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879年:琉球交涉错失良机
赫德与奕诉具体如何商议已不得而知。但赫德对琉球交涉的一些看法,多 半会引起奕诉的共鸣。比如他说:"日本是根本没有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代 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信单
战争而在商约谈判中占据有利地位,俄国则希望趁机染指朝鲜半岛。同时也潜 藏着威妥玛自身的利益诉求。他去天津见李鸿章的目的,是希望与清廷就"修 约免厘” 一事达成协议。当时,英国商品进入清帝国,在海关纳了关税之后进 入内地,还需要缴纳缺乏统一税则的厘金。英国政府认为厘金的征收不合理, 希望免除。威妥玛希望清廷在中德商约谈判中让步,其实是因为中德商约谈判 也涉及厘金问题。如果清廷免除了德国商品的厘金,英国自然也能享受到最惠 国待遇。
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不相信单拿一只筷子可以吃饭一样,我们必须要有第 二只筷子的实力。但是中国人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 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这是赫德写给金登干私人信函里的 话,自然代表了他的真实意见。"要有第二只筷子的实力"这一主张,显然可 以准确击中恭亲王的焦虑。
1879年6月,李鸿章在天津会见英国公使威妥玛,尝试邀请威妥玛出面调停 琉球问题。威妥玛告诉李鸿章:首先,仅有英美两国还不够,须寻求英、美、 法、德四国的联合调停。其次,联合英、美、法、德四国调停的一个重要目 的,是让俄国陷入即便不加入也须保持中立的局面,以防止俄国趁中日纠纷的 机会,在中国东北与西北边疆生事取利。再次,要想拉拢德国,须先设法安抚 德国公使巴兰德;要安抚巴兰德,清廷须在中德商约问题上有所让步。威妥玛 的这些话里,有对清廷所处国际环境的真知灼见-—在给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 的密函中,威妥玛明确说"德国和俄国公使期待中日关系破裂",德国希望因
在奕诉的支持下,1879年的夏秋之际,赫德开始效仿海关总署,筹划建立 新的"海防总署",并预期由自己出任"总海防司”。该年9月4日,他给身在 伦敦的金登干写信说:
朝中舆论,则见于清流中人如张之洞、陈宝琛等人的奏折,这些人普遍不 满议和,翰林院侍读学士王先谦与张佩纶还先后上奏要求朝廷跨海东征。王在 1879年上奏,洋洋万言,希望朝廷"收琉球孑遗之众,出朝鲜捕角2兵。战舰 直捣其夷巢,华民响应于各岛。以堂堂正正之师,取众叛亲离之地" 26;张佩纶 在1882年上奏,希望朝廷"密定东征之策" 27来保护周边藩国,并特意就此事致
其实,请格兰特出任调停者也是问题多多。首先,格兰特并不了解琉球问 题。其次,日本政府已承诺尊重《美琉协定》,美国在琉球问题上没有直接的 利害关系,自然也没有深度介入的动力。所以,格兰特无所谓支持谁或者反对 谁。他在天津与李鸿章谈话时,认为清廷的诉求颇为有理。他到了日本,与伊 藤博文等人做了一番交流之后,又认为日本人的主张"并非无理”*
信李鸿章,希望李能“投袂而起”"来担负这项责任。
讽为"心甘情愿对它所受的侵略付出报酬" \
朝廷将王先谦的奏章下发给李鸿章与沈葆桢讨论。李的回复是海军尚未建 成,军饷也不足以支撑跨海远征2\沈葆桢此刻已是病危( 1879年去世),只 能在病床上口授遗折,力劝朝廷镇定,不可鲁莽,中国海军未成,冒失跨海出 征,结果一定是后悔莫及:"天下事多坏于因循,但纠因循之弊,继之以鲁 莽,则其祸更烈。日本自台湾归后,君臣上下早作夜思,其意安在?若我海军 全无能力,冒昧一试,后悔方长。" 3。
不管英国是否有意染指琉球,日本在中日琉球交涉期间确实对英国存有强 烈的不信任。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受清廷邀请,作为调停人与日本斡旋,他从日 本政府那里得到的信息是: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一直在鼓动中国驻日公使何 如璋对日强硬。格兰特将这一信息转告李鸿章,提醒清廷不要中了英国人的圈 套。8格兰特得到的信息未必是真,但日本政府如此向格兰特输送信息,至少说 明日本政府很警惕英国,不希望英国介入琉球问题。
