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三十章1890年:清帝国开炼钢铁

第三十章1890年:清帝国开炼钢铁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朝廷派大员来负责炼铁厂,.“所拟奏派督办大员一层,尤可不必”。23

中国第一座近代炼铁厂就此夭折了。次年,心灰意冷的潘霄以年纪太大、 身体有病为由奏请开缺,离开了官场。

全捆绑在一起。

朝廷之所以在资金上如此支持张之洞,是因为朝廷在1890年选中了张之 洞,要利用他与李鸿章分庭抗礼,要塑造一位新的洋务改革领袖。.

但在张之洞眼中,这份计划却是对他的一种极大冒犯:炼铁厂由朝廷派大 员督办,意味着他作为湖广总督失去了对炼铁厂的绝对控制权;“局”所辖煤 铁矿的分布超出了湖广总督的辖区,意味着该"局"不是张之洞的下属,而是 与之平行的部门;张对炼铁厂的兴趣主要就是为了修筑卢汉铁路,岂能容忍炼 铁厂的运营独立于卢汉铁路建设?

困扰潘嘉的资金问题没有发生在张之洞身上,因为他得到了朝廷的鼎力支 持。据张自己统计,截至光绪二十二年( 1896 )五月,汉阳铁厂“已实收库 平银五百五十八万六千四百十五两;实用库平银五百六十八万七千六百十四 两”",也就是花掉了568万余两银子。这种规模的开办经费,是潘嘉的青溪铁 厂不敢想象的。

所以,张之洞随后便给醇亲王去电,明言"管见总以煤铁矿距鄂较近者为 宜” 2。。稍后又给李鸿章去电,明言“如大冶实无煤,或用湘煤炼铁,或用湘煤 炼湘铁,或参买黔铁” 2:意思就是煤矿与铁矿,均须于湖广总督的辖区范围内 找寻。

给张之洞去电的次日,李鸿章又给醇亲王奕谡发了电报,表达了相似的意 见:"窃思粤既购机炉、雇矿师,亟应就湖北大冶勘办。西洋开矿至炼成钢

这种"各省铁利大兴”的外行式乐观,让已就钢铁工业建设做了不少知识 储备、人才储备和勘探准备的李鸿章与盛宣怀感到颇为焦虑。李鸿章先是给张 之洞去电,提醒他"开矿炼成钢条,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钢铁工 业要想造出合格的钢条,需要的机器和成本是非常高的,绝无各省一窝蜂上马的 道理。李还建议张之洞,既然之前在广东已采购有炼铁炉,也雇用了专业技术人 才,现在不妨就在湖北大冶开办炼铁厂。至于贵州的青溪铁厂,那是“难成而运 远,断不可指”的,绝对不会成功,不必指望。山西的矿藏确实很好,"惜无主 人耳",山西没有合适的人主办这件事,也不可能成功。" ,

轨,节目甚繁,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时并举,多糜费少实济。"意即如果各 省一起上马,结局一定是一体同败。此外,李鸿章还指出贵州青溪铁厂存在的 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经费不足而导致"购机不全”,不必期待该厂能炼出合 格的钢铁。<sup>18</sup>

中国铁虽不精,断无各省之铁无一处可炼之理。晋铁如万不能炼,即用粤 铁;粤铁如亦不精、不旺,用闽铁、黔铁、楚铁、陕铁。皆通水运,岂有地球 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炼机造厂,每分不过数十万,多置数处,必有一 获。粤新购定,黔早运到,均有确价,并不为多。小炉拆机,山路可行,已确 询外洋,并不为难。各省铁利大兴,无论修路与否,无论利国利民,涓滴皆非 靡费,此不必惜费者也。<sup>16</sup>

李鸿章远比张之洞更了解钢铁工业,也更了解湖北的煤铁矿资源—早在 光绪初年,盛宣怀就受李鸿章的委托,聘请洋矿师在湖北各地勘探、试采煤铁 矿,优质的大冶铁矿即是如此被发现的;张之洞于1889年底与盛宣怀会面详谈 之前,对湖北的煤铁矿资源情形,则近乎一无所知。醇亲王在与张之洞和李鸿 章双方的往来沟通中,也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即便如此,清廷仍决定 驳回盛宣怀的筹建计划,要将清廷第一家大型钢铁工厂的建设交给张之洞来 负责。

