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889年:光绪大婚不给慈禧面子
翁同袜:此诚然。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开始筹划另立新君。先是以光绪的名义下诏求医,营 造出一种皇帝病重的假象。然后又封溥儒为“大阿哥",试图推动"己亥立 储”,继而以溥儒取代光绪。
慈禧:吾不敢推诿自逸,吾家事即国事,宫中日夕皆可提撕,何必另降 明发?
甲午年之前,慈禧无论是搞垂帘、搞训政,还是搞“对皇帝的决策做事后 审查",都得到了朝中群臣大多数人的支持。但这一次,她废黜光绪的计划, 却遭遇了朝廷内外重臣的集体抵制。
翁同解:此非该御史一人之言,天下臣民之言也,即臣亦以为如是。
"吾不敢推诿自逸,吾家事即国事•,宫中日夕皆可提撕,何必另降明发”
甲午年,朝中已存在着帝后角力,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说朝中此刻已有 泾渭分明的“帝党"与"后党”,且将李鸿藻划入后党、将翁同稣划入帝党, 却只是一种远距离瞭望朝堂而产生的想当然。事实是,光绪皇帝自亲政至甲午 年,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当时朝廷内外的重臣,均与慈禧太后有着长期共事的 经历。这些重臣,对太后自1861年以来的执政,基本上都是认可的,对年轻、 缺乏政治经验的光绪皇帝则心存疑虑。慈禧太后在制度上也控制着朝廷的核心 人事大权,光绪没有办法无视慈禧的意志而任用私人。所谓“帝党主战、后党 主和"之说,同样与史实全然不符。在甲午年,光绪"并非始终主战”;慈禧 被定性为主和派,“其实也不乏主战言论";翁同稣号为主战,却也曾一度对 朝中言官的主战言行"颇不以为然"。22
翁同解:若不垂帘,何由至今日。(此数语极长,不悉记)]。「
"帝党”无法成型于甲午之前,却可以成型于戊戌是有原因的。这原因,
慈禧:热河时肃顺竟似篡位,吾徇王大臣之请,一时糊涂,允其垂帘(语 次涕泣)。
先是1898年10月,刘坤一接到以皇帝名义下发的求医诏书后,意味深长地 在回复的奏疏中说:"皇上圣躬欠安,莫名企念" 23 "伏愿我皇太后、我皇上 慈孝相孚,尊亲共戴,护持宗社,维系民心"川(该奏疏由张骞草拟,唯独这句 话,却是刘坤一在张睿的草稿上特意亲笔所加")。言下之意,显然是在提醒慈 禧,他不同意废黜光绪皇帝。此外,刘坤一还积极联络其他重臣。比如他致电 荣禄,说"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坤一为国谋者以此,为公谋者亦以 此” 26,力劝荣禄一起来反对废黜光绪。刘坤一还以舆论向荣禄施压,称"天下 皆知圣躬康复",希望他劝说慈禧"明降谕旨,声明病已全愈” <sup>27</sup> ,不要让外面 的报馆继续传播“太后想要害死皇帝"的谣言。
慈禧:吾心事伊等全不知。
刘坤一之外,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均曾表态反对慈禧废黜光绪。 李鸿章曾对荣禄说过一番言辞激烈的话:“此何等事,1巨可行之今日。试问君, 有几许头颅,敢于尝试!此事若果举行,危险万状,各国驻京使臣,首先抗
翁同解:御史未知大体,然其人尚是台中之贤者。
议。各省疆臣,更有仗义声讨者。无端动天下之兵,为害曷可胜言! " 28慈禧没 能在戊戌政变后成功废黜光绪,主要是“为重臣疆吏所阻" <sup>29</sup> O
就是清军(尤其是北洋海军)在甲午年的惨败。惨败引发变法的思潮,也折损 了慈禧的政治声望。作为清廷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慈禧被许多人认为需要为甲 午年的惨败承担责任--比如以康有为、梁启超和军机四章京为代表的激进知 识分子。当慈禧的保守形象日趋固化,光绪的开明形象也在逐步上升。当康有 为试图通过开设制度局、懋勤殿,以及引进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外国顾问, 来拓展帝党权力的边界时,帝后角力遂不可避免地被激化成了流血冲突。"戊 戌六君子”被杀,慈禧宣布恢复训政,光绪则被软禁。
翁同嘛:前代弊政,乃两宫隔绝致然。今圣慈圣孝,融洽无间,亦何嫌疑 之有?
帝、后关系,至此彻底破裂。
慈禧:吾鉴前代弊政,故急急归政,俾外人无议我恋栈。
"朕连那汉献帝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