今年秋季,我的某项计划可能付诸实行。果真如此的话,我将极有可能需 要下列人员:……可能组成两支舰队,每队由一位中国高级官员协同一位海防 司(正如一位海关税务司协同一位道台那样)领导,这两位海防司就是那两艘 海防舰的舰长。他们在海防司所管辖的一个新衙门当差。这个大概将要设置的 新衙门称作海防总署。我的官衔简称为总海防司。我的上司是总理衙门和负责 海岸防务的总督(两位)。这项计划现已上奏皇上和交军机处审议,非常可能 获得批准。"
在日本学者信夫清三郎看来,日本政府当前最担忧的正是"琉球问题发展 成国际问题”。日本急于吞灭琉球,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就是担忧琉球落入欧美 列强手中。1877年7月,代理外务卿森有礼撰写过一份报告,提醒日本政府密切 注意伦敦的《东洋杂志》正在鼓动英国政府控制琉球。为避免英国抢先控制琉 球,日本须加速将琉球纳入国土。7
大略同期,赫德还拟出一份《总海防司章程》呈递给总理衙门。该章程共 计36条,除了增购船只的经费需求、聘请洋员的薪金标准、舰队操练的方式与 检验办法等常规条目之外,最关键的内容是新海军机构的组织架构和权力分 配。扼要来说包括如下几点:
李鸿章的建议有可行性,尤其是让琉球问题国际化这一主张。至于能否落 实,须取决于清廷的情报收集能力与外交分析能力。
总理衙门放弃了将琉球问题国际化这一既定策略,仅敦请美国前总统格兰 特作为调停人去日本斡旋了一趟。选择回避的原因有三。首先是舍不得厘金这 宗重要的财政收入,尽管它实际上并不合理。其次是德国与俄国的驻华、驻 日公使在北京和东京散播种种谣言(如日本正在积极备战),清廷缺乏可靠的 情报系统和信息分析机构,这些杂乱的讯息让清廷深感忧惧,不愿冒险对日强 硬,也不愿冒险敦请德国与俄国介人中日交涉。再次,总理衙门(也包括李鸿 章)办理对外交涉时,已习惯于做消极的"两害相权取其轻.",而非积极进 取。在密室外交模式下,只要事情不碰触爱新觉罗皇室的统治权这一底线,总, 理衙门总是倾向于少冒一点风险,多做一点妥协。巴夏礼曾将这种路径依赖嘲
朝野舆论浮躁,主持总理衙门事务的恭亲王奕祈也很焦虑。1879年5月, 奕诉上奏朝廷,请求派丁日昌前往南洋,与患病的沈葆桢一同办理海防。奏折 中有一段文字,颇能显露他此时的心境。奕诉说:欧美各国,以前唯有英国一 家“水师称雄”,如今却是德国、俄国都有海军可与英国抗衡,连日本也在船 炮军械上效法洋人,"骐驶有争霸海上之意"。反观大清,这么多年来办理对 外交涉,一直都是"理有余而力不足",道理虽然在我们这边,却没有能力去 跟洋人讲道理。所以像天津教案、云南马嘉理案这样的大事,都只能以迁就洋 人来了结。威妥玛、巴兰德这些外国驻华公使早已窥破我国虚实,“遇事以恫 喝为长技”,一有冲突就拿出武力恫吓的伎俩。近在咫尺的日本也是"性情反 复,又多叵测”,之前侵略我国台湾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现又阻梗琉球 人贡,废为郡县",如今又在琉球问题上兴风作浪,而我大清仍然没有能力惩 罚它。<sup>31</sup>
清廷的选择是直接回避考验。
过度的焦虑往往会成为求变的契机。1879年夏天的奕诉,对之前的海军建 设工作感到失望,转而打算将建设大清海军的重任,寄托在总税务司赫德的身 上。此时的赫德已经给清廷打造出一套运作良好的近代海关系统,让清廷的 关税收入较之以往增加了数十倍之多;也曾多次参与海军的购洋舰、聘洋教练 的工作。奕诉希望并相信赫德能再替清廷打造出一支拥有真实战斗力的近代化 海军。为此,他愿意在海军中赋予赫德类似"海关总税务司"那样的权力和 地位。
威妥玛其实是向李•鸿章展示了一个复杂微妙的外交局势。首先,单就琉球 问题而言,英、美、德、法四国驻华公使均不认同日本吞灭琉球的军事行动。 这对清廷是有利的,也是日本政府的忌惮所在。正因为忌惮国际干预,日方才 会在之后的交涉中一再对清廷强调琉球问题"不容他人干涉"。其次,欧美各 国是否愿意支持清廷的立场,又取决于清廷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好处。威妥玛多 次指责日本吞灭琉球没有合法依据,但要他介入调停,清廷须在“修约免厘” 一事上做出让步。德国驻华公使巴兰德的情况也一样,他已多次批评日本在琉 球问题上搞邪门歪道,但要他支持清廷,也须满足德国在商约谈判中的利益诉 求。至于俄国,实际上已被公认为中日战争的煽动者,如何让俄国不轻举妄 动,是清廷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总之,要在这种复杂微妙的国际局势下折冲 樽俎,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来获取尽可能大的成果,对总理衙门与李鸿章而言, 是一个很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