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889年:光绪大婚不给慈禧面子
这两条规定的内容,合而言之就是:光绪皇帝亲政之后,将拥有直接批阅 京城与外省奏折的权力;军机处会将奏折内容与皇帝的批示做一个摘录,另外 形成一份清单呈递给慈禧阅览,也就是让慈禧做"事后审查”。
但一位叫作屠仁守的御史,却不愿意例行公事。见到朝廷下发的《条目》 后,他出人意料地呈递上了一道耐人寻味的奏折。里面说:太后归政在即, 时局并不太平,请求朝廷明降谕旨,"拟请各部院衙门题本及奏项差使,遵 乾隆六十年军机大臣议奏,俱按照向例,进呈皇上御览,至于外省密折,廷 臣封奏,仍恭书皇太后皇上圣鉴” 5,依照乾隆皇帝当年训政的旧例,部院的 题本(呈报寻常事务)送给皇上批阅,外省的密折与廷臣的封奏(呈报重大事 务),仍写上"皇太后圣鉴”字样,由太后阅览批示后再下发施行。
再查查晚清大事,她(慈禧)热衷于为自己拍照、树立个人威仪之时,正 是……倡导变法的光绪皇帝一直被她长期软禁于瀛台之际。这又不难使我们理 解:何以故宫旧藏慈禧照片如此之多,而光绪皇帝的照片一张也没有! 3[
至此,光绪亲政的表面文章(形式上让皇帝单独批阅奏折)与实际布置 (政务事后审查与人事任用控制),就算基本完成了。军机处将《条目》等文 件下发后,群臣需要做的,不过是以奏折例行公事,赞颂太后圣明并拥护皇帝 亲政。
这种解释,可以在德龄的《清宫禁二年记》(相比她后来所写的那些迎合 市场猎奇趣味的回忆录,《清宫禁二年记》要朴实、可信许多)中得到佐证。 德龄喜好摄影,为慈禧做御前女官时,曾在宫中摆弄过摄影仪器。据德龄回 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光绪皇帝谈及外国画师为慈禧绘制油画一事。光绪
过"请安折”(一般随附在奏事折内)了解朝中的人事动态。二、对"各衙门 引见人员”,皇帝“阅看"之后,“拟请仍照现章于召见臣等时请(懿)旨遵 行” 工人事权是权力的核心,皇帝见了什么人,不但必须让慈禧知晓,还须取 得她的同意。 .
颁布斥责谕旨的第二天,慈禧与光绪皇帝在养心殿东暖阁召见了翁同稣。 据翁日记,那是一个天气阴沉似要下雨的日子。他一进入东暖阁,慈禧即向他 提起处分屠仁守之事,二人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然而,到了 1900年,“己亥立储"问题与“义和团事件”纠缠在了一起。 洋人对光绪的友好立场开始让慈禧感到不安,决策信息多来自亲信耳旁风而非 专业智囊团队的慈禧,竟然相信了一封在市井中流传的"列强勒令太后归政” 的假照会。3。假照会给了慈禧巨大的刺激,使她做出了不理智的决策,并最终落 得一个京城被"八国联军”攻陷,太后挟皇帝仓皇西逃的结局。
屠仁守正月十九日上奏,慈禧二十一日即颁布谕旨,严厉申斥屠。谕旨写 道:“看完奏折后极其骇异!垂帘听政本属万不得已之举。本宫有鉴于前代后 宫干政的流弊,及时归政,上合祖制,下顺舆情,真心实意,早已降旨宣示中 外。如果归政伊始,又降旨要求书写'皇太后圣鉴'字样,岂非出尔反尔,后 世之人会因此将本宫视作何许人也?何况垂帘听政乃权宜之计,岂可与高宗皇 帝的训政相提并论? ”总之,“此见甚属荒谬"。9随后,屠仁守被革去育职永 不叙用,同情屠的吏部堂官也受到牵连处分。
1900年11月,为求重向紫禁城且不被列强追究,慈禧终于彻底打消了废黜 光绪的念头。她颁下懿旨,拿掉了溥儒"大阿哥”的名号。但光绪皇帝被软禁 的傀儡命运,并未得到任何改变。
这道奏折很可能近似于一个大大的陷阱,"试想,归政本是慈禧提出,现反而 要慈禧降旨,说自己还要参预政事,岂非要慈禧示不愿归政之面目于天下? " 8 也就是说,屠的奏折让慈禧陷入一种“逼人表态"的困境。同意吧,那是食言 自肥;不同意吧,那就得更明确地做放权的公开声明。
流露出一种也想绘一幅油画像的情绪,却又自觉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慈禧不 会同意。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括号内系原文):
与“事后审查"制度相配套的,是礼亲王世铎等人起草的一份《归政条 目》。该《条目》也有两条微妙的规定:一、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政务奏折“应 恭书皇上圣鉴",也就是不再写“皇太后字样",但他们呈递的请安折"仍应 于皇太后、皇上前各递一份”。此说看似光明正大,实则意味着慈禧仍可以通
德龄:你真想给自己画一张油画?(果否欲画一像?)
