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三十八章1898年:百日维新

第三十八章1898年:百日维新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按康的设计,王大臣将担任制度局的总裁,制度局会议须由皇帝亲临主 持;去制度局值班者,是筛选出来的"天下通才",这当中包括了康有为。 据康自己的说法,翁同就(此刻尚未与康反目)曾表示愿意推荐康去制度局 当值。7

制度局成了众矢之的,康有为转而建议皇帝在内廷开设懋勤殿。制度局是 个新名词、新事物,懋勤殿不同,清代历史上有过开设懋勤殿的先例。但此事 的本质,慈禧、军机处与六部衙门洞若观火,同样没有结果。除了制度局与懋 勤殿,康还曾将新机构的名号换作"置散卿” “议政局"等,皆是没有结果。" 到1898年的9月,新政宣布启动已有足足三个月,光绪所期望的改革局面仍迟迟 没有动静。皇帝终于失去了耐心,他决定乾纲独断,不再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众大臣商议,直接宣布开设懋勤殿。康有为获知消息后,立即去找了王照与徐 致靖,让他们写折子推荐自己与梁启超进入懋勤殿。

新旧两党,互争朝局(好在兄并无新旧之见,新者、旧者均须用好人,天 下方可久存),兄实寒心。非

说康想将内阁六部以及地方督抚、藩臬司道全部废除架空,"于是京朝震动, 外省悚惊,谣谤不可听闻矣。军机大臣曰: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 旨而已,必不可开” 1°。改革的目地,是重新分配权力和利益,康的这番回忆, 大体属实。

刘光第家书里"无新旧之见"的自述,与唐才常对他的观察是一个“愿 者",两面不得罪人,在军机处做事,虽然不积极,但也不闹腾,可谓相当 一致。

康有为也觉察到了这种巨大的阻力。他在《自编年谱》(即《我史》)里 说,自从请求在京城开设十二局,在外省开设民政局之后,便是流言纷纷,都

但光绪未能采纳康的建议,他已决定使出雷霆手段。康上折的第二天,未 做任何预备性部署,皇帝直接宣布了一份大规模裁并冗署冗官的上谕。岑春炬 奏折中建议裁掉的机构,基本都列入了上谕的裁撤名单。

杨锐的好友高树,也在《金銮琐记》里记载称,杨锐对同为军机章京的谭 嗣同、林旭二人相当不满,私下里评价谭嗣同"鬼幽”、林旭"鬼躁”:

在这咒骂声里,康有为觉得自己有些冤。他说:自己确实建议皇帝引进新 人、设立制度局或懋勤殿,但从未建议裁撤旧人、废除六部九卿。外界都将 "裁撤冗员"的主张归于自己,但自己的变法主张一直都是"但主增新,不主 裁旧”,既要“选通才以任新政",也要“存冗官以容旧人"。m康的这些话 大体可信。1898年8月23日,太仆少卿岑春帽上折请求裁除冗署。岑的建议十 分大胆,仅中央就建议裁除以下机构:詹事府、宗人府的宗丞、大理寺、通政 司、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岑本人的工作部门)、内务府(裁一 半)•,…•此折引发官场恐慌,招致举朝反对。康有为也觉得太过,于同月29日 上折,希望皇帝在人事改革上采取"以高爵待耆旧,以差使任才能”"的办法, 将旧官僚系统里的无能者用优厚的待遇养起来,将新政要务交给新提拔的人 才,而不是以激进的手段直接裁官。

鬼幽鬼躁杨公语,同列招灾窃自忧……叔崎日:"某君鬼幽,某君鬼躁, 同列如此,祸可知矣。" <sup>37</sup>

有为向光绪力荐传教士季提摩太与日本政客伊藤博文为改革顾问,进入最高决 策层),以致那些老迈昏庸、懵懂无知的官员焦急欲死,整日毁谤皇上、诅咒 康有为。,

戊戌年朝中新旧两党之争,始于改革理念差异,终于光绪与慈禧之间的权 力斗争。当光绪将有关新政的奏章,一概越过军机大臣,交由新任的四章京办 理时,身在局中的刘光第,便已明了自己已被迫卷入高层权斗,稍有不慎就会 粉身碎骨。为了免祸,他在军机处值班时的做法是:"仍以要件商诸大军机, 又曾请于德宗,为言不能僭越大军机之权。”〃,遇有重要奏章,仍拿去与“大 军机”(指军机大臣,军机四章京当时被称作"小军机”)商议,并寻了个机 会上奏劝说光绪皇帝,希望他不要以军机章京来架空军机大臣的权力。这些做 法,显示了刘光第的政见和立场与康有为等人大不相同。

