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微小”二字的评价,来自日本学者藤村道生。他的理由是:日军在陆战上消 耗的弹药非常少,且绝大部分人员损失来自瘟疫,而非与清廷陆军交战。藤村 道生说:

在给醇亲王奕谓的信函中,李鸿章说,这份《北洋海军章程》"大半采用 英章,其力量未到之处或参仿德国初式,或仍遵中国旧例",主要内容采用了 最先进的英国海军章程,力所难及之处,或仿效德国以前的办法,或仍遵循清 军的旧例。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所消耗的弹药为:步枪子弹1241800百发,炮弹 34090发。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8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100发。 看看十年后日俄战争中的南山战役,它以三个师团为骨干的第二军,在两天的 时间内,就消耗了大约♦同等数量的弹药。如果仅限于同清国陆军作战,就可知 日清战争的军事规模,是微小的。

籍路途远近发放路费。下面的千总、把总和外聘人员,如有这种状况且服务满 20年,也可以得到一年俸禄作为补偿。此外,北洋海军官兵还有医药费、阵亡 病故慰问金等待遇。以上这些,绿营官兵从来不曾享有。<sup>2</sup>

丁汝昌前称追倭船不遇,今又称带船巡洋,倘日久无功,安知不仍以未遇 .敌船为诿卸地方?近日奏劾该提督怯懦规避,偷生纵寇者,几于异口同声,若 众论属实,该大臣不行参办,则贻误军机,该大臣身当其咎矣! <sup>32</sup>

1888年的北洋海军,共计有:镇远、定远铁舰2艘;济远、致远、靖远、经 远、来远、超勇、扬威快船7艘;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蚊炮 船6艘;鱼雷艇6艘;威远、康济、敏捷练船3艘;利国云船1艘。总共是25艘军 舰。2艘铁甲加上7艘快船,即所谓"惟铁甲快船九艘可以驰骋大洋"。3艘训练 船加上1艘运输船,更是明显不足。所以《章程》里说得明白:“然参稽欧洲各

谕旨里威胁说要拿丁汝昌"身当其咎",实际上敲打的是李鸿章。无奈之 下,李鸿章只好命令丁汝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四度率舰队出海,以应付皇 帝。但中日海军之间没有大战,光绪绝对不能满意;北洋舰队不能击败日本海 军,光绪也绝对不能满意。9月17日的黄海大战,北洋海军受创颇重,但根基尚 存。两天后,光绪再发严旨,催促修复军舰再战,李鸿章无可奈何,只能指示 丁汝昌,要他尽快将船只修复到能行驶的程度,再将其开上洋面威慑日军,以 应付朝廷的严责,同时要注意不可与日本军舰交战,要理解此中“虚虚实实" 的真意:

要想弥补第一项缺陷,就必须继续出资购置军舰。

定、镇、靖、济、平、丙六船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使彼知我船 尚能行驶,其运兵船或不敢放胆横行,不必与彼寻战,彼亦虑我蹑其后。现船 全数伏匿,将欲何为。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蜂

中枢与台谏清流如此,号称老成谋国的督抚重臣如刘坤一、张之洞等,也 是相似的心态。刘坤一身为湘军领袖,初时将甲午之战视作李鸿章淮军之务, 袖手旁观,且认为日本绝非中国对手,故其身为两江总督,江苏沿海一带防务 却迟迟未做规划。张之洞则素来认为,日本乃海权国家,中国乃陆权国家,彼 此无利害冲突,不妨结盟对付俄国。战事爆发后,张也极为乐观,认为只要中 国闭关绝市,即可使日人屈服,他对日军的战力和目的,可以说几无了解。<sup>29 </sup>刘、张二人尚且如此,余者可想而知。

海军军官"自成一新阶级”这句话,显示克宁汉敏锐地观察到新式北洋海 军与清廷传统官场的格格不入。这些海军将官接受过西式教育(很多人到过欧 洲或留学欧洲),会说英语,喜吃西餐,给自己建造的房屋也带有欧式风格。 他们是清廷统治集团里面视野最广阔的一群人,但他们的视野无处安放,因为 他们是统治集团里的异类,而非被推崇的对象。这一点,与同期的日本海军将 官的境遇截然不同。明治时代的日本海军将官,在本国政治秩序中有着非常重 要的地位,他们经常就国事发出强力声音。反观北洋海军,除了北洋大臣李鸿 章之外,几乎所有海军将官在晚清政坛上都是失语的。这群视野广阔之人失语 的核心原因,正如克宁汉所言,是“他们是(中国官场的)局外人"。

