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谭嗣同愿做“陈涉杨玄感”
诏书中“明白宣示”自今以后"宜专讲西学"。"皇帝的这一指示,与翁同稣 "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的思想发生了激烈冲突,最终导致 了两个结果:一是翁同稣擅自按自己的意见拟定《明定国是诏》,仍坚持“以 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二是光绪盛怒之下将翁同就逐出了朝堂。<sup>16</sup>
学习"法胜”与"无法之胜”,相当于为改革提供一个大方向。落到具体 的改革措施上,严复又显出了谨慎与保守的另一面。他先是批评那些迷信祖宗 之"法"者,这派人认为中国的问题并不是"法”不完善,而是执行不力, 只要将祖宗之“法"落到实处,强盛指日可待。严复说,按这派人士的做法去 搞,十年以后,“中国之贫与弱犹自若也”公,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绝不会有什
转交胡捕蔡呈进者也,使返而问之,则胡嫡萦之疏阔,将茫然而不晓也。<sup>19</sup>
么改善。然后,他又批评了另一种相反的意见,这派人主张赶紧借鉴西洋富强 之政,“其于朝也,则建民主开议院;其于野也,则合公司用公举;练通国之 兵以御侮,加什二之赋以足用"心。严复说,这样做,同样改变不了中国的积贫 积弱,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理由是清廷现在的状况是“上作而下不应”皿,上 面倡导而下面无人响应;下面无人响应,那上面的倡导者最终也会失去支持, 丧失驱动改革的能力。
折内所陈铁路勘明道里,由直隶而湖北而湖南而江南,举其河山平野,言 之详尽,历历如绘,不但胡炳茶不能悉其原委,即中国长于测算之,士,亦不能 如此周详,非习于游历之洋人,莫能道也。此折必由洋人授意于奸细,由奸细
据此,严复提供给清廷的建议是:不必急于“建民主开议院",也不必急 于“合公司用公举”J当下首先应该做的,是废除科举,改革清帝国陈旧的教 育体制,以开启民智、培育民德、增长民力。
1895年3月4日至9日,严复又在《直报》连载发表《原强》一文。
甲午年让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付诸流水。他的反思,见于签订《马关条约》 之后给光绪皇帝的汇报奏折。
《论世变之亟》旨在诊病,《原强》旨在治病。严复说,自己试图提出 的,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改革方案。所谓标,指的是"收大权、练军实,如俄国 所为" 4%所谓本,则是要在“民智、民力、民德"这三者上下功夫。战场上的 胜败没那么重要,“夫疆场之事,一彼一此,战败何足以悲” 4、欧洲的强国都 曾在战场上有过惨败,重要的是民德、民智与民力,是否能够保证国家有能力 自战败中迅速恢复过来。假使民德已衰、民气已困,即便上有圣人主持大局, 也将无济于事,只能步印度、波兰的后尘被人瓜分。而要提升民德、民智与民 力,就需要跳出中国历代圣人设置的牢笼,跳出历史循环,转向洋人学习他们 的"法胜”和"无法之胜” O
李鸿章主张变更“立国政教"
什么叫"法胜”?什么叫"无法之胜”?严复有这样一段论述:
河南布政使额勒精额也反对变革科举制度。他在回奏中,以毫无可信度的 耳闻为证据,鼓吹清廷的纲纪伦常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昔有德国人游历中 国,返其国而谓其众曰:中国之纲纪伦常,非泰西诸国所能企及,将来人心齐 一,器械精良,我泰西诸国莫敢犯之”。他还施展出阴谋论的手段,说自己与胡 墉菜曾在天津共事过一段时间,深知此人平日里“常存容容两可之见,易为他人 摇撼”。这次立场鲜明地跳出来主张“仿行西法”,还将许多情况说得相当详 细,背后一定有人在指使:
但时代经历了 1895年的惨败,严复已不愁没有知音。谭嗣同在《时务报》 上读到《辟韩》一文后,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给好友汪康年的信中,谭猜到了 “观我生室主人"便是严复,并以"好极好极”四字评价此文:
山东巡抚李秉衡对废除八股改授现代学科极为抵制。他在回奏中说,朝廷 已设立了同文馆,也设立了武备学堂,"行军制器参用西法未为不可”,这就 够了。至于科举之道,那是万万不能改的,胡燔菜所谓"立国之道舍仿行西法 更无富强之术等语”离经叛道,"若如胡燔茶之言,势将驱天下之才力聪明, 并心一志以专攻泰西之书而加诸圣经贤传之上,即令富强埒于泰西,而人心之 陷溺已不可救。臣恐天下之患不在夷狄而在奸民,不在贫弱而在乱臣贼子,其 稿有不可胜言者矣"。"这蕃论调,与翁同稣的"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 学尤不可忘",可谓完全一致。上一年,李秉衡刚刚在山东被日军打得满地找 牙,甲午之败反成了他攻击改革的依据:“近年诸臣中熟悉洋务者莫如大学士 李鸿章。李鸿章之崇效西法亦专且久矣,所谓富强者安在哉! " is
《时务报》二十三疑《辟韩》一首,好极好极。究系何人所作,自署观我 生室主人,意者其为严又陵乎?望示悉。右
光绪的“宜专讲西学"在1898年遭到了帝师翁同解的阻击。胡燃菜的“舍 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在1895年也遭遇到了地方督抚将军们的严 厉批判。
李鸿章的反思便是如此。
彼西洋者,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自其自由平等观之,则捐忌 讳、去烦苛、决壅敝,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君不甚 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体者,是无法之胜也。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 人知其职,不督而办,事至纤悉,莫不备举,进退作息,未或失节,无间远 迩,朝令夕改,而人不以为烦,则是以有法胜也。心
至于慈禧太后,没有确切的材料可供阐述她对甲午年惨剧的反省。作为 前30年改革的主持者和掌舵者(尤其是甲申易枢以来这十年),慈禧必然清 楚,不论朝臣们在遣词造句时如何谨小慎微,他们对前30年自强改革的反思, 最终一定会涉及自己--即便纸面上没有涉及,他们的内心必不会对慈禧毫无 意见。
“法"指的是"官工商贾章程"。那么,用今天的话来说,"法胜"大体 等同于法规制度建设比清廷好。"无法”指的是“自由平等"的理念和"捐忌 讳、去烦苛、决壅敝"的社会风气。那么,用今天的话来说,“无法之胜”大 体等同于文化风俗比清廷好。
废驿递改邮政、废漕运改海轮、废绿营练新军等主张,也遭遇到大体相似 的阻力。其中一个重要缘故,是驿递、漕运、绿营这些旧制度上面,长期依附 着巨量的食利群体。改革等于动了他们的蛋糕。于是乎,年轻皇帝的改革热 情,在地方上虽能收到一些抽象而公开的赞成,但更多的反馈却是具象而隐蔽 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