光绪对康有为开制度局这一建议颇感兴趣。如前文所言,甲午年之后,光 绪对改革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但始终无法依赖既有的官僚系统将这些想法变成 现实。他无法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新式军队,无法整顿财政分割地方督抚掌控 的税源,也无法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体系,甚至无法将自己"专讲西学”的 主张写进“明定国是”诏书。康有为提议开制度局,意味着打造一套围绕着皇 权运作,可以让光绪如臂使指的新官僚系统。所以,皇帝迅速将康的奏折下发 给总理衙门讨论。当总理衙门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而故意回应迟缓时,光绪又屡 次动怒,责令总理衙门必须限期拿出意见。庆亲王奕勘承受不住压力,只好去 颐和园求助。慈禧的反应可想而知,她向奕勘交底:"既不可行之事,只管驳 议。" 9于是,在拖了一个多月之后,总理衙门拿出了一份冗长的讨论报告,对 康有为的建议做了逐段批驳。 、

故此,当入军机处值班不过十余日的杨锐与刘光第二人被清廷定性为“康 党”而惨遭杀身之祸后,时人皆视为奇冤。张之洞也曾急电京城友人,请他们 营救杨锐。他在电文里打包票为杨锐做担保,说他绝对不可能是康有为的同 党。电文如下:

1898年6月13日,康有为起草了一份折子,以礼部侍郎徐致靖的名义,呈递 给光绪皇帝。折子的核心内容,是建议皇帝任命康为贴身顾问。随后,便有了 6月15日光绪对康有为的召见。但事情进展不顺,因慈禧的干预,康有为没能成 为光绪的贴身顾问。稍后,康上奏弹劾了礼部尚书许应揆,又向皇帝进呈自己 的著作《孔子改制考》(删改版,隐去了带有革命色彩的内容),并再次上奏 请求开设制度局。康在折子里说,皇上若不想变法图强,也就罢了;若想变法 图强,那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非开制度局不可。8

杨叔蜂者,端正谨饬,素恶康学,确非康党,平日议论,痛诋康谬者不一 而足,弟所深知……此次被逮,实系无辜受累。4I

参考戊戌年谭、林二人的行状,可以知道,杨锐之所以评价谭嗣同"鬼 幽”,是因为谭与康党多有密谋而不令杨锐、刘光第等人知晓。之所以评价林 旭“鬼躁",是因为林年少轻狂,“日夜谋变更一切甚亟"",也就是不稳重, 求变之心太急切。

所谓的"懋勤殿十人名单"或许是假,但光绪迫切想开设懋勤殿,变更高 层决策机制,掌握最高权力,以推动“专讲西学"的改革,却是真的。这也恰 是戊戌变法最大的阻力所在。慈禧对制度局和懋勤殿不满,中枢大臣与地方督 抚也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架空、利益受损。整个官僚系统则充满了京寸“裁撤冗 员”的恐慌。苏继祖(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女婿)在《戊戌朝变记》里说, 当时京城之中,已有裁撤六部九卿,设立鬼子衙门,用鬼子办事的谣言(指康

杨锐担任军机章京,是张之洞请托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荐的结果。刘光第的 情形,与杨锐大致相似,他任职军机章京,也是借了张之洞的力量由陈宝箴推 荐。或许是因为不像杨锐那样是张之洞的心腹之人,所以刘光第事前并不知道 自己会被推荐去做军机章京,入职之后也没有像杨锐那样积极活动(杨很希望 促成张之洞入京,来主持变法)。

王照后来回忆说:"七月二十九日(旧历)那天午后,我与徐致靖正商量 折子的草稿,康有为来了,面有喜色,告诉徐致靖和我,谭嗣同请皇上开懋勤 殿,准备任用顾问官十名,名单皇上已经定了,需要朝臣举荐走个形式。所以 来请你们二人写折子推荐十个人。我推辞说自己正准备上一道更重要的折子, 恐怕没有时间。康有为说皇上已经定了名单,今夜一定要见到推荐的折子,这 个折子最重要,你的折子改日再说吧。我不得已,于是和徐致靖分别写了折 子。我负责推荐了六个人,以梁启超为首(注:王记忆有误,为首被推荐的是 康广仁),徐致靖负责推荐另四个人,以康有为为首。折子夜里递上去,第二 天早晨皇上赶赴颐和园面见太后,却将我们的折子暂交到军机处记名存档(这 意味着光绪并未就懋勤殿人选做出最终决定)。原来康有为所谓皇上已经确定 了人选名单,并不是真话。"I?

不过,刘光第对康有为等人的坏感受与杨锐并无区别。康党开设保国会, 刘仅前往一次,因不喜欢康有为等人的言论,再未有过交往。他还在家信中感 叹说,朝中新旧两党相争让人寒心,而自己偏是一个“无新旧之见"的人: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