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1873年:同治皇帝放弃跪拜礼
于是,奕诉呈递汇报奏折的第二天,就有翰林院编修吴大徵上奏,反对接 受跪拜礼以外的任何觐见之礼。他的理由是:"朝廷之礼,乃列祖列宗所遗之 制,非皇上一人所得而私也:若殿陛之下,俨然有不跪之臣,不独国家无此政 体,即在廷议礼诸臣,问心何以自安:不独廷臣以为骇异,即普天臣民之心, 亦必愤懑而不平。" I9
案,也就是所谓的"免冠五鞠躬"之礼。这番引导层层递进,颇有技术含量: 先强调各国公使绝不会接受三跪九叩之礼,总理衙门也清楚无法强迫他们接 受。再强调总理衙门已通过强硬谈判,成功迫使各国公使收回他们的许多谬 论,比如君臣并立相见不分上下,公使代表等同于国主亲自前来等。然后说各 国公使被逼无奈,只好同意将他们的"免冠三鞠躬"之礼,升格为“免冠五鞠 躬”之礼。为了让同治皇帝更愿意接受,奕诉还补充说所谓鞠躬就是他们那边 的俯首叩头之礼;还说洋人们为了表示恭顺的诚意,愿意将觐见时的讲话稿提 前交给总理衙门审核。最后,奕诉说出了自己的两点看法:第一,各国使臣已 是"如此尽礼”,若再不允许他们觐见,我大清不能以礼待人将会成为他们的. 口实;第二,回顾往事,觐见问题曾在"庚申之变”中被各国拿来作为借口。
所以,奕诉在汇报中细致描述了谈判经过。这些谈判经过替换为白话后, 大致是这样的: ,-
最后这些话,实际上是在含蓄提醒(或谓威胁)同治皇帝,不要为了一些 没必要的体面,重蹈庚申之乱的覆辙。
这是奕诉向同治皇帝报告本次谈判的具体过程。奕诉深知这位年轻的侄 子对洋人素无好感。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时,同治皇帝便对帝师李鸿藻说 过:越将就,洋人就越出乱子,"若得僧格林沁三数人把截海口,不难尽歼此 辈” "。这种"词气甚壮"(翁同稣语),“庚申之变”前的咸丰与奕诉也曾有 过。只是经过“庚申之变”后,奕诉不会再说这类豪言壮语。可是久为人臣, 他也深知要用怎样的话术,才能让这位年轻侄子对自己的谈判工作感到满意。
别等他国用武力逼迫才改
总理衙门:只有跪拜之礼,对大清国体最要紧不能退让,其他都好商量。
五国公使:只有跪拜之礼,有碍国体不能施行,其他都好商量。
奕诉细致描述这些场景的目的,是努力想要给同治皇帝留下一种“总理 衙门在谈判中很强硬”的印象。之后的"譬晓百端,反复辩诘,几于舌敝唇 焦”,更是直接自述苦劳。再之后,则是介绍总理衙门的强硬立场带来的成 果:五国使臣被逼到没有办法,只好说出“不是我们非要固执,实在是本国没 有跪拜之礼,如果跪拜了,以后我们就没法在自己的国家做人”这种话。这大 约也是实话,因为若同意跪拜,即意味着外交上的绝大失败,使臣的政治生命 也就结束了。耐人寻味的是奕诉的表述方式,比如各国公使"其词颇为迫切" 云云,大有一种总理衙门将各国公使逼到了墙角的感觉。
总理衙门:是有写优待,但得是在中国之礼的范围内优待,不能优待到范 围之外。
第四部分:
此次联衔照会,词意俱属恭顺。虽未便遽加拒绝,阻其恭敬之忱,亦不得 不迎机以导,仍就礼节与之熟商力争。彼谓条约中有碍于国体之礼,为不可 行。则告以碍于中国国体,亦不可行。彼谓条约允以优待;则告以中国相待, 能优于礼之中,不能优于礼之外。彼谓唯跪拜之礼,有碍国体者不能行,此外 均可商酌;则告以唯跪拜之礼,最关中国国体,首先议定,此外始可从容拟 议。加以譬晓百端,反复辩诘,几于舌敝唇焦。辩论既久,各使臣谓我等五 人,非敢固执,惟本国向无此礼,如一经拜跪,即不得为本国之人。其词颇为 迫切。
同治皇帝看完奕诉谈判汇报之后,没有按奕诉的期望做出决策。
第三部分:
享受不到各国公使的跪拜,十八岁的年轻皇帝心中十分不甘。正如知名学 者茅海建所言,"自亲政后,同治帝对西礼觐见并未多发议论,但奕诉等军机 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心里都十分清楚,其意存不甘,更何况谏台对此攻击甚 猛,同治帝每次都将此类折片发给总理衙门",可谓"帝意明朗"。18
奕诉既然早在1867年就已愿意接受某种各退一步的中间方案,如今借着回 顾往事介绍曾国藩、李鸿章与左宗棠当年的意见,自然是想小心谨慎地将这种 方案传递给年轻的同治皇帝。
五国公使:条约中已经写明,礼仪方面要对我等实施优待。
臣等原知彼国从未娴习之礼,未易强以必行。而借笔舌之力,如能就我范 围,固于体制较免窒碍,亦借以折其虚侨桀惊之气。且使彼之所谓外国制度, 君臣并立相见,及各国使臣代其国主行事,如其国主亲来,各等非理之说, 无可乘闲置喙。今历次辩诘后,彼等于前项非礼之说,不复引援。复于彼国觐 见常礼,免冠三鞠躬者,愿为免冠五鞠躬。所谓鞠躬,即彼国俯首立地而叩之 礼,兹拟倍加恭敬以将其诚。并声明于觐见时,由在前一员奏词称颂,复将所 奏之词先期知照臣衙门,以见并无妄渎。其意若以该使臣等如此尽礼,傥再不 准举行,是中国不能以礼待人,势将执为口实。臣等窃思咸丰八年所定条约, 业经奉旨允准约内觐见一节,庚申之事,各国皆以之借口,今各使臣复竭诚吁 请,臣等仍不能不与往返辩论。 ,
总理衙门:非跪拜礼有碍大清国体,也不可以施行。
这是奕祈再次试图含蓄引导同治皇帝接受一种介于中西礼仪之间的折中方
五国公使:条约里写明了,不可以施行有碍我们的国体的跪拜礼。