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1888年:北洋海军以残阵成军
纸糊的房子没有根基,一如缺失了土壤的花朵无法结果。
1888年是风平浪静的一年。清王朝既无外患,也无内忧。这年5月,耗费 670余万两白银的三海修缮工程竣工,慈禧太后多了一处颐养天年的好所在。7 月,太后下发懿旨昭告天下,光绪皇帝将在明年举行大婚。10月,康有为来到 京城参加恩科考试,向朝廷呈递了一份请求变法的奏章,奏章的主要内容来自 广学会的报纸与书籍。
1896年8月,李鸿章出访欧美,抵达伦敦时与琅威理有过一次长谈。李再次 邀请琅威理前来中国,琅说自己"或多或少”愿意接受邀请4J可惜的是,北洋 海军已成过眼云烟,李鸿章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至于余下的77万军队--朝廷之八旗,地方镇台之绿营,皆是“携带家眷 之兵",其薪饷本极有限,且"长发贼大乱以来……又减少官兵俸禄钱粮”, 已到了 "不从事贱业,则不迢以糊口”的程度,“今查清国军备金额,大约 七千五百余万圆",数额虽大,“但用于八旗、绿营者,恰如救助贫民", 仅算勉强养活,至于军备训练,完全无从谈起,"实乃有名无实之兵员”。 虽然中法战争后,鉴于地方勇兵坐大,而八旗衰败已久,清廷为维护其满人统 治,曾命地方“减少防勇人数,每年节省二三十万两,以充作训练八旗兵之费 用”,但这种以弱易强的做法,反使其实力"又有几分退步”。<sup>36</sup>
所谓没有“成例可循”,所谓“参用西法”,均是指北洋海军的制度建 设,已抛弃了清廷既有的军队制度,采用的是西方近代海军的体系。
《策案》的最终结论是:清廷"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 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 强国”。意思就是清廷陆军并不是一支近代化军队,架构上没有陆军部(也没 有海军部,只有一个四不像的海军衙门,海军衙门五大臣全是兼职,既无人专 门研究与建设海军,也无人出身海军或受过海军训练),体制上没有最基本的 义务兵役制度;训练与改革更是政出多门,彼此无法兼容。反观日本,自明治 维新后即设立海军省与陆军省,统一筹划管理海军、陆军事务;其后又设立军 令、军政机构,以完善统一指挥体系;再颁布征兵令,实行普遍义务兵制,进 而确立现役与预备役结合的近代常备军制度;为适应出洋远征,陆军还效仿德 国,改成了师团制。
海军系属初创,臣等此次所拟章程,本无成例可循。且因时制宜,间有 参用西法之处,与部章未能尽合,应饬部免其核议。]
按藤村道生的说法,"北洋陆军装备毛瑟枪和克虏伯炮,所以在武器方 面,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但对战的结果,却是日军 所向披靡。原因是清军虽然装备了近代武器,但无力去执行一场近代战争。比 如,大多数清军将领的作战经验仍来自与“长毛"对垒(清廷朝野弥漫着一种 对“宿将”的迷信),没有接受过近代战术的培训,根本不知如何部署步兵与 炮兵,往往将炮兵阵地安排在"第一线步兵阵地内或其间隙",使"火炮成为 显著的目标,在战斗的初期阶段,屡次被日本炮兵破坏”"。而参加甲午战争的 18位日军旅团级以上军官中,有一半曾到欧美留学或考察,深知与火炮相关的 各种战术。再如,清军士兵普遍训练不足,多数时候只要求“演走各样阵法, 步伐既甚整齐,释放连环枪炮,声响亦均连贯"即可。战争爆发后临时招募的 新兵,更几乎没有训练,只是学习"一齐将矛举起向前一冲,口中就喊一声 杀”"。反观日军,步兵不仅训练有素,且已有了独立的工兵与辎重兵,清军则 尚不知工兵与辎重兵为何物(按李鸿章1891年给光绪皇帝的奏折里的说法,其 辖下淮勇全部长期兼职工兵,在修筑各种工事)。日军将领也观察到,清军进 攻时"没有整然的秩序",“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 开火为随意射击”;清军射击出去的子弹"多从(日军)头上通过,达到很远 的距离。他们不考虑利用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羽。清 军士兵开炮前,先要摇动大旗,恰好成为日军射击的靶子。
日本士兵的真正敌人是瘟疫。因为没有建立预防体制,卫生设备很差,所 以许多人病死了。在出征期间,入院治疗的达17万.人。其中因重病而被送回国 内的,约占派往海外士兵人数的1/3,达67600人。在17万入院患者中间,因战 争而负伤的不过4519人。其余则是或患赤痢、疟疾、霍乱等传染病,或患脚气 病。忽视卫生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命牺牲。乂
三是薪饷方面,北洋海军的制度也与传统清军大不相同。首先是北洋海军 的俸饷更为优厚。军官方面:绿营提督一年的薪俸共计约2605两白银,绿营总 兵约2011两,绿营副将一年约1177两;绿营参将一年约743两。北洋海军提督一 年的薪俸是8400两,总兵3960两,副将3240两,参将2640两。士兵方面:绿营 兵分三等,第一等马兵每月2两银子加3斗米,第二等战兵每月1.5两银子加3斗 米,第三等守兵每月1两银子加3斗米,以上这些还只是纸面数据,士兵极少能 按标准拿到。北洋海军士兵的月饷,电灯匠是30两,鱼雷匠24两;一等炮目20 两,一等水手io两,最低的刚入伍的三等练勇也有4两。其次是北洋海军的俸 饷构成更为合理。绿营军官的薪俸由年俸、生活费、办公费和养廉银四部分组 成,非常复杂,有廉、薪、蔬、烛、炭、心红、纸张、案衣、什物、马干等诸 多名目。名目越多,意味着潜规则容身的空间越大。反观北洋海军,其军官薪 俸主要由“本官之俸"(由官职大小决定,占四成)和”带船之俸”(由船只 大小决定,占六成)两部分构成。其余办公经费和船只修理经费,则全部纳入 "行船公费" 一项。再次,北洋海军提督以下、守备以上军官,因公事受伤致‘ 残或供职超过15年积劳成疾者,可于开缺后得到一年的俸禄作为补偿,并按回