这种不切实际的自信,反馈到具体战事上,让北洋海军无所适从。

中国的海军,在提督丁(汝昌)指挥之下,质料上远胜于陆军。军官们大 都是受过欧式训练,当琅威理做他们的领袖时,更是彻底地训练过。中国战舰 上的水兵,都是在沿海招募来的,自然是很好的水兵。他们是经过本国的军官 和西洋的教官训练过的,即使在他们赌性发作时,纪律偶然松懈些,但他们是 受过很好的训练而且知道怎样使用他们的枪炮,那是日本人也承认的。在大吏 们吞剥所余的财力的限度之内,满清帝国的海军是模仿美国式的,海军军官是 自成一新阶级的,没有一个对他们稍为敬重的人把他们来和陆军军官相提并论 的。就教育和实用的知识而论,他们是远在中国官吏之上的。从中国的官场观 点而言,他们是局外人,只因为海防需要海军,他们才被容忍着。5

1894年7月26日,李鸿章电报指示丁汝昌:"汝即带九船开往汉江洋面游巡 迎剿,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要。仍盼速回。" 3。8月1日,李鸿章再次电 报指示丁汝昌:“总署催汝统铁、快各船,往仁川附近,截击其运兵船,机不 可失……速去速回,保全坚船为要。” 3i这两份电报,显示总理衙门给李鸿章施 加了很大的压力。总署一再强调“机不可失",要求北洋海军向日军发起攻击。 但深知北洋海军与日本海军硬件差距和软件差距的李鸿章,对出击一事并无多少

第二,海军人才短缺,海军将官地位尴尬。清廷的传统军官体系里,没有 海军将官的位置;旧制度也不足以吸引人才进入海军。欧美各国建设海军,都 以建设海军学校与配置大量练船为核心工作,且有一套按资历提拔海军人才 的制度,所以各国海军人才辈出,"未有不学而能任海军者”,绝无不经过正 规学习就加入海军者。反观大清,"风气未开,士绅争趋帖括,议论多不着痛 痒,目前仅以公款设一二学堂",士绅们对海军一窍不通却又乱发议论,导致 现在只有一两所海军学堂,造就不出多少人才。3

闭目塞听带来了盲目的自信,盲目的自信带来了混乱的指挥。这混乱的指 挥贯穿了整个甲午战争♦,直至北洋海军消亡。

第一,北洋海军虽然号称成军,实际上舰船严重不足。不但聘用的英国籍 军官琅威理"每谓船不足用”,军内凡有过出洋经历、见识过欧洲强国海军阵 容者,也“皆以添置战舰为请”。目前的情况是:中国海岸线极长,与日本、 朝鲜和海参微处处相接,一旦有事北洋海军只能“分守辽渤",没办法援助其 他地方;眼下除了守港口的蚊船、炮船之外,“惟铁甲快船九艘可以驰骋大 洋”,这区区九艘船在旅顺:大连湾、威海卫驻扎巡逻"或可抵御”,若要开 往其他海域,那就“势弱力单” To简言之就是《章程》里最核心的“船制” 是不完整的Q

土壤贫瘠的另一个表征,是清廷的军事改革以一条腿走路,只改革了海 军,将之拖入近代军队的大门,却几乎没有改革陆军,更没有改革其他相关体 制。所以,甲午年的海战颇为激烈,陆战的规模却可以用"微小”来形容。

李鸿章还向奕谡指出「北洋海军仍存在着两大缺陷。

英国记者克宁汉(Alfred Cunningham)曾深入报道过中日甲午战争。战 后,他出版了《水陆华军战阵志》(The Chinese Soldier and Other Sketches ) 一 书,对北洋海军在清廷内部的尴尬处境,有一段入木三分的描述:

胜算,所以他在转达总理衙门的指示时,给丁汝昌的命令,在措辞上非常微妙: 一面命令丁汝昌抓住机会率军出击,一方面又指示他要“相机进退” “速去速 回”,要将"保全坚船”当成最重要的事情。

但第二项缺陷,却是无解的。

光绪皇帝很快就觉察到,丁汝昌汇报中的"未遇敌船",其实是不想与敌 船展开正面交锋。遂连发谕旨,严词命令李鸿章,要他调查丁汝昌是否存在刻 意避敌的行为。其中8月5日的一道谕旨是这样说的:

国水师之制,战舰尤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 成军。”按《章程》的保守规划,北洋海军至少还需要再添补:大快船1艘、浅 水快船4艘、鱼雷快船2艘(以上系基本补足战船的战术需要)、鱼雷艇6艘、练 船1艘、运船1艘、军火船1艘、测量船1艘、信船1艘。要有这样43艘舰船,才能 勉强算是一支结构完整的海军。4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