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1889年:光绪大婚不给慈禧面子
最初两后垂帘也,德宗中坐,后蔽以纱幕,孝贞孝钦则左右对坐,孝贞 崩,孝钦独坐于后,至光绪戊戌训政,则孝钦与德宗并坐若二君焉,臣工奏 对,嘿不发言,有时太后肘使之,言亦不过一二语止矣。至幽于南海瀛台,则 三面皆水,隆冬冰坚结,尝携小阉踏冰出,为门者所阻,于是有召匠凿冰之
慈宁宫的功能是专供先皇遗孀居住。自孝庄太后开始,慈宁宫一直是历代 太后、太妃与太嫔们了却残生之所。按惯例,归政后的慈禧也应该搬入慈宁 宫,但慈禧想去的是宁寿宫。
举,偶至一太监屋,几有书,取视之,三国演义也,阅数行掷去,长叹曰:
早在1888年旧历五月,慈禧便不定期入住专供其“退休"后颐养天年的颐 和园(事实上工程还在继续),以示归政皇帝出自她的真心实意。然而,慈禧 随后强势指定了自己的侄女作为光绪的皇后,且不愿搬入慈宁宫,又相当于明 确表态自己并不会从最高政治舞台上退场。
“朕且不如汉献帝也。" 33
德龄:我拿个小型摄影机过来给你拍照,你愿意吗?(果以小摄影器来, 为摄影,究愿之否?)
太后的这种心思,也见于上一年旧历十一月批准通过的一份方案。该方案 由军机大臣世续、孙毓汶等五人拟定上呈,核心内容是光绪亲政后朝中政务该 如何处理。方案中有两条非常关键的规定。一条是关于京城各衙门奏折的批阅 流程:“在京各衙门每日具奏折件,拟请查照醇亲王条奏,皇上批阅传旨后, 发交臣等另缮清单,恭呈皇太后慈览。至内阁进呈本章及空名等本,拟请暂照 现章办理。"另一条是关于外省奏折的批阅流程:"每日外省折报,朱批发下 后,查照醇亲王条奏,由臣等摘录事由及所奉批旨,另缮清单恭呈皇太后慈 览。"慈禧太后的批示是“依议”。2
光绪:你也会摄影吗?如果能保证没危险,等有机会了可以试一下。你不 要忘了这个事。不过,一定要小心谨慎。(尔亦能摄影否?苟此举而不危险, 俟有机遇,试为之可也。尔必毋忘。但行此必审慎耳。)<sup>32</sup>
意思很明白,乾隆虽然做了太上皇,有归政之名,但他没有放弃最高权 力,也没有放弃最高统治权。大臣们也很合作,随即联名上奏,请求乾隆务必 执政到百岁之后再将权力正式移交给嘉庆皇帝。乾隆之后的100余年里,宁寿宫 始终无人居住。原因无他,这里是太上皇,而且是不交权的太上皇的居所。之后 这100多年里,没人有资格入住宁寿宫。慈禧选中宁寿宫,自然正是看中了它背后 这种明晰的权力隐喻。用一句不那么准确但足够形象的话来说,慈禧是在以“新 时代的太上皇乾隆"自居。
显然,在慈禧的严需控制下,光绪是没有拍照自由的。慈禧禁止光绪拍 照,用意也是显而易见:一、、 慈禧为了改善自己的政治形象,找了洋画师来做 油画像、找了洋人来拍肖像照,然后将油画和照片赠送给外国政要。她当然不 会希望光绪皇帝也如法炮制,通过拍照绘像这种活动,来重塑他的政治存在 感。二、自戊戌年后,慈禧一直致力于对外营造一种光绪皇帝身体状况极其糟 糕的印象。她绝不会希望光绪真实的身体状况,通过照片流传的形式,引起朝 野乃至各国使节的揣测与议论。
"若非太后垂帘,大清哪有今天"
召工匠凿冰以断绝光绪与外界的自由联系,显示这对宗法意义上的母子的 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
清朝皇帝一般多在14岁至16岁间成婚,此时的光绪已年满19岁。光绪晚婚 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成婚意味着彻底成年。皇帝成年意味着慈禧太后必须 结束训政,交出手中的权力。影响清帝国最后20年历史走向甚巨的帝后之争, 由此发端。
1889年,清帝国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光绪皇帝终于获得慈禧恩准举行了结. 婚典礼。
之不理?仍当躬亲指教。<sup>1</sup> -
于是,就造成了紫禁城内存有许多慈禧照片,却无一张光绪照片的诡异 状况。
寿跻八十开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属 国,实皆不愿朕即归政……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
此外,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一段逸史,也颇有助于管窥光绪皇帝的 真实处境:
宁寿宫有它独特的权力隐喻。此宫始建于康熙时代,乾隆皇帝后来对它进 行了改造,作为自己退位后的养老之所。不过,乾隆85岁退居太上皇之后,并 没有入住宁寿宫。理由是他觉得自己身体很硬朗,还可以继续留在养心殿主持 朝政。对此,乾隆有过这样一段公开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