简言之就是:日军人均8发步枪子弹,即击溃了清廷陆军。而且这还是一支 遭受严重瘟疫侵袭的军队(主要是霍乱、痢疾与脚气病),过半数士兵与随军 夫役因病入院,逾三分之一的海外派遣士兵因重病不得不被送回日本。据藤村 道生的统计,整个战争中,日军战死者(包括受伤后死去者)共计1417人(其 中,964人死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5月30日,余者死于1895年5月31日至 1895年11月30日),因疾病而死者共计11894人(其中,1658人死于1894年7月 25日至1895年5月30日;余者死于1895年5月31日至1895年11月30日)。后者是 前者的8倍有余。
二是引入军官退役制度。《章程》规定,海军军官自“授职守备之日"算 起,“总以二十年为限"。也就是说,如果14—17岁进入海军学堂学习,25岁 学成进入军队任职,约在45—50岁,即应退役。这项制度可以保证军官团队的 年轻化,防止出现八旗、绿营之中将领严重老化、70多岁的老人还在领军饷的 荒唐弊病。此外,北洋海军还引入军衔制度,并规定军衔与军职的对应关系。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彰显军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和荣誉称号。北洋海军中,不 但军官有相应的军衔,士兵也被包括了进来,有一等练勇(水手)、二等练勇 (水手)、三等练勇(水手)之分。
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长(管西局)小川又次,1879年被派往清朝,从事谍 报侦查,明治二十年( 1887年)向当局提交了一份《征讨清国策案》。由这份 《策案》,不难窥见清廷陆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之差。
在请求慈禧批准《北洋海军章程》的奏折里,醇亲王奕谡写有这样一段 文字:
其实,李鸿章自己也知道,北洋海军这朵花,被嫁接在清王朝日趋干枯的 枝条上,是难以结出果实的。甲午年后,李闲居贤良寺,回首前尘往事,曾对 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过这样一番话:
与大清格格不入的近代化军队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 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 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 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 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 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4°
也是在10月,经李鸿章与海军衙门共同拟定的《北洋海军章程》获朝廷批 准通过。这意味着传统军队"北洋水师”正式升格为近代军队"北洋海军"。
出身,懂得判断天气、地形的优劣,拥有枪炮、鱼雷、水雷等军事技术常识, 还必须精通“战守机宜",也就是对近代海军战术要有充分的认知。后者指的 是各船的管轮官,相当于专业技术军官,必须"由管轮学堂学生出身”。也就 是说,北洋海军的军官,将来自受过专业海军知识教育的军事学堂,而非自行 伍之中提拔。这是在效仿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官制,对晚清军队而言,是一 种前所未有的创举。
对清廷陆军的总兵力,《策案》的评估是:八旗兵大约30万人;绿营兵大 约47万人。此两者之内,练军约10万人,蒙古兵大约10万人,勇兵大约30万, 人,合计大约117万人。其中,防勇、练军40万人,战斗力较强,但“由各省总
一是官兵被区分为军官与士兵两个独立的系统。士兵分弁目、士兵与练 勇。弁目略相当于军士长;士兵包括水手、炮兵和各种技术人才(如锅炉匠、 电灯工、鱼雷技术员等);练勇则是候补兵员。军官则分战官和艺官。前者指 的是各船的管带以及大副、二副、三副,相当于作战指挥官,必须由水师学堂
督、巡抚分而辖之","教育之法各不相同",虽然多聘请外国教练,但“可 惜者,并非举而全然委任于外国教师,而是采用半洋、半清式之战术”,非但 无益,徒生烦杂;“更为可怜者,乃是将校为文官,虽有武官,但也一概不知 兵学为何物,皆是惟有利己之谋";何况,“以此四十万之兵员,布于我十倍 之土地面积,特别是道路粗糙恶劣,交通甚为不便,故而假令一方有事,也难 以直接调遣邻省之兵"。小川又次在《策案》里说,直隶与山东地区,清廷的 练军与防勇总数仅5万人;吉林、盛京与黑龙江地区,练军与防勇总计不过2万 余人。这与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向光绪汇报“陆海兵数”时给出的数据颇为 吻合。李的数据是:沿海陆军分布直隶、山东、奉天三省海口,扼守炮台者, 合计仅2万余人35。甲午战争期间,其他省份的陆军,确如小川又次所预料的那 般,无法迅速集结开往前线。
较之传统军队,北洋海军有如下几个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