给后世留下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戊戌六君子”有着共 同的政治主张,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维新志士。而事实却是,对戊戌年的改革, 六君子意见和立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杨锐与刘光第二人对康有为和 康党相当厌恶,林旭在被捕之前曾试图撇清与康党的关系,杨深秀的情形略模 糊;只有谭嗣同,是康有为改革主张的真正拥护者,是一位无疑义的康党。

对激进的后果,光绪似乎也有所意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在罢免礼 部六堂官的第二天,破格任命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为军机章京, 让他们参与新政。这四人中,谭嗣同对康有为执弟子礼,杨锐、刘光第的背后 是湖广总督张之洞,林旭的背后则是直隶总督荣禄。

先说杨锐与刘光第。

然后,事情便朝着与王照的期望完全相反的方向疾驰。读到王照的弹劾奏 折后,光绪勃然大怒,将礼部六位堂官全部罢免;王照则连升三级,赐三品顶 戴,授四品京堂候补。王照的本意,是劝说皇帝将"变法领袖”让给慈禧,调 和二人的关系,结果却激化了他们之间的权力冲突——在光绪看来,礼部六堂 官扣留王照的变法奏折,是明目张胆不将皇权放在眼里;在慈禧看来,皇帝独 断专行罢免礼部六堂官、是迫不及待清除异己向自己夺权。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