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王伯恭说知道了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方却还一味主 战是不明智的,翁的回复是:“吾正欲试其良格,以为整顿地也" 26。翁这番 话,既说明他自信过了头,也显示他对李鸿章成见较深。

这种补救只是聊胜于无,远不足以改变北洋海军在清廷政治秩序中的“局 外人”身份。1918年,池仲祜撰《海军大事记》,请严复作序。清末时,严复 曾赴伦敦皇家海军学院求学,归国后长期服务于北洋水师学堂。此时的他已垂 垂老矣,回首前尘往事,念及所教导的海军学生,在中法、中日两战中,“为 国死绥者殆半",不禁悲从中来。痛定思痛,严复想起了30年前,自己与清廷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一番谈话。严复在谈话中对赫德说了许多海军的弊端,赫 德则告诉严复:

围绕在翁身边的诸多台谏清流中人,如文廷式、余联沅等,均在对日作战 问题上抱持着不可理喻的自信。比如余联沅奏称,中日之战的上策是直取东 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准良,则奏称"倭人所恃铁甲战舰,仅有大小二艘”。翰 林院编修曾广钧,则奏称日本海军只有一艘铁甲舰,其余全是木船:"彼国只 有铁甲一艘,名日扶桑……(速度)并不算快。此舰尚不足畏,其余各舰悉系 同治年间所造木质旧船,更不足数……若以交战大洋,直同儿戏”。江南道监 察御史钟德祥的奏折,与曾广钧的说法几乎一模一样:“日本倾国兵数不当中 国之一,又弱不经战,虽有甲船,而能与吾定远、镇远较坚厚,仅有名速力者 一艘差可强颜耳,诸下者或不及向时船政之木船。" 27底层士绅言有章(]903年 做过新安知县)也在给盛宣怀的书信中说:"北洋讲究武备近三十年,以中视 西,或未可轻敌,以剿倭奴,足操胜券” <sup>28</sup>,希望通过影响盛宣怀的立场来贡献 绵薄之力,将李鸿章推向主战派。

这种“局外人”的状态,是李鸿章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他只能在《章程》 里做一点有限的补救。手段之一,是给北洋海军将士制定远高于绿营的薪俸, 通过提升他们的经济待遇来彰显他们的政治地位,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海军。手段之二,是在海军《章程》里对“升擢"与"保举”问题略作变革, 将那些应该升职却无职可升的海军将领“开缺当差,薄予官俸”;也请朝廷在 每三年一次对海军实施大检阅时,对这些海军将领“酌加奖叙” ,

终于,甲午年彻底压垮了北洋海军。

海军停滞,李鸿章怀念醇亲王

1894年旧历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上奏朝廷,比较了中日两国海军的实力 优劣:

严复说,赫德的这番话,道破了北洋海军的"盛衰之故这朵近代之 花,只是被机械地嫁接在了传统帝国正日趋干枯的枝条上。

查北洋海军可用者,只镇远、定远铁甲船二艘为倭船所不及,然质重行 缓、吃水过深,不能入海汉内港。次则济远、经远、来远三船,有水线甲、穹 甲,而行驶不速。致远、靖远二船前定造时号称一点钟十八海里,近因行用 日久,仅十五六海里。此外各船愈旧愈缓。海上交战能否趋避,应以裕行之 迟速为准,速率快者胜则易于追逐,败亦便于引避,若迟速悬殊,则利钝立 判。西洋各大国讲求船政,以铁甲为主,必以极快船只为辅,胥是道也。详考 各国刊行海军册籍内载,日本新旧快船推为可用者共二十一艘,中有九艘自光 绪十五年后分年购造,最快者每点钟行二十三海里,次亦二十海里上下。我船 订购在先,当时西人船机之学尚未精造至此,仅每点钟行十五至十八海里,已 为极速,今则至二十余海里矣。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增 一船 O 25

