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由这些颇为极端的言辞,可以见出甲午之败,给谭嗣同这种怀有经世之志 的青年,究竟造成了多大的刺激。

负国之罪,在不自强。4

甲午年的惨败没有撼动谭继洵的知识结构,却让他的儿子谭嗣同从传统治 术的拥是,陡然转变成了清帝国的逆子。

和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 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法,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 或请设商 局,或请设商务大臣……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矣。7

1889年,25岁的谭嗣同写过《治言》一文。那时的谭,虽忧心清廷敌不过 欧美列强,却仍坚信"中国圣人之道"不可变,且认定“西人格致之学”虽然 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也"皆中国所固有",是中国以前就有过,只不过后 来或失传或没有再深度发展。当时的他,给清廷开的药方是“立中国之道,得 夷狄之情,而驾驭柔服之",即所有的理念与制度都不必变,要学的只是一些 夷狄的器械工艺。独

这道朱谕的阅读者,被限定为京官中的大学士、六部九卿和翰詹科道,且 "不得抄录携出” 外但谕旨的内容很快就在北京城里传开了。随后便是官员士 子群起上奏言事,对前30年的洋务自强进行反思,对此后的改革将往何处去提 出建议。文廷式目喑了此番上书盛况,如此形容道:

甲午年的惨败,让谭嗣同猛然惊醒。谭的说法是:自己平日里虽然也对 "外事"有一些关心,但“终不能得其要领",直到甲午年,“经此创巨痛 深,乃始摒弃一切,专精致思。当馈而忘食,既寝而累兴,绕屋彷徨,未知所 出”。深受刺激的他开始有意识地读书访友,探求自强之道,结果发现局势早 已"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唯一的办法便是“尽变西法"。8

"好极好极”的背后,潜藏着谭嗣同对清廷的极度失望。

胡燃栗的这句"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与奕诉的反思“全 由不西化之故”,可谓殊途同归。这种见解,显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共鸣。 1898年,百日维新启动前夕,光绪命翁同稣起草《明定国是诏》,即要求翁在

谭嗣同是一位“官二代"。其父谭继洵在甲午年前后的官职是湖北巡抚。 1895年,当光绪皇帝下发以胡端恭为首的九道关于改革建议的奏折,让地方督 抚们讨论时,谭继洵的回复是: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立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 富强之术。<sup>14</sup>

人者本也,法者末也。变法者末之末也,用人者本之本也。得其本,如 挈纲而理,中法固善,西法亦善;逐其末,如治丝而梦,中法固弊,西法 尤弊。必

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 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鹫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 以收自强之效。朕于中外臣工有厚望焉! 5

忧心国运不振的同时,30岁的谭还愤慨于清廷的专制、腐朽与无能,乃至 于说出了这样一番“大逆不道"之言:

《马关条约》互换生效后的第三天,1895年5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亲笔 朱谕,向群臣解释朝廷为何选择议和。共计提到四项原因:一、陆战、海战全 部溃败;二、东北与京师同遭威胁;三、"慈闱颐养"不可受惊;四、海啸成 灾,天意示警。光绪说,自m在做割地赔款议和的决定时,一度“宵肝彷徨, 临朝痛哭”,他希望众人此后痛定思痛,重启改革:

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 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 欲尚存瞧类焉得乎? 51

君臣间的这番对话,意味着他们有一个共识:30余年的洋务自强改革失败 了,败在改革程度太浅,改革力度太小,改革速度太慢。

这十条主张,有些属于技术引入(修筑铁路、改行邮政),有些属于器械 引入(重整海军须全面购入西方军舰),有些属于经济体制转型(工商立国支 持民营企业、建立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有些属于教育体制改革(弃八 股改授现代学科)。唯一缺席了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这或许是胡端蔡见不及 此,也可能是刻意避而不谈% 毕竟,这十项改革建议全部是在呼吁朝廷向洋人 学习,已经冒了极大的风险。胡婿恭在奏折里说得明白:

显然,谭继洵的观念,仍停留在古老的传统治术之中。不重视以专业人才 去解决专业问题,而是处处强调所用之人的德行;虽然认可引入洋枪洋炮洋

这九件奏折当中,光绪最欣赏的,是胡端菜的《因时变法力图自强条陈善 后事宜折》-故军机处《随手档》将这批奏折统称为"胡燔菜等条陈折片九 件” \翁同赫日记中也有与光绪在书房“看胡端蔡条陈""的记载。胡燔菜 是安徽人,甲午年在天津办理东征粮台,对洋务颇为了解。胡的奏折能得到光 绪的青睐,在于他抓住了光绪此时最焦虑的两个问题一筹饷与练兵,并就此 给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筹饷需要朝廷改走工商立国之路;练兵需 要朝廷广设学堂教授实用知识,抛弃传统的八股试帖诗赋经义等无用之学。具 体措施包括:大力修筑铁路;改革币制创设中央银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军工 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采矿领域;裁汰无用的漕运机构;全面裁减无用的绿 营;创办邮政废除驿递;改革军制创办新式陆军;仿效西洋重整海军;广设学 堂抛弃八股力行西法。I?

船,却对制度层面的变革不屑一顾,不但视为末端的末端,甚至觉得这类变革 有可能给清廷带来不测之祸。据说,光绪皇帝对谭的回奏,颇不以为然。

在这种举国皆谈改革的氛围下,1895年7月19日,光绪颁布了一道改革谕 旨。皇帝说,"当此创巨痛深之日,正我君臣卧薪尝胆之时",正需要各省将 军督抚悉心筹划推进改革。现从诸多谈改革的奏折中选出九件,下发给各省参 考。限各省将军督抚接到谕旨后,在一个月之内就改革办法做出回复,不可 "畏难苟安,空言塞责” 8。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