1890年,也就是青溪铁厂停工的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筹办汉阳 铁厂。

针对张之洞的这种盘算,盛宣怀于1890年初给张写了一封信。信中,盛给 张之洞细细地算了一笔账。盛说:我这些年督率着外国的专业勘探人员,沿着 长江,上至柱归与巴东,下至广济与兴国,考察了很多煤矿,没有一个煤矿的 煤炭质量是可以炼铁的。宜昌再往上,运输艰难,就算有好煤,运费上也不划 算了。当阳的煤不需要炼成焦炭就可以炼铁,但要从湾溪河驳运出来再送到大 冶,每吨大概要花费5两银子,比起煤与铁同在一地,每吨要多花出2—3两银 子。炼铁厂每年用煤16万吨,10年就等于要多花三四百万两银子。所以我早已 勘探知晓了大冶的铁矿和当阳的煤矿,却一直犹疑没有动手开办炼铁厂。中国 的矿务建设“久不得法",长期不按规律办事,这次“必当计出万全,谋定后 动,方免后悔”。盛还直言,往宜昌以上和湖南去寻找采办煤矿,是更不划算 的做法,每吨煤运出来“恐更不止五两之价”。他能提供给张之洞的最好建 议,是命人"只须在沿江寻觅,似不必拘定鄂界",可以沿着长江寻找,不必 局限于湖北地界,因为长江水运可以节省许多运费,“凡不通水路之处,纵有 好煤亦不足取”。最后,盛宣怀说:“敬求宪台俯采此言,是所至祷。",请 张之洞一定要采纳自己的建议。22

青溪铁厂之所以会搞砸,核心原因有两条。一是资金上没有强力支持,潘 需依赖个人能量仅筹到了8万两银子,对一个所有配套设施都要从零开始的工业 领域来说,这点钱实在是杯水车薪。二是技术上也没有强力支持。得不到质量 合格的焦炭,固然与资金不足有关,但使用劣质焦炭导致高炉多次爆炸,显然 是极为业余的做法。

盛宣怀的意见没有对张之洞产生任何影响。张稍后分别给醇亲王和李鸿章 去电,强调自己不能同意盛宣怀提交给朝廷的那份计划:一、媒铁厂不能交给 商股办理,“商股恐不可恃",民间资本是靠不住的。二、“现决计以楚煤炼 楚铁,取材总不出两湖",至于江苏的利国矿,以后再说吧。三、决不同意由

要政治平衡,不要专业能力

对青溪铁厂给予厚望,足见张之洞对钢铁行业缺乏最基础的认知。他在 1889年底致函海军衙门"向醇亲王奕谡提建议,也非常外行地主张将钢铁厂 分散于各省,同时开炼“粤铁” “闽铁” “黔铁” "楚铁” “陕铁” “晋 铁”……让炼钢厂在各省遍地开花。张说:

盛宣怀在1889年底提交给朝廷的计划是这样的:一、责成。请朝廷派一名 大员专职督办,用人与立制度以后都由该大员去同督抚们商议。二、择地。大 冶的铁矿很优质,但附近没有适合炼铁的煤矿;当阳的白煤可以,但运费比较 贵。此外,江苏徐州的利国铁矿的质量与大冶差不多,距离该铁矿数十里的地 方有煤矿,可以制成炼铁的焦炭。最好是将大冶铁矿、当阳煤矿、利国的铁矿 与煤矿合在一起,由一个“局”来负责开办。三、筹本。欧洲的钢铁工业全部 商办,没有官办。中国也应该效仿,采取之前轮船招商局、津沪电报局和开平 煤矿的办法(也就是官督商办)。据专业人士估计,开办钢铁厂的资本至少需 要180万两白银,可以募集民间资本80万两,再请户部借拨80万两,5年后分10 年免利息归还。如此才有可能让民间资本有信心投入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 四、储料。朝廷希望炼铁厂为铁路建设提供钢轨,这就需要铁路建设有专款和 建设计划,否则炼铁厂为了生存,是不敢购入机器大批量生产铁轨的,可能就 得去生产其他更畅销、更能回款的产品。<sup>19</sup>

并运走,即是一个明证。f在1889年,张之洞很关心青溪铁厂能否炼出合格的钢 铁。他多次致电潘需,询问该厂每天能炼出多少生铁、熟铁与钢材,以及运至 湖北会是什么价格;他还承诺“若铁佳而价廉"自己肯定会多多购买,希望潘 蔚"速示复,切盼” "。这是因为,张此时正在筹划修筑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 口 ),急需钢轨。他很期待青溪铁厂能炼出卢汉铁路所需的钢材。除了关注贵 州,张之洞当时还寄望于山西也能炼出钢铁来(张做过山西巡抚,知晓山西的 煤铁资源很丰富),好让卢汉铁路有钢材可用。

这份计划,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产物。第一项,是希望由专业的人来办 专业的事。第二项,是就多年的勘探结果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第三项,是 基于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既往的"成功经验":官督可以保证政•府对企业的 控制,商办可以激活企业的经营动力。第四项也很实际,其实是对张之洞的卢 汉铁路计划持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不希望炼铁厂的生死与卢汉铁路的建设完

张之洞出身清流,不懂办厂炼钢,手下也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入才,所以 张之洞自己原本并无开设汉阳铁厂的打算。他在两广总督任上,虽一度计划于 广东设立炼铁厂,但调任湖广总督时,没有主动将筹建炼铁厂所购买的机器一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