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1881年:现代医学进入中国
《医林改错》首次出版是在1830年,次年,王清任与世长辞。直到人生末 年才刊行自己最重要的发现,与王清任不愿在生前体验同行们的愤怒有直接关
王清任还说,自己"何敢云著书",哪里敢自命不凡著书立说。之所以要 出版《医林改错》,不过是希望当代及后世的医生看了本书的绘图后,能够对 人体脏腑有更准确的认知,能够减少错误的诊断,能够救治更多的病人。至 于后人如何赞誉我、如何诋毁我,那是不重要的:"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己 见,评论古人之短长,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愿医林中人,一见 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明,临症有所遵循……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 ^
1881年,李鸿章给张佩纶的两封信函,也颇能显示他对马根济等人带来的 现代医学的信任程度。第一封写于旧历四月十九日,李在信中说,自己很担 忧张佩纶兄长的"黄病”,刚刚在衙门里询问了马根济、伊尔文(J.O. Malley Irwin )两位英国医生的意见,计划次日派人引领马、伊两人前去张佩纶府上 为其诊病。李还说,“洋人医药视中土较精,屡试有效,贤昆玉幸为采纳"。 第二封信写于旧历四月二十二日,也就是马根济等人前去张府诊病归来之后, 李鸿章在信中说,"服西医药少愈,应请令兄勿再参以中医之剂,以竟全功为 盼”,请一定要劝住你的兄长,让他不要再吃中国医生开的药方了。2。
但这样的愿望,不可避免地动了同行们的饭碗。
规模也有所扩大,成了天津人眼中有背景的"总督医院”。
依托对脏腑的实际观察,王清任对被同行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难 经》等传统医学典籍,提出了尖锐批评。比如他批评《难经》,说它对心、 肝、肺的描述具体到了 “每m重几许",对大小肠的描述具体到了 “每件长若 干”,对胃的描述具体到了能够装下谷米"几斗几升”,给人感觉很真切,可 实际上并不准确,作者没亲眼考察过脏腑,只是"以无凭之谈,做欺人之事, 利不过虚名,损人却属实祸”,利己有限损人甚重,实在是不可取。<sup>28</sup>
感传统医学在实证方面有太多不足,尤其是一味以经验附会各种似是而非的理 论,却连最基本的人体脏腑情况都没有搞清楚。王清任曾尖锐地批评自己的同 行,说他们"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但是,解剖尸体在晚清是一 件几乎没有可能的事情。王清任只能寻求其他变通之法。1797年前后,河北滦 州稻地镇发生小儿传染病,当地孩童“十死八九",许多穷困人家无力置办棺 木,只能以布袋竹席草草浅埋,尸体常遭野狗扒出撕咬。王清任在坟地里花了 整整十天时间,全面观察了三十多具尸体,得出的结论是:前代医书所绘人体 脏腑图,与真实情形全燃不合;许多传统医学著作,甚至连脏腑数量的多少也 没弄明白。23
中国传统医学也曾有过追求实证、向现代医学转型的时刻。嘉庆时代的河 北玉田人王清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代表。王清任修习传统医学多年,深
此次坟地验尸,王清任收获颇丰。但也有遗憾,他观察到的尸体被野狗啃 食严重,已找不到完整的"胸中隔膜”。王对这片膜非常感兴趣,认为它在人 体脏腑中可能有着"最关紧要”的地位。他很想知道该膜的位置究竟是“在心 下还是在心上",它的生长情形究竟"是斜还是正”。为了补上这一课,此后 的30余年间,王又至少三次前往刑场观尸。一次是在奉天府,因犯人是女性而 未能近前观察,只见到了刽子手挖出来的心、肝、肺。另两次是在京城,其中 一次见到了脏腑,可惜"膈膜已破”;另外一次,则因被处决者是朝廷重犯无 法靠近。直到1829年,王清任才从一位见惯了死尸的前领兵将领处,间接得知 了 "膈膜”的真实情状。汉