琅威理的离开,影响的不仅是北洋海军的军纪,还直接影响到英国在东亚 的政治天平向何处倾斜。琅威理来华的背后有总税务司赫德的运作。自琅威理 任职北洋舰队之后,中英关系日趋融洽。北洋海军安排学生留英,英国政府允 许他们进入皇家海军学校就读,并前往英国海军舰队实习。对清廷在英国的购 舰活动,英国海军也愿意派人提供查验、试航方面的帮助23。赫德希望借此机 会推动"中英结盟”(自19世纪60年代起,赫德即在试图推动此事)。琅威理 离职事件发生后,几乎所有英文媒体都在抨击清廷排外,认为北洋海军将会坠 人旧官僚体制的深渊,将会与清王朝的大多数官僚一样成为腐败与堕落的代名 词。英国政府不再允许中国海军派学生留英,且撤回了在北洋海军中(包括海 军学校)任职的其他英国军官。对"中英结盟”抱有极大期待的总税务司赫德 也灰心丧气,在给金登干的信函中说:

三、对海战中的各种具体行为,没有制定具体的赏罚条款。这导致海军官 兵“找不到依据而失去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准确预判"。镇远舰管带林泰增的 自杀、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殉国,均存在这方面的因素。丁汝昌在战后对李鸿 章说,邓世昌奋勇击敌后与军舰一同沉海,“业已被人救起,自以船亡不能独 存,不肯出水,仍复溺毙",这做法虽然壮烈,却是重大的人才损失,他希望 能够“明定章程",制定具体的赏罚条例,"以示常守之法而全有用之才" 8, 让海军官兵可以依据条例预判自己的命运,免去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中国不听劝告,遭到不幸才会吸取教训。如今我要和海军离得远远的。"

二、对海战中作战舰船"伤重而不能战”时是否可以退出战斗的问题, 没有做明确规定。直接导致甲午海战中方伯谦率济远舰、吴敬荣率广甲舰退 出战斗后,无法进入正规的司法程序,只能依据高层政要的好恶来做“政治 判决”。

此后,英国在亚洲与清廷越走越远,与日本越走越近。甲午年,日本发动

然而,正如每一朵花都得开在一棵具体的树上,只有树的根干枝条坚实繁 茂,那花才能开得璀璨,那花才能结出果实,那树的寿命才会绵长。欲让海军 强大,犹如求树开花,须先有相宜的政治土壤,造就相宜的政治环境,眼光只 放在海军上,而不从“根本求之”,是不会有结果的。

与李鸿章的审慎不同,此时清廷的中枢决策层、台谏系统和督抚群体,均 对清廷的军事实力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自信。

赫德深度参与了北洋海军的成军过程(比如帮助采购军舰),他自然了 解,不管存在多少缺陷,就硬件而言,北洋海军已是一支近代化舰队--船舰 主体基本购自西方,威海、旅顺是远东第一流的海军基地;还有练饷局、支应 局、军械局、水师煤厂、工程局、征信局、医院等一整套较完备的后勤机构; 且建设有数千公里先进的海防电报通信;中法战争后,认识到军事运输能力在 海陆联防中的作用,铁路事务也被归入海军衙门;海军学堂也大体建设了起 来。此外,北洋海军的将官们,也大多接受过西式的近代海军训练。

身为帝师,同时也是清流领袖的翁同稣自不必说,他对日本素无研究,却 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战事爆发前夕,王伯恭自天津前往北京拜见翁同稣。新 科状元张骞在翁同稣跟前力言“日本最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深得翁的赞 许。王伯恭也是翁的得意门生,但因在北洋做事多年,又在朝鲜待过,对中日 两国海军的实力有较为准确的了解,于是对翁同稣“力谏主战之非",结果却 被翁嘲笑为"书生胆小”。王伯恭回应说“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不宜草率 从事。翁同就则说:“合肥(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屡平大熬,今北洋海陆两

海军之于人国,犹树之有花,必其根干枝条,坚实繁茂,而与风日水土, 有相得之宜,而后花见焉。由花而实,树之年寿亦以弥长。今之贵国海军,其 不满于吾子之意者众矣,然必当于根本求之,徒苛于海军,未见其益也。7

一、对海战统一指挥权的序列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后来的甲午海战 中,提督丁汝昌所在定远舰的信号装置被摧毁,其他将领因没有依据可循,而 无法出面接替丁汝昌指挥作战,全军因此失去了有效的统一指挥。

对清廷的战争的底气之一,就是获得了英国政府"不反对"的默许。

比如有学者批评该章程,说它〃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战时规定”。具体 包括:

没有好的土壤,花是结不出果实的

《北洋海军章程》绝非完美。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