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督,只会给李鸿章招来更多的攻击。事情出来之后,李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 法,就是给副提督单独做一面“四色长方旗”。这种迁就现实政治的特色处理 方式,与世界各国海军的惯例格格不入,自然无法让琅威理满意。稍后,琅威 理北上与李鸿章当面讨论此事,二人不欢而散。用李鸿章的说法是:"琅威理 要请放实缺提督,未允,即自辞退。" 21

五、对各舰艇炮弹的基数,也就是弹药的日常充足度,没有明确 规定。<sup>9</sup>

李鸿章暧昧模糊的处理方式,既谈不上对琅威理“舰队副提督”身份的尊 重,也谈不上对刘步蟾升总兵旗行为的支持,实属息事宁人式的和稀泥。李鸿 章有自己的不得已。朝廷赏给琅威理的"副提督"已明言只是虚衔,李断不能 将之弄成实授,所以不能让琅威理升总督旗,但北洋海军需要琅威理的专业能 力,所以只能另制旗帜以做安抚。然而,这种安抚在琅威理看来,却等同于对 尊严的侮辱。琅威理愤然辞职后,天津的英文报纸.《中国时代》(The Chinese 力加es)刊文说,琅威理虽然拥有皇帝赐予的提督职衔,"但并非服务于中国政 府,而不过为一总督的奴仆” \此说准确道出了琅威理离开北洋海军时的心理 感受。,

四、虽有抚恤条款,但对海战中官兵伤亡的抚恤没有明确规定。

其实,即便奕谓仍然在世,北洋海军某些制度上的问题也是不可能得到解 决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军队统一指挥的序列问题。在传统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与皇权的安危紧密相连,历来都是朝堂政治统治的一部分。咸丰时代倚重僧格 林沁的带兵能力,却要在他上面任命一个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就是 如此。海军衙门成立后被交付在醇亲王奕谭手中,奕谭也写信给李鸿章,要他 努力做好"新时代的僧格林沁”",不过是对咸丰权术手腕的忠实继承。被困其 中的李鸿章,自不免常常陷入畸形制度的牢笼。

所谓"户部停军火十年之奏",指的是1891年6月,户部上奏建议南北洋 的枪炮、船只与机器采购暂停两年。亲政不久的光绪皇帝,随即在帝师翁同稣 (翁是户部尚书)的怂恿下批准此奏,并下旨褒奖李鸿章,说北洋海军“连年 布置,渐臻周密” \实在是值得表彰。李鸿章自然明白皇帝的表彰是假,让他 没机会张嘴再说北洋海军存在诸多硬件缺陷是真。没有了奕谡的支持,李鸿章自 知无力改变中枢一一也就是光绪与翁同解的决定。他在9月10日给朝廷写了近两千 字的回奏,细说了五点意见:

琅威理的愤然离职,就是一个颇为典型的案例。

前文提到的《北洋海军章程》里的五点不足,前四点如要改革,必然会对 清廷的整个军事体制造成冲击--海军制定了关于军队指挥权序列的新规矩, 其他军队要不要跟进?海军制定了新的舰船退出战场机制,其他军队要不要跟 进?海军制定了新的赏罚明细,其他军队要不要跟进?海军制定了新的伤亡抚 恤标准,其他军队要不要跟进?如果朝中有人支持,这些冲击旧体制的改革, 多少还有付诸实施的机会。然而,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仅两年,最支持海军建 设,为《北洋海军章程》里各种迥异于传统清军的制度建设大开绿灯的醇亲王 奕谓,就于1891年1月1日与世长辞。奕谭的去世,直接导致"朝廷最高决策层 中能真正理解并支持李鸿章建设海军的人,竟没有了"1。。醇亲王之死让李鸿章 “哭之恸",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自此失去了在朝中最有力的奥援,从此“独 力难支,致户部有停军火十年之奏" "。

1890年,北洋舰队巡访东南亚返程途经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离队,右翼 总兵刘步蟾即将提督旗降下,换升总兵旗。此举遭到琅威理的激烈抗议。当 时,琅威理的身份是“水师副统领” “赏加提督衔”。在琅威理看来,提督离 开,自己这个副提督尚在;刘步蟾改升总兵旗,这分明是对自己的藐视与挑 衅。清人姚锡光后来在《东方兵事纪略》里说,刘步蟾此举是刻意为之,目的 是羞辱琅威理迫其离开,原因是"琅威理督操极严,军官多闽人,颇恶之。右 翼总兵刘步蟾与有违言,不相能,乃以计逐琅威理……琅威理去,操练尽弛。 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 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sup>18</sup>

