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第三十五章1895年:朝野反思甲午之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希望“志士仁人"努力去做陈涉与杨玄感的谭嗣同,自己也正是这样一位 "志士仁人"。1896年,当愿做时代变革垫脚石的他,遇上了正在宣扬“保中 国不保大清""理念的康有为,立即便怀着“以供圣人之驱除"的心态,对康执 弟子之礼。1897年,谭嗣同又动用自己和好友唐才常的关系,帮助康党集体进 入湖南,秘密筹划"湖南腹地自立"。这意味着,在针对甲午之败的反思里, 已有部分知识分子,将清廷视作了革命对象。59

天下为君主囊橐中之私产,不始今日,固数千年以来矣。然而有如辽、 金、元之罪浮于前此之君主者乎?其土则秽壤也,其人则藉种也,其心则禽心 也,其俗则蠹俗也,一旦逞其凶残淫杀之威,以攫取中原之子女玉帛……马足 蹴中原,中原墟矣,锋刃拟华人,华人靡矣……锢其耳目,桎其手足,压制其 心思;绝其利源,窘其生计,塞蔽其智术。繁拜跪之仪,以挫其气节,而士大 夫之才窘矣;立著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成吉思汗之乱 也,西国犹能言之,忽必烈之虐也,郑所南《心史》纪之。有茹痛数百年不敢 言不敢纪者,不愈益悲乎!《明季稗史》中之《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 略》,不过略举一二事。当时既纵焚掠之军,又严^发之令,所至屠杀掳掠, 莫不如是……十八省之华人,宛转于刀砧之下,瑟缩于贩贾之手。方命之日: 此食毛践土者之分然也。夫果谁食谁之毛?谁践谁之土?……吾愿华人,勿复 梦梦谬引以为同类也。"

为示负责与变革,清廷中枢在甲午之战后进行了大换血。原军机大臣兼总 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孙毓汶称病告退,吏部左侍郎徐用仪也被逐出军机处与 总理衙门。启用了恭亲王奕诉,以及翁同解、李鸿藻、奕勘、荣禄、刚毅、张 荫桓等人。

《仁学》写于1896—1897年,正是谭嗣同于甲午之败后“绕屋彷徨"痛定 思痛的产物。康熙、乾隆这些从前的“圣主",在如今的谭嗣同眼里已成了 “客帝”和"贱类",是凭着"蛮野凶杀之性气以窃中国”的大盗。s6具体到甲, 午之败,谭的感受是清廷宁愿承受前所未有的城下之盟,也绝不愿放手让民众

光绪认同改革唯有"仿行西法"

拥有"战守之权”:

自甲午之败开始,谭嗣同再也没有信心继续阐述中国之"道"比西方更为 优越。他转而承认"而有所谓民主者,尤为大公至正” 52,主张"尽变西法"。 在《仁学》中,谭重新界定了 “君民关系”,对维系中国传统帝制主朝统治的 "圣人之道"发出了尖锐挑战:

次日,李鸿章单独觐见光绪皇帝,接受奉旨议和的全权敕书。觐见中, 李向光绪皇帝转述了美国驻华大使给中国的建议:"修铁路、开矿、经营企 业、办银行”,请求皇帝下定决心改革自强。光绪认同李鸿章的这些意见,对 他说: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 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53

"西化"则往往是指接受一整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生活方式。

谭还说,既然君与臣都是为民办事之人,如果出现君王以天下为其私产,视 民众为犬马粪土草芥的情况,则民众必然不会再爱这被君主变为私产之国:

这场惨败,逼着"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各自反思。

东事亟时,(清廷)决不肯假民以为战守之权,且日"宁为怀、愍、徽、 钦,而决不令汉人得志"……故华人慎毋言华盛顿、拿破仑矣。志士仁人,求 为陈涉、杨玄感,以供圣人之驱除,死无憾焉。立

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AGerard)说:甲午战前的中国仍在坚持用并不存 在的、幻想出来的强大欺骗自己,"事实上,它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 辽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一假设它仍然是中心帝 国,是世界的中心”。然后,甲午年惨败于日本之后,"它就不得不从傲慢的 梦中惊醒” o <sup>1</sup>

谭的这种观感并非无的放矢。前文曾言及,山东巡抚李秉衡在就光绪下发 的改革奏折回复意见时,即明白说出过"臣恐天下之患不在夷狄而在奸民,不 在贫弱而在乱臣贼子"这样剖析利害极为赤裸的言语。谭希望“志士仁人”少 谈点华盛顿和拿破仑,要有去做陈涉、杨玄感的觉悟,其实就已隐隐伏下了他 在戊戌年毅然牺牲的命运脉络--陈涉首揭义旗讨伐暴秦,杨玄感率先起事反 抗暴隋,他们拉开了时代变革的序幕,然后死于变革完成之前。

1895年是个前所未有的反思之年。

恭亲王口中的"西化”与今人所谓“西化”,含义或许存在着一些微妙的 区别。陈旭麓认为,奕诉口中的这个"化”字,"在意思上同’彻底’是相近 的” 3,也就是承认晚清自强改革向西方学习的程度太有限,还不够。今人讲

吾不知除民之外,国果何有?……民既撰斥于国外,又安得小有爱国之 忱。何也?于我无与也:"

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请给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sup>2</sup>

谭的政治立场,也自此由清廷的拥护者,转变成了反对者。在《仁学》 中,他追溯往事,激烈抨击清王朝的建立纯粹依赖血腥与暴力:

"庙堂之高"的反思,从承认战败,决定派李鸿章前往日本求和的那一 刻,就已正式开始。1895年3月7日,担任军机大臣并执掌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 诉,率军机处公奏: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