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正眼看世界"之人持敌视、批判立场者的身上,说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实可 谓"自灭同种"。4。

李在奏折中说,日本割占了台湾,又得了巨额赔款,如虎添翼,后患无 穷,“臣昏耄,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 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如所谓“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意即之前的改 革路径错了,既不足以自强,也不足以克敌。

用今天的话来转述就是,中国人的历史观迫求复古,崇尚治乱交替,是一 种历史循环论;西方人的历史观追求崇今,坚信由乱到治,不可复逆,是一种 历史进步论。

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縻费为疑,至 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 至一发不可复收。*

严复说,中国的统治者力图使历史停滞在一个特定阶段,因为他们追求的 不是社会进步,而是社会平衡。也就是“以止足为教,使各安于朴鄙颛蒙”, 让民众不要争,消灭民众的竞逐之心,让他们安于穷困与愚昧。秦始皇销兵焚 书是这种作用,宋代以来的“制科”也是如此。严感叹说,"此真圣人牢笼天 下,平争泯乱之至术,而民智因之以日窥,民力因之以日衰"。只要轮船、铁 路与洋人不来,在一种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下,这种统治模式确实可以 做到“富者常享其富,贫者常安其贫”,使众人彼此相安。遗憾的是,泰西的 冲击一波接着一波,“我四千年文物声明,已涣然有不终日之虑"非。甲午年的 惨败,即是这种冲击的结果。

在给新疆巡抚陶模的私人信函中,李鸿章也翻查了相似的历史旧账:

严复还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只有专注于待人接物的“恕"和“挈矩”, 却没有关乎人的基本权利的"自由”概念——“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 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自由”理念的缺失,使得中西文化呈 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

不茫然者也有,比如严复与谭嗣同。

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东西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sup>24</sup>

1895年2月4日至5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载发表文章《论世变之 亟》,分析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文章说,甲午之败,与“运会”有极深的 关系。

年来国势日非,吾等执政,虽竭力谋强盛,然未见效,深为可叹。国人思 想受毒根深……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

“运会”这个概念,相当于今人常说的"历史观”。此时的严复已不满足 于仅从器械层面和制度层面去反思甲午战争。在他看来,甲午之败的背后存在 着很深的文化根源,东方与西方之间也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是:

对李鸿章来说,这种抨击已可谓相当大胆。毕竟,翻查历史旧账,人人皆 知支持北洋舰队成军者,是醇亲王奕谭;对北洋舰队的经费釜底抽薪者,是帝 师翁同嘛;挪用北洋舰队经费者,则是慈禧太后。“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 议”这种委婉的用词,实际上潜藏着对朝廷极深的怨念。

粗举一二言之:则如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 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责 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 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 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 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39

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 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细。海 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至陆路交锋……固由众寡之不 敌,亦由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也。2]

如此这般一番比较之后,严复说,"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细"。所谓不敢区 分优劣,自然只是委婉的说法。因为接下来,严复又写了一大段为郭嵩煮鸣不‘ 平的文字,且将"三十年来祸患频仍"的主要责任,归在了那些对郭嵩煮等

之前的改革路径究竟错在哪里?李鸿章并未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做进一步的 展开。甲午战争期间,他对朝廷最尖锐的批评似乎仅止于器械问题,尤其是清 廷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拒绝拨款给北洋海军,以致舰队的配置始终未能完 整,更遑论让舰队紧跟潮流进行更新换代:

揆诸史料-,可知李鸿章此番伤感并非矫情,确属由衷而发。早在19世纪70 年代,李就已意识到,由农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转型,才是大清救亡图强的必然 路径。他曾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 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

类似的怨念,也见于马关议和期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一段对话。当时, 伊藤博文与遇刺后略有康复的李鸿章寒暄,恭维李说"此次败在中国,非安徽 也”,又说自己如果处在李的位置,未必能做得比李更好。这些话引发了李的 感慨,遂对伊藤博文说道:"贵大臣之所为,皆系本大臣所愿为,然使易地而 处,即知我国之难为,有不可胜言者。"李还说,自己非常羡慕日本的明治天 皇“能听善言”,使得日本诸大臣的志愿都能够得到施展和实现的机会。言 下之意,乃是伤感自己办了30年洋务自强,始终无法按照自己的真实认知去 行事。23

教化之极则。37 •

所谓"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明显已将问题回溯到了 1884年 的"甲申易枢”。在这里,清廷前30年的改革,被李鸿章划分成有恭亲王和没 恭亲王的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的十年完全由慈禧掌控,被李鸿章认定为彻底 失败。这种怨念即便不见于正品;的奏折,想必慈禧也是心知肚明。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