传统医学属于经验医学,现代医学属于实证医学。经验未获科学方法(如 双盲对照实验)证实或证伪,故传统医学往往呈现出各种不同模样;现代医学 则反之,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在哪种文化之中,基于实证的现代医学,都必然 是同一种模样。 '
至此,王认为自己"访验四十二年”,终于对人体脏腑的情况有了比较确 切的了解,遂“绘成全图,意欲刊行于世"。这些图,后来被附在了他自己所 著《医林改错》一书之中。王清任绘制的脏腑图,脾由竖置改为横卧;膈膜 被正确画出;肺上也不再有"孔窍";胰腺则是第一次出现……虽与当代解剖 学的观察仍有不小差距,但已比过去所有中文传统医学典籍的描绘与记载都要 准确。汇
得到了李鸿章的欣赏与支持,郝维德留在了天津一所教会创办的妇幼医院 工作。马根济原本在天津负责“伦敦会施诊所”: 在李鸿章的资助下,该诊所
他还批评《金匮》对疾病的描述,并非真的了解病源,而是在玩弄似是而 非的文字游戏。《金匮》里说受风会令人鼻塞喷嚏,又说受风会令人半身不 遂,王清任质问道:“今请问何等风、何等中法,则令人鼻塞喷嚏、咳嗽声 重、鼻流鼻涕?何等风、何等中法,则令人半身不遂?” <sup>29</sup>
郝维德与马根济的医术让李鸿章心悦诚服,生出了中国传统医术犹如政治 术一般“全是虚伪骗人"的感慨。郝维德与马根济每月倒贴“数百金”免费施 诊的仁心,也让李鸿章赞叹不已。李不但将马根济等人推荐给身体抱恙的丁日 昌,还在信中劝丁一定要亲自来一趟天津,让马根济等人直接诊治一次,“来 春二三月,务搭轮舟来津就诊,勿参以华医华药,必能霍然",诊治之后绝不 可再吃中国医生开的药方,那样才能痊愈。 :
这种较真式的质问,是推动包括医学在内的科学研究往前进步的必要,却 引起了同行们的厌恶与反感。在他们眼中,王清任走得实在太远了。他不但质 疑、批评《黄帝内经》与《金匮》这样的皇皇经典,还否认了 "三焦“的存 在,否认了传统说法对“经络”的描述一一王清任认为,"灵机在心” "心主 神明"这类传统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真正产生意识与感觉的不是心,而是“脑 髓",也就是大脑。 .
夏间内子病危,赖男女三洋医治之立效。至今该医尚月贴数百金在津施 诊,前所荐即其人也。今始知中国医术如政术,全是虚伪骗人。西国机器兵 法,固高出华人之上,即医术亦相悬甚矣。外科较内科尤为神妙,如足疾沉 病,非若辈不起也。<sup>18</sup>
王清任很少,张锡纯太多
在《医林改错》的序言里,王清任说,自己这本书"非治病全书,乃记脏 腑之书也",书的主旨不是治病开药方,而是普及治病的基础,形成对人体脏 腑的正确认知。王还说,自己这本书当中,恐怕也难免"有不实不禁之处", 如果后来人能够通过"亲见脏腑"对自己这本书有所修正增补,那将是自己的 荣幸2\这种谦虚,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拓荒者的自知之明:拓荒者推动了认知进
1881年12月,中国第一所现代医学教育机构在天津正式成立,名为"北洋 医学堂",英文名是V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总督医院附属学校), 学制三年,由马根济和英美两国驻天津的海军外科医生担任教学任务。?2遗憾的 是,马根济在1888年英年早逝,年仅38岁,该校失去了最重要的主持者。李鸿 章打造一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的"军医团队"的梦想,只得另起炉灶。
步,但既然是拓荒,条件有限,误读、误解也一定在所难免,《医林改错》自 然也不能例外。比如,书中将动脉误认作气管;将精道、血管与溺孔描绘为互 通,就是错误的。这与王清任只能在坟地与刑场随机观察、无法获得正规的尸 体解剖机会有直接关系(王的医学理论也尚未脱出传统的窠臼)。
对马根济及其医术的信任,加上对“西洋各国行军以医官为最要" 21的认 知,再加上留美幼童被迫中止学业撤回,这三项因素合在一起,共同促成了李 鸿章于1881年创办"北洋医学堂"的决定(此事系由毕德格与马根济向李建 议)。在马根济的主持下,部分受过近代基础知识教育、被迫半路回国的留美 学生,将会在"北洋医学堂”内接受正规的现代医学教育和临床医疗训练。李 鸿章期望他们可以成为合格的军队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