由这些意见,不难看出李鸿章的无奈与挣扎。

五、北洋海军"现有新旧大小船舰共二十五艘",之前上奏得到批准的 《北洋海军章程》已说得明白,仍须购买一批军舰"乃能成队”,醇亲王当年 也是这个意见。如今海军要停购军舰,防营就更不能随便裁撤了。<sup>,3</sup>

回奏的末尾,李鸿章说:眼下各处炮台尚未竣工,臣与前任山东巡抚张曜m 刚刚对勇营士兵遍加抚恤,"方蒙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令”,才表彰完毕就 要将之裁汰,恐怕不是"圣朝慎重海防作兴士气”的正确方式。臣我仔细阅读 了部臣们的奏议,"既日自相商定,又令察酌情形”,里面既说已自行商议有 了定论,又让各处体察斟酌具体情形,显然是深知外面的事情各有特殊性,断 难在政策上搞"一刀切"。所以,臣我遵令再三筹算,"目前饷力极细,所有 应购大宗船械,自宜照议暂停,至裁减勇营一成,应俟各处台工竣后,再行 酌办"九

四、户部的奏折说要裁撤军队至少一成,直隶的淮军勇营驻扎在东至奉天 旅顺口、大连湾,渡海南至山东威海卫等漫长的防线上,淮军勇营虽足额并无 空饷,也是捉襟见肘,近年来已不得不"一营分扎两处"。勇营枪炮以西式枪 炮为主,从炮目到勇丁;每个人都有自己在队伍里的"应管之物,应做之事, 缺一不可”。而且,这些年经营渤海门户,各种工程建设都是勇营兵丁在做, 如果换成民夫,还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粮。

无可奈何的李鸿章,只能在给友人的私人书信里,怀念着醇亲王奕谭还在 世的时光:

答案自然也再次回到赫德对严复说过的那段话,即"徒苛于海军,未见其 益也",真正掐住北洋海军命运咽喉的,仍是清王朝的土壤与风水。

说刘步蟾"以计逐琅威理”,其实是以后果推断前因而得出的阴谋论,有 矛盾并不意味着冲突是有预谋的行为我。琅威理离开北洋海军的主因,是他的抗 议与诉求得不到李鸿章的支持。升旗冲突闹到李鸿章处后,李态度模糊,既未 申斥刘步蟾做得不对,也没说琅威理的抗议不成立,而是发电报给左翼总兵林 泰曾(刘步蟾是右翼总兵),让他另给琅威理做一面旗帜:"琅威理昨电请示 应升何旗,章程内未载,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与海军提督有别。"2。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直到甲午海战,《北洋海军章程》里的这些问 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所谓"章程内未载”,其实是章程内不便做规定。北洋海军身上的淮系色 彩,已让朝堂侧目,也是中枢的一块心病(所以海军衙门章京专用满人,昆明 湖水师学堂也专招满人学生),李鸿章自不敢在海军章程里再将琅威理的副 提督之职坐实,让他拥有与丁汝昌同升总督旗的地位--让洋人做真正的副提

不过,《北洋海军章程》终究是让传统军队"北洋水师"蜕变成了近代军 队“北洋海军" o转型之初的种种不完美,实应视为常态。极少有后进国家在 模仿先进体系时,可以做到完美移植。关键是转型的方向是否正确,方向对 了,缺陷不妨慢慢改掉,不必有一步到位的心态。

三、舰艇和船坞里的机器,都是西式的,零部件坏了就要修,就要对外购 买,不购买就等于报废;鱼雷、水雷、雷筒、电信这些是消耗品,有缺额有损 坏就要对外购买添置,不够买的话舰艇和电报线路也等于报废。所以,这些东 西“万难停缓”,每年仍须开支10万两白银。

回忆十二年奉陪醇贤亲王巡阅,犹如目前,楼船方新,旌钺已往。当时威 海卫、大连湾两处尚是荒岛,连年布置,始有规模,足与旅顺重门相倚。现议 接办胶州澳,则北洋形势更觉完密,而农部适有裁防勇及停购船械之议,正 与诏书整饬海军之意相违。宋人有言,枢密方议增兵,三司已言节饷。国家之

二、北洋海军购买外洋机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购买本国没有的新机 器,一是购买配套消耗品和维护更换的零部件。历年所拨经费,各省其实都还 欠着没给。所以即便停购,这一块也是"仍无余款可以腾挪”,也没有钱移交 给朝廷。

事,固有如此各行其是而不相谋耶? <sup>16</sup>

一、“北洋向来购买船械,本无专款存储",从来就没有专门款项,每一 笔购买舰船火炮弹药的资金,都得向朝廷专门申请,所以如今朝廷决定让海军 停购船械炮火,海军这边"仍属无银可解”,并没有资金可以移交给户部。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