变"事前监督"为"事后审查”,是训政时代结束、亲政时代开启后的最 大变化——三年前,也就是1886年,慈禧结束了 "垂帘听政"后,又以光绪年 仅16岁为由启动训政。在该年颁布的《训政细则》里,有"凡召见引见以及考 试命题诸大政,莫不秉承慈训,始见施行” 3的规定,意思是所有重要政务均须 禀报慈禧并听取她的意见之后,皇帝才能做出决策。
光绪:这问题我不太好回答。其实我究竟应不应该画,你是知道答案的。 我看太后拍了很多肖像照片,连太监们都拍了。(欲吾答此,殊属为难。惟吾 究应绘与否,尔知之稔矣。吾见太后摄肖像甚多,下至太监辈亦有之。)
故宫没有光绪皇帝的照片留存下来,即是这种被软禁的傀儡命运的一个具 象写照。
但慈禧没有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屠仁守这道奏折。屠在言官中素有刚直之 名,他反对修筑园林的奏折,慈禧想必也不会全然忘记。在慈禧的眼中,屠的
1990年,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旧藏人物照片集》;1994年,故宫出版社 又出版《故宫珍藏人物照片萋萃》,收录有故宫博物院所藏慈禧、奕谡、奕 诉、载津、光绪帝后妃、溥仪、婉容、文绣、太监宫女、八国联军乃至入宫表 演的戏剧人物的诸多照片,其中唯独没有光绪的照片。
对屠仁守这道奏折,孔祥吉的看法是“无疑是想要讨好慈禧” 6。黄彰健的 理解是:"题本系例行公事,而密折封奏所论多系国家大事。屠氏请章奏书太 皇圣鉴,很明显的系因光绪年轻,屠氏想借重太后的长才,治理国家,同时又 可减少慈禧与光绪间的嫌隙。" 7屠仁守在一众御史当中有刚直不阿之名,被誉 为“西台孤风",此前上奏批评过慈禧修建园林,也上奏要求醇亲王奕谓避嫌 退出朝政,似非谄媚取佞之徒。所以黄彰健的理解可能更为准确:清廷面临一 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时代,屠仁守不信任年轻的光绪皇帝,他确实发自内心地 希望慈禧太后能继续在重大事务上发挥影响力(否则屠就没有必要在奏折里将 政务区分为寻常事务和重大事务两块)。毕竟,自1861年垂帘至今,慈禧太后 与“中兴群臣" 一起,成功地带领清廷踵过了无数内政外交上的险关。较之没 有多少政治经验的光绪,朝中群臣显然更为信任慈禧。慈禧由垂帘变为训政, 再由训政变为退居二线事后审查,均未遭遇大的阻力,原因也在于此。
据这两本书披露,"在紫禁城内,直到光绪二十九年( 1903),才由年已 六十九岁的慈禧太后开始用照相机拍摄个人照片”,“这些照片及底片,在 1924年11月5日溥仪迁出故宫后,全部由故宫博物院集中保存下来"。对于故宫 内无光绪照片传世这件事,书中给出了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